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之旅-求神拜佛

Roger

<p class="ql-block">乍一看,还以为这里是儿童乐园呢!</p><p class="ql-block">有幸,我们赶上了日本小朋友的儿童周,在围绕着11月15日的前后一周,是“753”节,小童们此时由大人带着前来神社祈福。这天,三岁女孩、五岁男孩和七岁女孩穿上传统和式礼服,跟随父母参拜神社,祈求身体健康、顺利成长。</p> <p class="ql-block">除了参拜时女孩子穿和服男孩子穿羽织外衣与和服裙裤外,父母在参拜后还要给孩童们买“千岁糖”,这是必然的节目。呈棍状的千岁糖,装在一个画有仙鹤与乌龟的袋子里,与中国一样,龟鹤代表长寿。千岁糖和包装袋装载着父母的殷切期望。再有,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家的路上,还要到照相馆拍一套全家福纪念照。</span></p> <p class="ql-block">753节是日本神道教的传统习俗,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平安时代,在江户时代普及到了庶民之间。要理解节日的意义,一条江户民间的著名谚语讲得清楚:“孩子不到7岁,是神佛的子弟”,意思是说,孩子未满7岁之前,父母只是暂时代替神佛照顾孩子而已。所以7岁之前的孩子若是遭遇不幸,父母通常也不办理正式殡葬;另一方面,若是这个年龄段的孩童犯了罪,他们不但不必接受制裁,就连父母有罪,他们也不会受连累。</p> <p class="ql-block">7岁前的孩童这么没有着落,那就要在孩子呱呱落地后,立马启动神灵保佑:第7天有“7夜日”,满月时有“拜神社日”等等的仪式,祈求孩子能够顺利。这是753的前奏,而且是保留至今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753节始自德川家族的家光将军。作为第三代德川家族的后裔,家光的气派与风度尽失,整个家族完全没有了战国时代的粗犷与坚韧,而且家光偏同性恋,这使得家光乳母心力交瘁,忧心不已。家光直到37岁时才幸得长子即第四代将军,41岁时,侧室又产下次子即第五代将军。因为长子生来孱弱多病,家光寄希望于次子。就在次子虚岁5岁时,家光迫不及待地选了个良辰吉日,为他设宴庆贺,祈求他顺利长大成人。这天正是11月15日。</p> <p class="ql-block">753节立刻被在日本称作“大名”的诸侯之家全盘接受,因为对于这些江户时代的贵族和上层人士来说,最让他们伤脑筋的事情,莫过于“生儿不易养儿更难”,而且直接导致家族后继无人,那时,如果家族没有后嗣,最高权力者即幕府将军会将其废名或灭门。而且,不知为何,诸侯家的妇人即使有幸受孕,也罕得产下男婴,而且哪怕有了,她们的子嗣通常也会体弱多病,半路夭折,正房如此,侧室亦然。</p> <p class="ql-block">所以,753节是每年的11月15日。而753的叫法,则源于孩童的三个仪式:即3岁“蓄发”、5岁“穿袴”和7岁“结帶”,类同结绳记事,3个岁数,分解标记着3个成长的里程碑。3岁蓄发的是女孩,5岁穿袴的是男孩,7岁结腰帶的又是女孩,女孩从这天起开始穿正式和服。</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箱崎宫,日本三大“八幡神宫”之一。一般来说,这些神道教神社就是拜祭神的地方,因为神社被认为是神祗居住的地方。所以,神社代表神,祭祀神的法物也存放在神社深处不为人知的密室中。</p> <p class="ql-block">神社的标志性牌楼在日本叫做“鸟居”,原意为“让鸟停驻的横木”、或者是“由此通过进入”,鸟居的历史渊源比社殿古老,被认为是一种人与神之间的境界和结界,表示一跨进鸟居便是跨进了神圣场所。鸟居材质有木、石、铜、铁、陶、水泥等,以木制为多;形式各色各样,但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两根横木和两根直柱。</p> <p class="ql-block">到神社去参拜时,参拜者先是要在神社前的水池边用一个长柄木勺净手,然后到屋脊两边翘起的神社拜殿前,往带木条格的善款箱里扔点零钱,手拍几下,合十祈祷。若拜殿前还挂有很粗的麻绳,那么,祈祷者要摇动两下,使得麻绳上的风铃发出响声,等于是在和神祗打招呼:“大神,我来了,我有求于你!”</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九州岛参观了少数几个日本神社,尤以这所福冈市内的八幡箱崎宫为高潮,能被称作“宫”的神社多半与皇室有关,或者干脆就是皇室的神社。据说,截止近年,日本登记的神道信徒9,200余万人 ,占日本人口总数73%,而全日8.2万神社分摊给他们,平均每1,550人拥有一所神社。在日本有“八万神社800万个神”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一遇到困难和麻烦,或者需要许愿,日本人立即会想到向神求援,无论外国神,还是本国神,只要是神他们通通接受。&nbsp;</p> <p class="ql-block">而“外来的和尚”释迦摩尼(公元前511-前431),也算诸神之一吧?所以,对于日本人来说,若要祈祷,神社很好,寺院也行,这不妨碍他们怀抱感激之情,进行参拜,至于是求神,还是拜佛,不重要。这会儿,我们来到了位于大分县高田市的臼杵摩崖佛像前。</p> <p class="ql-block">当然,求神拜佛在方法上是有差异的。如果在神社的话,那就如前所说,先要投几个钱,摇几下铜铃,拍拍手,用声音向神报到。如是佛教寺院,也要先投几个钱,接着要跪下,合掌念经(念什么经,我们不得而知),并出声祷告,请求佛的保佑。&nbsp;</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们从佛教传入日本后的变化开始说,而在这其中,“伟光正”的释迦摩尼主义与日本本地的实际完美结合,令人拍案叫绝。&nbsp;</p> <p class="ql-block">实践证明,日本人多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很少拿宗教的教义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者说,你就是有意解释,也有可能解释不通,早知如此,那又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无用功呢?!</p> <p class="ql-block">日本的佛教信仰是从印度、中国经朝鲜的百济国传入的。一般以百济圣明王将佛教献给大和朝廷的公元538年作为佛教正式传入日本的起始年。 而日本真正拥佛的日子,是在佛教传日后“崇佛派”与“排佛派”数十年斗争后的公元587年,那年崇佛派取得了最后的胜利。&nbsp;佛教传入日本后,历经不断改造,到了奈良时代(公元710-784)成为国教。</p><p class="ql-block">图解:臼杵石佛,建于公元1100年,石佛群拥有59尊石佛</p> <p class="ql-block">奈良時代,佛教的发展随着官方的佛学院和寺院在每个郡的建立而达到顶峰。那时的佛教,从经文到建筑全盘进口中国,使得今日的京都成为昔日长安的复刻。彼时正值唐代中国,日本为此向中国派了众多遣唐使和后来的的遣宋使,这些日本留学生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攻读佛教经学。 同时,他们也邀请中国高僧到日本传经诵佛。</p> <p class="ql-block">记住几个重要人物,他们对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起了关键性作用:最澄(767-822年)与空海(774-835年);荣西(1141-1215年)与道元(1200-1253年),这几位把禅宗带到了日本;同时代的亲鸾(1173-1262年)创建了净土真宗,还娶了尼姑为妻;而日莲(1222-1282年年)的贡献是将难以到达的佛教超脱境界变成了单纯的口诵“南妙法莲华经”,这些将佛学“本地化”的做法非常适合日本人的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中国的鉴真和尚(688-763)也在此间为中日佛学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不赘言。</p> <p class="ql-block">在对待佛的问题上,汉化佛教的讲法与日本佛教的讲法大相径庭。例如,汉化佛教讲“见性成佛”,即觉悟了即可成佛。而日本讲“死即成佛”,死后灵魂就成了佛,佛可以保护自己的神灵。这里一个明显的差别在于,前者是讲活着的人,而后者则是讲死了的人。&nbsp;</p> <p class="ql-block">死在日本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日本人相信神灵的存在,认为人死后变成灵魂,这个灵魂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特定的内容下,会有独特的个性。在特定的时间内,要用特殊的形式为这个灵魂举办祭典活动,那样的话,这个灵魂就会渐渐失去原有的个性,变成“佛”,成为一种象征。&nbsp;</p> <p class="ql-block">所以,日本人成佛的中心信仰是祖先崇拜,祖先崇拜的中心又是什么呢?就是家人与死者的联系。祭的是家里的人,以家为中心,用一个家的圆圈把人圈在圆圈内。</p> <p class="ql-block">同时我还注意到:日本人崇拜的是那些传教大师,而不是花功夫去体会深奥晦涩的佛教思想体系或者教义,这与中国人的佛教态度不同。如前所说,日本人对待佛教更多出于实用主义目的。</p> <p class="ql-block">整体来说,求神还是拜佛,这是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做安排的。日本人元旦必去参拜神社,结婚仪式也要在神社举行,但是葬礼就一定要采用佛教法事。还有,虽然佛教很多清规戒律,例如不结婚不喝酒不杀生,但日本人从来不认真守戒。“出家人”照样娶妻成家,照样喝酒唱卡拉OK,而且,生鱼片他们绝不会少吃。</p> <p class="ql-block">深一步讲,我们可以说,日本的佛教是一种“神佛合一”的佛教。就是因为传入到日本的佛教是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即不诽他,又不妒忌其他宗教,所以它在日本的传播很容易适应日本人的信仰。神道也不像佛教那样关心死后灵魂的归属问题,且没有深奥的宗教理论,这都是日本人在信仰上神佛合一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总结来说,日本人的求神拜佛,是各入其门的。他们去神道神社,目的是祭神;他们若进佛教寺院,则是为了安葬死人和追思逝者而烧香拜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以,在日本,用“一人多教”、“不拘教义”、“临时抱佛脚”和“有奶便是娘”来形容日本人对宗教的态度,是再恰当不过了。&nbsp;你</span>若要在日本统计哪个宗教有多少信徒,谁也说不清楚。日本信教人口也许会是日本总人口的2倍,也许,会有65%的人说我不信教,或者根本不承认自己信教,当然,在日本,似乎谁也摆脱不了与宗教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总之,日本人的宗教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现实既得利益的求祷上,只要有需要,他们对世上万物皆会崇拜。也就是说,他们视世上万物皆有佛性,在求神拜佛中,他们有着不求形式的现实主义意识。在他们看来,无论是佛还是神,或是信众在日本仅有一百万的基督,他们都认为是神,因为,只要能够主宰他们精神和生活的就都是神。也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日本人无所不祭,无所不拜,无所不求,无所不供。</p> <p class="ql-block">日本人的佛教还存在于日本的茶道之中。千利休(1522-1591)所述日本茶道:“有房住,不漏雨;有饭吃,不挨饿,足矣;将佛家教义与茶道精神结合在一起,汲水、砍柴、煮水、泡茶、向佛敬茶。即可奉茶与人,亦可自斟自酌,此为茶道”。</p> <p class="ql-block">由于源自禅宗,所以日本茶道讲求的并不仅仅是在茶舍里循规蹈矩地喝杯清茶而已。按照禅宗传统,饮茶的真正目的是天人合一,净化心灵。在日本,传统的茶舍草庵地处偏僻,通常有个小巧的门廊,仿佛为了强调它在周围环境中的位置,告诉别人你在里面饮茶。一如往昔,主人会邀请饮茶者欣赏草庵周围的美景,品玩一下手工打造的茶碗和挂在墙壁上的简单的工艺品。整个讲,日本是寓禅宗于茶道中,融入自然美景中的茶道是禅宗的最佳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