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诗云:“春城无处不开花”。每当春回大地,灿如红霞的杜鹃,一夜千树万树开的梨花,艳丽动人的月季,千姿百态的樱花……竞相开放,争姸斗艳,将祖国的山山水水妆扮成花团锦簇,生机盎然的世界。难怪古时的文人骚客见了忍不住就会诗兴大发,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其实,花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增添生活的乐趣,花还给人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然而,花不同,各人的喜爱也不同,从喜好角度讲,花不也就是人们的理想、情操和精神生活的象征和反映吗?如果,有人问你喜爱油菜花吗?也许你会淡淡一笑,油菜花?多么普通而朴实的花呀,值得喜爱吗?的确,多少年来有哪位诗人会为油菜花吟诗作赋呢?只有宋朝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句,算是对油菜花难能可贵的描绘了。那么请你耐心看完我的故事,也许你会赞同我的感受:“油菜花是最可爱的花!”</p> <p class="ql-block"> 在那文革“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峥嵘岁月里,我被戴上了“臭老九”的帽子,被下放到基层劳动改造,长期非人的摧残和精神上的打击,使我的身体十分衰弱,尤其是气管炎病情非常严重。医生要求除日常治疗外,建议我每天喝点蜂蜜,说蜂蜜有滋养、润肺止咳得功效。可是,在那个年代,蜂蜜却是异乎寻常地难以寻觅。日后才知道,蜂蜜作为资产阶级的滋补品早就被一刀砍掉了。</p> <p class="ql-block"> 时间一长,时过境迁,蜂蜜的事早就搁置脑后,忘得一干二净。有一天晚上,我收工刚进家门,一眼看见桌子上摆着个玻璃瓶,在屋里灯光得照耀下,瓶里装得似乎是亮晶晶液体。走近还发现玻璃瓶旁还搁着封信,信封上赫然写着:“周老师亲启”,署名是:“你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诧异之际,妻子喜滋滋地跑来告诉我:“蜂蜜有了。”</p><p class="ql-block"> “啊,是蜂蜜。”我又惊又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p><p class="ql-block"> “哪来的?”惊喜之余我赶忙问道。</p><p class="ql-block"> “是小李送来的。”妻子回答道。</p><p class="ql-block"> “哪个小李?”我更诧异了——自从荣幸戴上“臭老九”的帽子以来,我几乎是“六亲不认”、“断子绝孙”,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交际往来,从此不会再有人上门了。</p><p class="ql-block"> “你的学生呗,怎么?你不认识?”这下轮到妻子诧异了。</p> <p class="ql-block"> 那个自称“小李”的人到底是谁呢?多年教训告诉我,凡事要三思,多问几个为什麽,这年头就得多长几个心眼:这来路不明的蜂糖,究竟是友谊还是阴谋?或许压根就没这回事,是送东西的人自己跑错了门?祸兮福兮?正糊天瞎海地寻思着……</p> <p class="ql-block"> 偶而找到早年的一篇老古董《花繁蜜甜(上)》(写于1968年),现晒一下,再给它来个续篇,权且作为老篇加新作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