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河洛地理:寻踪嵩洛古道</h3> <h3>嵩洛古道示意图</h3> <h3>寻踪嵩洛古道——<br> 今天,人们可选择的交通方式很多,出行也非常便捷。从前车、马和邮件都很慢的日子,已显得非常遥远,很多古道也埋没于荒烟蔓草中,渐被遗忘。<br> 古道的悄然隐退,似乎是一种必然。不过,它承载的历史记忆一直都在,且历久弥新。比如嵩洛古道,至今仍吸引着很多人前去访古探幽。<br> 所谓嵩洛,本是嵩山与洛水的合称。嵩洛自古一体,定鼎嵩洛即指定都洛阳。嵩山得名中岳,也与洛阳的历史地位有关。如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br> “洛邑从来天地中,嵩高苍翠北邙红。”嵩山横亘在洛阳东南,嵩洛古道即从洛阳盆地向东南延伸,穿过偃师境内的缑氏、府店等地,逾轘(音同环)轘关至登封,再从这里继续前往许昌、南阳、襄阳等地。<br> 鐶辕关是嵩洛古道上的险关要隘,扼守着洛阳的东南门户,地势险峻,这一段古道也被称为鐶辕道。<br> 它的开辟时间很早,《淮南子》中有“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的记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br> 千百年来,无数人在嵩洛古道上来了又去。有从洛阳到嵩山封禅的帝王,如武则天;有“归来嵩洛下”闲居的诗人,如白居易;曹植在古道边写过《洛神赋》,玄奘曾一心向往少林寺……<br> 如今,嵩洛古道已被四通八达的公路取代,但其沿途还保留着西晋辟雍碑、景山唐恭陵、中岳庙等诸多名胜。寻踪嵩洛古道,也是一次访古之旅。</h3> <h3>唐恭陵——<br> 在曲家寨村东南不远处,缑氏镇滹沱(音同乎驮)村西的景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这就是唐恭陵。<br> 唐恭陵是李弘的陵墓,又称太子冢、孝敬黄帝陵。它和唐昭宗和陵一样位于嵩洛古道旁,只是二者命运不同:唐昭宗和陵已被平毁,唐恭陵则保存较为完整。<br> 作为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长子,李弘一出生就备受父母宠爱。他生性仁孝,4岁就被立为太子,长大后更是担起监国的重位。可惜他体弱多病,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随父母到洛阳合壁宫避暑,竞在绮云殿暴病身亡,年仅23岁。<br> 对太子李弘的早逝,唐高宗和武则天非常悲痛。当年五月,唐高宗以溢中“慈惠爱亲曰“孝”,死不忘君曰“敬”,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并以天子之礼将其厚葬干唐恭陵。他还亲书了《孝敬皇帝睿德记碑》表达对太子的缅怀之情。<br></h3> <h3>《洛阳晩报》2022年5月31日<br> 寻踪嵩洛古道:<br>唐绍宗和陵在洛阳——<br> 洛阳的唐代帝陵不多,除了唐高宗的儿子、太子 李弘的唐恭陵,就是唐昭宗李晔的和陵了。<br> 李弘生前并未登基,是死后被追谥为孝敬皇帝的,并以天子之礼葬于景山之上。相比之下,李晔是唐代倒数第二位皇帝,在位16年,死后葬于曲家寨村南的和陵,因而和陵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唐代帝陵。<br> 可惜,今天的唐昭宗和陵巳被一片麦田掩盖,只有路旁边的石碑昭示着它的位置。据曲家寨老人说,几十年前这里还有高大的墓冢,可惜后来被平毁了。<br> “过去和陵旁边还有茶庵,是供古道上行人歇脚用的,相当有名。”<br> 公元904年,李晔被朱温挟持着迁都洛阳,不久被弒。他的儿子李柷(音同触)在洛阳应天门即位,公元907年被朱温所废,唐朝遂灭亡。<br></h3> <h3>玉皇庙,它的始建年代众说纷纭,相传是迎接汉武帝朝拜嵩山时特建的中途休息处——三皇庙,到2014年为止,唯有明嘉靖壬寅年刻制的玉皇阁门首石匾额存留。“这说明景山玉皇庙[2]最迟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2]。村中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说,庙内一侧有一通石碑,根据他们的描述,偃师市文物旅游局认为“螭首龟趺,为唐代重修玉皇庙所立”,后石碑被毁[1]。</h3> <h3>景山曲家寨——<br> 洛阳报首席记者——张广英<br> 从佃庄镇往东,嵩洛古道经过偃师区顾县镇曲家寨村。<br> 曲家寨村是《洛神赋图》特种邮票的“票图原地”,也就是说,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从京师洛阳东返封地,他“经通谷、陵景山”来到曲家寨村北的伊洛河汇流处,可能就是在这里“邂逅”洛神,并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br> 今天的景山是一道丘陵,从曲家寨村可延伸到缑氏县境内。曲家塞在景山之上建有玉皇庙和景山文化公园,嵩洛古道从西边穿过。“这条古道是过去的官道,它本是一条沟,我们叫“洪土沟”,后来被填平了。”在玉皇庙前正在树下乘凉的老人说,他们年轻时多次步行前往少林寺,都是走的嵩洛古道,“当天去,当天就能回来了”。<br> 也有学者考证,嵩洛古道上的“洪土沟”应为“红通谷”。它长约1公里多,因土色发红而得名,正是曹植东归时经过的“通谷”。<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