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神仙芝草经》</b>:“<b>黄精宽中益气</b>,使<b>五脏调</b>良,<b>肌肉充盛</b>,<b>骨髓坚强</b>,其力倍增,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b>齿落更生</b>。”<br> <h5><i style=""><u style="">备注:《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成书于秦汉时期。</u></i></h5> <b>2、《日华子本草》</b>:“黄精补五劳七伤,<b>助筋骨,</b>止饥,<b>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b>。” <h5><i style=""><u style="">备注:《日华子诸家本草》简称为《日华子本草》或《大明本草》。著作年代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五代时作品,或称北宋初年作品。其作者日华子,唐代本草学家。原名大明,以号行,四明(今浙江鄞县)人,一说雁门(今属山西)人。</u></i></h5> <b>3、《开宝本草》</b>:“味甘,平,<b>无毒。</b>主补中益气,<b>除风湿</b>,<b>安五脏。</b>” <h5><i><u>备注:《开宝本草》是宋代第一部官修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雕版印刷的药典,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开宝本草》作为官方本草药典被使用了80多年,直到宋仁宗嘉祐年间在《开宝本草》的基础上修成《嘉祐本草》。后世对此书评价极高,如明代李时珍之子李建元在《进〈本草纲目〉疏》中对《开宝本草》评价说“人皆指为全书,医则目为奥典”。《开宝本草》现已散佚,其佚文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中。</u></i></h5> <b>4、《本草纲目》</b>:黄精受戊己之泻气,故为补黄宫之胜品。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b>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浊。</b> <h5><i><u>备注:《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u></i><br></h5> <b>5、《雷公药性解》</b>:黄精,味甘,性平,无毒,<b>入脾、肺二经</b>。补中益气,<b>除风湿,安五脏,驻颜色</b>。 <h5><i><u>备注:为明代李中梓所著,原书共分六卷,收载了335种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有毒无毒、功效主治、使反畏恶、使用宜忌、真伪辨别及炮制。</u></i></h5> <b>6、《景岳全书》</b>:一名<b>救穷草</b>。味甘微辛,性温。能补中益气,安五脏,疗五劳七伤,<b>助筋骨,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耐寒暑,下三虫,久服延年不饥</b>,发白更黑,齿落更生。 <h5><i><u>备注:《景岳全书》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综合性著作。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有较详辑要;清《八千卷楼书目》、《壬子文澜阁所存书目》等载有其著录。</u></i><br></h5> <b>7、《本草备要》</b>:平补而润。平甘。<b>补中益气,安五脏</b>,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风湿,下三虫。以其得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饥。气满则不饥。 <h5><i><u>备注:清(1694 ).汪昂(讱庵)著。四卷。 选择临床常用药 460 种,以药性病情互相阐发,论述扼要。</u></i><br></h5> <b>8、《本经逢原》</b>:黄精为补黄宫之胜品,宽中益气,使<b>五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坚强,皆是补阴之功</b>。 <h5><i><u>备注:《本经逢原》由清代著名医家张璐(1617-1700)著,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全书分四卷,记述700余种药物,以临床实用为主。本书是一部佳作,独到见解,使人阅后一目了然,发人思微。</u></i></h5> <b>9、《本草分经》</b>:甘,平。<b>补气血而润,安五脏,</b>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风湿。 <h5><i><u>备注:古代中医药学著作。共四卷。姚澜(又名维摩和尚)撰。刊于1840年。本书按药物归经理论进行编写。将药物分成通经络的药物(即按照十二经及奇经循行的药物)与不循经络的杂品。并用简明的注文形式阐述药性、主治等内容。</u></i></h5> <h5><i><u>本栏目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内容编辑部分来自网络收集,版权归原作者,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因无法联系原作者,若涉及不妥,敬请联系,即可删。图片为行书房晓风拍摄,版权以及特殊场景使用,若有转载,敬请说明出处。</u></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