<p class="ql-block">关于爱情这一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着不同的答案。</p><p class="ql-block">它可以是苏轼口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无法忘怀,可以是秦观笔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异地之苦,也可以是</p><p class="ql-block">《诗经》中“死生契阔,与之成说。</p><p class="ql-block">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两情相悦。</p><p class="ql-block">在八百多年前,年仅16岁的元好问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别名遗山先生,是金朝末年到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有《中州集》《雁门道中书所见》《并州少年行》等传世,曾经在诗、词、小说等各领域都有着非凡的成就,堪称宋金对峙时期的北方文学魁首。</p><p class="ql-block">他的文学也影响着元代文坛长达三十余年.元好问是北魏时期皇室的后裔,他的先祖曾经迁居到洛阳、平定州等地,直到他曾祖父的时代,家族最终迁居到了忻州。</p><p class="ql-block">元好问于1190年8月10日诞生在太原市忻州的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中,当时由于他的叔父元格膝下没有子嗣,而他又是家中的第三子,因而根据传统的规定,他被过继到了叔父家中。</p><p class="ql-block">在叔父家,元好问一直都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在幼年时期就因为天资聪慧而有着“神童”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在11岁时,随着叔父元格去往冀州,并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的赏识;</p><p class="ql-block">在14岁时,他又拜郝晋卿为师,因而得以机会可以博通经史,深通百家;</p><p class="ql-block">之后在16岁时,他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也正是在前往并州参加考试的路上,他写下了无人超越的千古名篇</p> <p class="ql-block">《摸鱼儿·雁丘词》</p><p class="ql-block">这个千古名篇的主角是两只深情的大雁.</p><p class="ql-block">在科考途中,元好问偶遇了一个捕雁的猎户,这个猎户向他讲述道:今天早上,我用大网抓到了一只大雁,不久后它便幽怨而亡。</p><p class="ql-block">而与其同行的另一只“脱网”的大雁却在这只死掉的大雁面前苦苦哀鸣,久久盘旋在空中,不肯离去,最后它居然从空中飞下一头撞到了岩石上殉情而死。元好问听到后被这种生死之情所震撼,内心不由得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在感动之余,他从这位猎户手中出钱买下了这两只大雁,随后将它们的尸体埋葬在了汾河岸边,还为其垒上了坟墓,并取名为雁丘。</p> <p class="ql-block">即便如此,元好问内心依旧久久不能平静,因而他挥笔写下了《雁丘》辞一阙,随后又加以修改,便成为了今天的《摸鱼儿·雁丘词》这一千古诗篇。</p><p class="ql-block">这首千古名篇的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p><p class="ql-block">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p><p class="ql-block">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p><p class="ql-block">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p><p class="ql-block">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p><p class="ql-block">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p><p class="ql-block">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p><p class="ql-block">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词是元好问在年仅16岁的时候,当时他因大雁殉情而死,感慨万千,因而落笔成文,写出了这样一首醍醐灌顶的千古名篇。</p><p class="ql-block">在这首词中,元好问通过对这两只大雁双双殉情的故事进行极为细腻的描写,进而来抒发自己对于人世间至死不渝情感的赞赏,最终谱写出这样一曲感人至深、凄婉缠绵的千古名篇。</p><p class="ql-block">在这首诗的上阙是以议论开头,在第一句中,作者便怀着遗憾的心情陡然发问,这人世间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人甚至可以不计较生死来向对方许下承诺,生死相随呢?</p><p class="ql-block">元好问用“直教”一词突出了“情”这个字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对于这本是一个自古以来都难以回答的问题,这一对大雁却身体力行地给出了答案。也正是这一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世间生死不渝情感的热情讴歌,道出了古今无数痴情男女对情感的执着,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大雁双双殉情的内在价值。</p> <p class="ql-block">正是由于大雁对于爱情无比的忠诚,它们从一而终,从不独活的特性,象征着在感情里的双方可以白头偕老,寓意着双方爱情的忠贞不渝。因此从那以后,大雁也逐渐成为了人世间爱情的美好象征。</p><p class="ql-block">甚至古代,人们会将其运用在聘礼中,预兆吉祥顺利。接下来,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在“天南地北双飞客”一句中描写了大雁即使要飞跃天南海北、世间各地,但是面对这样遥远的路程,它们总是相伴左右、从不离开。</p><p class="ql-block">在这样漫长的迁徙途中,日渐老去的双翅又经历了多少春夏秋冬呢?这句话形容了两只大雁在一起生活的情形。</p><p class="ql-block">作者借用它们秋天需要南下越冬,春天又要北回,一路双宿双飞、相依相偎的习性,来描写人类爱情中痴情男女比翼双飞,相濡以沫的情感,即使天南海北,仍生死相随。</p> <p class="ql-block">在描写完比翼双飞的快乐后,元好问又运用赋的手法,以抒情的笔调感叹到:“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人世间的离别总是令人苦楚的,正如这对大雁,它们在离别时选择了生死不离而双双殉情,在人世间又何尝没有这样至死不渝的情感呢?</p><p class="ql-block">正如人们熟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再如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故事,他们都向世人表达出“就算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的生死相许,实在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在“君应有语”这句话中,元好问写道当天降横祸,在突然痛失曾经相濡以沫的伴侣的时候,他认为在大雁的心中也曾经在生和死之间徘徊与犹豫过,但是这种犹豫并没有影响大雁对爱情的忠诚。</p> <p class="ql-block">大雁被射下</p><p class="ql-block">与之相反,作者认为这更是突出了大雁在理性思考后所做出的选择,因而元好问在对大雁的心理活动进行揣摩后,道出了人类生死相许的原因。</p><p class="ql-block">这其中的原因大概就是:之后的路途山高水远,风霜雪雨,前途未明,都将是自己形单影只地去面对,可是没有伴侣,这样独自活下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还要继续前行呢?</p><p class="ql-block">于是痛下决心,投地而死。下半阙“横汾路”一句话是讲述在当年汉武帝出游横渡的地方即横汾水畔,锣鼓喧天,十分热闹,可是如今荒烟一片,草木丛生,又是多么萧条啊。</p><p class="ql-block">在这句话中,元好问受到古与今、热闹喧嚣与荒草丛生这样鲜明对比的启发,更加能够感受到大雁殉情后的凄苦与孤寂。</p> <p class="ql-block">另外一只大雁殉情</p><p class="ql-block">并且也正是在这句话中,元好问认为在这人世间的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无法抵御时间,但是在这漫长无边的时间长河中,也许只有至死不渝的爱情才能与时间相抵.</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是描写汉武帝已经逝去,无论怎样也找不回离开的魂魄,不过只是山鬼在风雨中悲鸣罢了,这句话是作者借用汉武帝的典故来道出人的生命有限性,没有谁可以改变这一自然规律。</p><p class="ql-block">随后,"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p><p class="ql-block">是讲述元好问认为殉情大雁与普通鸟儿有着明显的不同,他被大雁与生俱来的忠贞所感动,他认为面对这两只深情的大雁,大概老天爷也会心生嫉妒吧。</p><p class="ql-block">在它们死后,想必也并不会像平日里寻常的鸟儿一般只是变成一抔黄土的。最后“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一句描写的是作者把这两只大雁安葬在这里,并为其修建了坟墓。</p> <p class="ql-block">其中的目的就是为了等待千秋万代中那些至情至性的人们前来为之悼念,并为它们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爱情而狂歌痛饮,永久地流传于世。</p><p class="ql-block">正因为大雁对爱情的忠诚,因而它们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与之相同,人世间一切至死不渝的情感也都值得敬佩与礼赞。</p><p class="ql-block">在成年后,元好问再次回忆起这一对深情的大雁,此时,在他眼中所看到的、心里所感受到的已经不再只是缠绵悱恻、相濡以沫的爱情了。</p><p class="ql-block">他认为这其中更多的是包含了一些志同道合、相伴相随的知己好友间的深情,同时也折射出元好问在内心中对灵魂伴侣、知己好友的渴慕之情。</p> <p class="ql-block">16岁少年心中烦忧还没解决,更多的坎坷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埋葬双雁后,他前往科考,然而,在这场科举考试中,他榜上无名。</p><p class="ql-block">此后,他又多次参加考试,最终在其32岁时,进士及第,又在35岁的时候中了博学宏词科,被授权国史院编修,入仕。</p><p class="ql-block">但是在金朝灭亡后,他遇害而被囚禁多年几经坎坷,到了晚年的时候,元好问决定从此隐居不仕,在家中潜心著述。</p><p class="ql-block">最后,在1257年10月12日,元好问逝世,享年68岁。</p><p class="ql-block">700多年后,这一千古名篇被改编为电视剧《神雕侠侣》的主题曲《问世间》并被著名歌手张德兰所演唱。</p><p class="ql-block">即使主题曲中只选取了诗词的上半阙,缺少了原作的文学性,但是也正是随着电视剧的爆火,这一诗词才能得以更大范围的传播,被大众所熟知与传唱,一代代人流传至今,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