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建东</p><p class="ql-block"> “丹山二先生”漳浦县赤土乡溪东村俩兄弟,兄长张若化,小弟张若仲。</p><p class="ql-block"> 明末崇祯年间,赤土乡出了进士张若仲和举人张若化两兄弟,任明朝官,明亡后,隐居古致社,义不仕清,乡人对张若仲兄弟十分尊敬,称为“丹山二先生”。民国初年,漳浦县树立张若仲为“忠、孝、廉、节”四圣贤中“廉”的楷模。</p><p class="ql-block">赤土乡溪东村在绥安镇东北,距离县城14.5公里。山羊、土鸡、茶油、油柑为其特色产品。</p><p class="ql-block"> 溪东村宋代称嘉宾乡钦贤里,明代属七都溪东保,清代为溪东保,民国29年属四股乡(民国33年与海乌乡合并为浯江乡)的东厝保所辖。新中国初期属第八区东厝乡所辖。1961年属赤土公社溪东大队,1984年9月改为溪东村,辖溪东、石路、眉力、过田、古致、闪门6社溪东、过田、石路、闪门(古称闪园)、古致等社都是张姓聚居地。据张中南先生介绍,原来居住在溪东社的一支张姓,是元末明初从金门青屿迁移来,这支溪东社张姓老住民于清代陆续迁居旧镇,在溪东社尚存一座祖祠。而现在住在溪东社的张姓之祖,则是自清代以来陆续从古致、闪门移来的。闪门由古致分传,其祖源自绥安镇溪南中营。由于溪东老住民张姓祖先迁到旧镇后得到旧镇港之利,经济很快发展,文化随之增进,雍正八年张先跻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其家族在旧镇成为望族,更具有发展经济和文教的条件,因而在溪东社的族人纷纷到旧镇投靠。而老溪东张姓与古致张姓之祖虽分别来自眉田和中营,而总的都以陈元光部将张伯纪为开漳始祖,一向和睦相处,老溪东张姓既转向旧镇发展,便乐于让出溪东社给闪门古致张姓居住,甚至田园也廉价转让,因此有溪东两派张姓交接现象。石路、过田二社张姓一部分原是老溪东一派,一部分由古致分传而来,后来都认同于古致祖。</p><p class="ql-block"> 古致社于明末崇祯年间出了进士张若仲和举人张若化两兄弟,任明朝官,明亡后,义不仕清,并教子孙不得任清朝官,以致后代族人只谋求在这山区发展,最多只将族裔传到溪东社,填补老溪东张姓空出来的活动空间。古致堡,建于明代,其内有丹山家庙是古致张姓宗祠,有黄道周所题“永思堂”匾额和丹山二先生故居、耒绂山房遗址。耒绂山房遗址,张若仲、张若化读书处。</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古致堡,建成秀美乡村和传统教育基地,俊秀的古树、优美的环境、古迹遗存、葛洪炼丹的传说,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观赏景点。溪东社东北山间(溪东七队地界、俗称圣人庙)一块高约3米的天然巨石上,有石刻“梅坞”两大字,旁署“太玉山人□明叔书”,全刻长130厘米、宽120厘米。该石刻似宋遗老隐居该处时所作,宋代僧人镌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张若仲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张若仲生活时代,正是明末,朱明王朝衰败,世外桃源的古致村,依然祥和平静。张若仲祖父张应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府学岁贡,授古田训导。张若仲聪明俊秀,读书明理,凡事以不违背良心为准则,言笑不苟,行为谨慎,待人恭敬,自幼养成廉正自持的美德,与胞兄若化读书于“耒绂山房”。张若仲弱冠之年与年长十三岁的胞兄若化(生于万历二十八年、1599年)来到县城,拜黄道周为师,深受黄道周理学思想的影响,并领悟其中精髓,深得黄道周的喜爱和信任,黄道周将自己的著作《易本象》的书稿托付给若化、若仲,嘱咐他们将书稿暂时存在山中,不让外传。(后来若化、若仲兄弟在古致山建造丹山家庙,黄道周为丹山家庙题写堂匾《永思堂》)。</p><p class="ql-block"> 崇祯九年(1636年),张若仲与兄若化同榜中式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登进士,依例选为知州,但若仲性喜清静,不愿担任繁剧的职务,于是就改授益王府长史(益王就藩江西建昌府)。张若仲居官清廉俭约,用礼教来匡正宗藩。他劝告益王要崇尚宽大,慎戒严切,但都没有被采纳,他用“不采纳,就辞职”的办法劝戒,使益王改变态度,采纳他的建议。不久,因母亲病重,请求归休。归家时,母亲已亡故,他营葬母亲后,就在墓旁筑土室守丧。明亡后,若仲与若化保持民族气节,对明朝忠贞不渝,不肯投附清朝,焚弃笔砚,隐居丹山半个世纪。他清修独善,荷锄务农,手种果蔬薯蓣,生活自给,还可招待宾客和祭祀,并广种梅竹以自娱,题丹山刻石“一卧沧江”,以表其志。顺治十三年(1656年),驻漳浦镇帅杨捷,慕张若仲的为人,望能一睹风采,张若仲坚决拒绝。后来,若化劝告他说:“你不去见帅,全家会遭陷害,且老父在堂,怎么办呢?”若仲不得已,穿上农夫的衣服,带一僮仆,徒步去谒见镇帅,尽宾主之礼后,就径自回山。镇帅虽是武夫,见其高雅,不随世、不顺俗,愈加敬重。若仲开辟一片山地,种植果树、番薯蔬菜,扶犁自耕,植梅种竹,斜阳印锄影,蓑衣遮雨风,在无虚伪的丹山怀抱中,率性而为,怡然自得,获得心灵的自由、获得人格尊严。张若仲晚年更加敦笃,教人和睦相处,乡人有求于他都欣然答应,乡人争论,他都前去劝解,如有不听的,他就作揖行礼,乡人很受感动,争讼就停息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有一夜晚,狂风暴雨,若仲所居房屋被吹塌,屋内器物被风卷去,天明,乡人前来探视,若仲安然睡在地上。康熙间,僧人重修福寿院,张若仲为其写《重修福寿院序》。</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张若仲卒于家,享年84岁。著有《梅花草堂稿》传世。</p><p class="ql-block"> 若化、若仲兄弟的人品学问赢得乡亲的敬重,妇孺老幼都称他们“丹山二先生”,张氏族人称若仲为“圣人”,丹山上留下许多“圣人”遗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漳浦县令陈汝咸表彰“丹山二先生”的忠节,将若化、若仲请入乡贤祠,春秋致祭。民国初年张若仲被立为漳浦“忠孝廉节”四贤“廉”的楷模。</p> 丹山家庙 <p class="ql-block">丹山家庙</p> <p class="ql-block">丹山家庙</p> <p class="ql-block">葛井</p> 丹山家庙 丹山家庙 丹山家庙蔡世远对联 丹山家庙蔡新对联 丹山张氏家规祖训 陈汝咸题匾 黄道周题匾 张若仲雕像 一钱钱与十二两钱 丹山家庙 丹山家庙 耒绂山房遗址 张若仲、张若化读书处 张若仲、张若化读书处 张若仲、张若化读书处 耒绂山房遗址 耒绂山房遗址 古红榕 土地庙 土地庙 张若仲亲植古榕圣树 葛井 二先生字纸炉 二先生字纸炉远观 张若仲建制的佛庙 张若仲墨宝 (来源于张中南) <p class="ql-block">祠堂普查工作人员甘国安、林建东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