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中的书稿 近日,小侄女陈新课搬家,竟然寻到我父亲陈小白先生一大摞旧文稿,我十分高兴,似乎从故纸堆中看到父亲当年的心血,实让我敬佩,<div> 我还意外看到我表哥何福添先生的文档,当时对我父亲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作为一个84岁的老人,在生命燃油即将燃尽的时刻,他仍坚持写作,可敬可亲!可颂可歌!</div> 我父亲爱乡情深,以文作乐,他拼命挖掘乡中逸事,为的就是让人们记住乡愁。<br> 我父亲这本《山城史话》,对我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当年不是我父亲这本《山城史话》的推动,也许我也推介不了林寨古村,林寨古村这块碧玉,也许就会戚然无闻。 林寨古村名闻天下,与我父亲的《山城史话》,有千丝万缕之缠绵。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明事理,阅读史书,纵览世事变迁,从真实的人和事中,领悟人世间的道理和兴亡成败的规律,这也许是读书最好的哲理。今天我将旧稿与好友分享。<br> 《一位耄耋老人的故乡情结》<br> 作者:何福添<div><br></div><div><br></div><div> 何福添,龙川人,曾任龙川县政协副主席,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源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br></div> 陈小白先生,是我的舅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是乡贤名绅,在当地社会上是很有影响的人物。陈小白先生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善诗能文,学识广博,特别是对和平乃至龙川的历史文化渊源多有研究,对各地的民情风俗、地方掌故,奇闻轶事了如指掌。<br> 半个多世纪以来,因职责关系,我们之间很难有见面叙谈的机会,每次在有限的聚会中,他总是滔滔不绝地为我讲述龙、和两县的民间传闻和地方掌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令我听得津津有味,乐而不疲。对于这些鲜为人知的社会传闻,历史故事加以整理、付梓我早有期望。<div> 然而,舅父毕竟是个耄耋老人了,要他挥毫撰文,诚属苛求。但此事一直搁在我的心中。前年我与表弟陈仰天先生在河源市区晤谈时,曾提及此事,殊不知我这不太切合实际的想法竟然引起舅父的极大兴致,并表示要竭尽全力,去做好这一工作。</div><div>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两、三年的时间,他就撰写了十余万字的地方史料。这几年,舅父因年事已高,身染重疾,曾多次承受难以想象的开刀手术之苦,尽管如此,病魔并未能迫使他搁下笔来,相反,更促使他下决心在有生之年为发掘当地文化遗产多作贡献。<br> 他一面与疾病作顽强的斗争,一面奋笔直书,撰写史料,几乎到了废寝忘餐的地步,这种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确实感人至深。<br> 今年三月,舅父把他抱病撰写的十余万字史稿优先送我鉴赏,当我接到那厚厚的文稿时,不禁怦然心动,敬慕之情难以言表,这不是一部普普通通的文稿,而是一位耄耋老人奉献给家乡人民的一颗炽热的心。<br> 舅父撰写的这部地方史料,涉及面很广,史料翔实,生动亲切,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由于他对和平地方的情况熟悉,信手写来,毫无穿凿附会之嫌,有的娓娓道来,似古老传说,有的精采纷呈,为今古传奇,再现了和平过去的人和事。 </div> 这些史料既是资料,亦是历史,既是乡情,又是旧梦,如烟往事,今日重现,鉴尝之余,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诲,它不仅对老一辈的人在回首往事,寻觅旧梦时,将倍感亲切,对浪迹天涯的老乡,追忆故土,更增添一缕乡思,而对年青一代则可大开眼界,增长见识,真切了解和平的历史与文化,加深对乡土的热爱与眷恋,同时,它也为研究和平历史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补地志之不足。<br> 舅父曾多次嘱我助他整理、编辑这部文稿,我当然万分乐意,责无旁贷,能为舅父他老人家贡献绵薄,深感荣幸,由于水平所限,只能尽力而为,实在有负舅父的重托。 自述<br><br> 陈小白<br> 自1980年起,我曾多次参加和平县宣传部、文化局召开的文艺创作会议,并多次参加文艺演出活动,得到钟阳胜、魏玉寿、罗松高、曾庆瑞、陈青、王干、杨廷强、陈振昌、徐金池、黄罄荣、陈道昭等领导的关怀和支持。<br> 外出知名人士陈庆洪、余日合、曾云添、陈雪英、陈少东、陈化夷等说我记忆力好,鼓励我将县内外自明清、民国至今这一段沿革史料,文人趣事回忆整理出来,以丰富文化遗产,免使历史留下空白。观今鉴古,总结经验,也许会对推动经济发展有所价值。 <br> 我生于民国初期战乱之时,年幼时曾听过我父亲陈访邹、叔祖陈娴五、陈巨川、陈华甫、陈钦盛及陈月泉、汪赞廷、陈襄廷等人讲过很多乡里趣事,当时年纪小,只觉好听,不知珍贵,不久便渐渐地淡忘了。<br> 自1994年我生病至今八年,曾四次接受手术,至今未能痊愈,在长期的疾病折磨中,度日如年,后在龙川县政协任职的外甥何福添来探望我时对我说:“舅舅,你腹中大量的宝贵逸史就像一本书,如果能回忆整理出来,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div> 我儿子仰天经常鼓励我,说:世间一切事物皆短暂,只有千古文章才是永恒的。爸爸,你就将它写出来吧!”听了他们的话,我就把病痛抛在脑后,极力去回忆过去所知的点滴,谁知越忆越多,因此执笔胡乱记了起来,日久积成一大堆,执笔之时,病痛确能减少。<br> 近期我认识的好友黄灼章先生,他倾情助我,黄灼章是彭寨名绅黄明甫先生三公子,其退休在家,书法好,体态健,自动为我抄写稿件,这大的篇幅,不畏其难。<br> 更值得一谢的是和平师范印刷厂陈观灿厂长,体恤乡亲之谊,热情承印拙作并嘱工人不厌其烦地从繁体、杂字堆中劳碌编排样稿,“其责也精”、“其情也真”,难能可贵。又得我外甥不辞劳苦,不畏其难为我修改和整理,真使我感激不尽。<br> 感谢这么多的前辈和领导,感谢曾庆瑞先生、陈振昌先生、刘暹辉先生、黄灼章先生.陈庆洪先生、苏林基先生、陆向东先生及我外甥何福添的支持,使我能写成这本杂七乱八的旧史,谨此致谢!<br> 二00一年六月,时年八十有四</div> 陈小白简介:<div> 陈小白,字尔玺,商号嘉信,堂号三近,1918年1月岀生于和平县林寨镇下正古村德星第人。和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林寨区拥税委员会主任,和平县工商联委员,林寨区工商联主任,1999年加入河源市民间文艺家协会;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任林寨桂陂头水利委员会主任,1958年浰江公社成立后任农械厂长,长期开展技术发明和革新,1966年文革期间返乡务农。<br>小白幼年仅读了七年半书,十七岁起在中前芹洞小学任教,平生喜爱粤剧,曾主演过《杀子报》、《赤叶河》、《斩二王》、《空城计》、《搜书院》等名本,他的文笔自成一家,常有作品在各种刊物发表。</div> 1993年赴港定居,后奈因身体不适而返乡安度晚年。1994年曾与河南省市著名作家王纪友联袂研究编辑《陈氏宗亲》文集,获好评。<div> 晚年虽身体欠佳,却每日笔耕不辍,以抗病魔,终整理出版《山城史话》、《小白文集》、《凝光集》等乡土文集,他在生命弥留之际,仍顽强地审阅样稿,实属奇闻,2001年岁暮驾鹤西去,享年84岁。</div> 仰天与父亲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