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古楼古寺

老眼昏花

<p class="ql-block">6月11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p><p class="ql-block">六月的陕西和山西,烧烤炙热难当,老广有点受不了。冒着热辣辣的日头,走了几处国保古建。外行看古建,我蒙圈,但看了总要给自己留下一点点记忆。照片一堆,文字一抄。係咁先啦😜</p><p class="ql-block">照片所附文字,有来自网络资料摘抄,大部分转自景区说明,多谢网络上的各种资料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p><p class="ql-block">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坐落于山西省洪洞县,寺院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唐代改称广胜寺。洪洞广胜寺景区分为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景区说明)</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古名阿育王塔,建于明正德十年至明嘉靖六年(公元1515年—1527年)。呈八角锥体,十三层,通高47.31米。主体全部青砖砌造,塔内中空,底层供佛,外部镶嵌七彩琉璃烧制的仿木构件。</p><p class="ql-block">为中国十九座佛真身舍利宝塔之一。</p><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29日,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证“飞虹塔”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p class="ql-block">(景区说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神庙在广胜下寺侧。</p><p class="ql-block">是祭祀霍泉水神的风俗性祭祀戊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在明应王殿内,除塑有明应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内四壁还绘满了各种内容的元代壁画。这是“我国古代唯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在南壁东侧绘有一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和舞台艺术的珍贵资料;被誉为广胜等一绝。1998年,该画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大门紧锁,要请讲解员才能开门进入看壁画,不能拍照。</p> <p class="ql-block">殿后放着卸下来的梁木又粗又长</p> <p class="ql-block">总能见到高高在上的鸟儿</p> <p class="ql-block">广胜下寺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下寺后大殿、亦称后佛殿。建于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悬山顶。木结构使用大横额、减柱移柱等手法,形成了跨度大、空间大,外观雄伟等特点。殿内主像为三世佛,四壁原有大幅元代壁画,解放前被盗卖至国外,现陈列在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博物馆。(殿前说明)</p> <p class="ql-block">广胜下寺前佛殿</p><p class="ql-block">下寺前佛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建筑年代不详,从木构手法看,当属元代遠物,明清多次重修,殿內人字斜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罕见的实物孤例。该殿原为弥陀殿,抗日时期,成为培养爱國人士的“太岳中学”教室。(殿前说明)</p> <p class="ql-block">感应寺塔</p><p class="ql-block">俗称西寺塔、裂破塔,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城下西关原感应寺内,建于宋乾道元年(即金大定五年-公元1165年),塔基八角形,约四十三点九八平方米,底座周长二十三点三米,高十二层。</p><p class="ql-block">元大德七年(1303)大地震,塔身裂为二,坠四层,存八层,高三十五米。清顺治十年(1653)整修。古塔现存七层。感应寺塔,具有典型北方古塔的风格和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7年文物部门对该塔进行了加固修缮。</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塔前说明+网络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裂成这样了,还能稳立坚守700年,够称塔坚强了吧😂😂😂</p> <p class="ql-block">龙兴寺</p><p class="ql-block">山西运城新绛城内</p><p class="ql-block">龙兴宝塔属于典型的楼阁式塔。建于唐贞观年间,原为八层,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以塔包塔的形式重修,并增至13层,塔高43.7米。每级都有题额,依次为“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戴”、“七星召应”、“八方协律”、“九陌看花”、“十圆蓉镜”、“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州三岛”。</p><p class="ql-block">龙兴宝塔有三大奇观:奇铃、奇烟、奇葫芦。</p><p class="ql-block">奇铃:龙兴宝塔呈八角形,每层的每个角上都挂有一个铁铃,当微风吹来的时侯,每个铃铛发出的声响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龙兴塔有“八方协律”之誉。</p><p class="ql-block">奇烟:天下的事可谓无奇不有。1993年8月下旬,龙兴塔居然出现了轰动全国的奇观。每天黄昏时分,塔顶升起屡屡青烟,距塔柱三、四百米清晰可见,约持续半个小时左右才消失,每天围观者不下数千人,居然持续腾烟八天。这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宝塔冒烟,当时有许多记者纷纷到此抢录了这一罕见的自然现象。宝塔冒烟,早已有之。1941年的“重修龙兴寺”碑文中记载:“光绪乙亥,塔顶腾烟”。《新绛县志》记载:“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971年、1976年”宝塔曾多次腾烟。宝塔为什么会冒烟呢?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烟,有的说是气,有的说是虫。许多专家学者到此研究观察,也都未留下任何科学解释。宝塔冒烟之谜,有待破解。</p><p class="ql-block">奇葫芦:在龙兴塔的顶端有个一人多高,重以吨计的铁葫芦。有人说这个葫芦在塔顶起防雷击的作用。但奇怪的是,在这个铁葫芦的四周长满了青草,而这些青草在春、夏、秋、冬四季长青。这些青草生长在铁葫芦的四周,长年风吹日晒,没有水分、土壤,却能坚强的生长下来,即便是在大雪纷飞的冬天,这些青草也总是郁郁葱葱,显示出了不凡的气势与神奇。</p><p class="ql-block">(网络资料+景区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兴寺山门门额</p> <p class="ql-block">献殿门额</p> <p class="ql-block">龙兴宝塔</p><p class="ql-block">龙兴宝塔始建于唐,原为八层,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以塔包塔的形式重修,并增至为十三层,塔高43.7米,塔身结构精巧,体态秀丽,呈八角形,椽柱和斗棋等均作仿木结构,每级皆嵌有石刻题额,塔底四面辟门,内有悬梯可供登临,令人神奇和不解的是,该塔曾多次“冒烟”,但其原因至今未有任何科学解释。(殿前说明)</p> <p class="ql-block">玻璃罩内碑刻被称誉为全国的书法艺术名碑《碧落碑》。</p> <p class="ql-block">泛舟禅师塔</p><p class="ql-block">位山西省运城市西北报国寺的遗址上,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为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阁式的全国名塔之一,圆形唐塔的典型实例、孤例。</p><p class="ql-block">塔的铭文有自己特色,是从左到右排列竖写,在全国属于罕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景区说明)</p> <p class="ql-block">泛舟禅师系唐高宗李治的孙子,自幼聪慧,衷于佛事,20岁舍弃皇家生活,出家修行。</p><p class="ql-block">泛舟禅师一生,游历广,能诗善画,在画坛诗林均有影响。尤其所画罗汉,绝俗超群,历代评价很高。</p><p class="ql-block">名将曲环是安邑人,勇武从戎,屡立战功。为积功德,他返回故乡在此买地20余亩,建造了一座报国寺,请来泛舟禅师来此做住持。两人志趣相投,结为知己,常下棋至深夜。</p><p class="ql-block">泛舟禅师圆寂,为了纪念他,曲环招来能工巧匠,建造了一座墓塔。曲环晚年告老还乡,也在此地落户,后发展为村庄,即寺北村(原名寺北曲村)。至今村中依然有很多户曲姓人家。(网络资料)</p> <p class="ql-block">塔刹</p> <p class="ql-block">它很飒😃😃😃</p> <p class="ql-block">圣寿寺舍利塔</p><p class="ql-block">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城北。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时曾予重修。现仅存宋建砖塔,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约48米。塔身锥形,逐级向内收缩,檐下砖雕斗拱,完全仿木结构形制,古朴苍劲。塔中空。直达顶层,各层原有楼板,可缘梯攀登、现已不存。</p><p class="ql-block">塔内保存有部分宋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供养人等,面形秀润,线条流畅,因焚香污染,色泽陈旧,但宋代画风尚清晰辨。(网络资料)</p> <p class="ql-block">圣寿寺正在筹建,大门紧锁,我们在侧门拍门,门僧说不开放请回吧。听我们从广东老远来看,就开门让我们进去外观宝塔。小僧说,他们是六祖弟子,被请来筹建寺院,也从广东到此。哈哈,原来还是老乡见老乡啊。</p> <p class="ql-block">塔刹</p> <p class="ql-block">香积寺善导塔</p><p class="ql-block">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香积寺村。是国务院确立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长安香积寺,闻名中外,历史悠久,既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净土宗祖庭。唐高宗永隆二年( 681),为专门纪念净土宗实际创立者善导大师而建。据《隆禅法师碑》记载,善导大师圆寂后,弟子怀恽法师为其建灵塔于神禾塬上,又于塔侧广构伽蓝,称香积寺。塔建成后,唐高宗赐舍利千余粒,并赐百宝、幡花等。武则天也曾亲临本寺礼佛。唐代有“诗佛”美誉的诗人王维曾参访本寺写下著名诗篇《过香积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开利寺,尔后又恢复原名。本寺创建之初,堂殿峥嵘,其后历经安史之乱、朱泚之乱及会昌禁佛三劫,逐渐衰颓。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曾修葺寺宇和崇灵塔,光绪年间(1875~1908)又整修—次;1979至1980年不但在大塔东侧新建大雄宝殿,还大肆整修与加固、补修了崇灵塔;自1975年之后,前任方丈续洞长老在寺内陆续修建了法堂、僧寮、天王殿、钟鼓楼等;现任方丈本昌法师又修建了山门殿、广场、碑廊、念佛堂、五观堂、善导书院、净土宗文化展示厅、香光楼等。1980年3月,日本净土宗供养香积寺一尊善导大师木雕贴金像、法器和石灯等;5月14日,中日两国佛教界联合在香积寺隆重举行善导大师圆寂一千三百周年纪念法会。(殿前说明)</p> <p class="ql-block">泾阳崇文塔。</p><p class="ql-block">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座砖塔。</p><p class="ql-block">位于泾阳县崇文乡西太平村西侧,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万历三十三年(1605)竣工。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87.218米,底边长9米。塔身底层作重檐,南向辟拱券门,额题“崇文宝塔”四字,其余各面设佛龛,塔身中空,有螺旋形336阶砖梯直通塔顶。(网络资料)</p> <p class="ql-block">宝瓶塔刹</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p><p class="ql-block">万荣后土祠内</p><p class="ql-block">楼高32.6米,共分三层,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设计。自汉武帝到宋真宗,先后有9位皇帝24次亲临祭拜。汉武帝刘彻一生六次巡幸河东,五次亲祀后土,留下《秋风辞》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现后土祠内还存有宋真宗赵恒御书的萧墙碑。清同治年间,荣河知县戴儒珍为纪念汉武帝赋诗,遂建此楼。(景区说明)</p> <p class="ql-block">穿过秋风楼下的张仪古道,走走1937年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介绍秋风楼,不能不把后土祠也一并介绍。</p><p class="ql-block">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娲氏的祠庙。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已越来越显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景区说明)</p> <p class="ql-block">万荣后土祠秋风楼后面的五色土坛。</p><p class="ql-block">北京的天坛和地坛与后土祠也颇有渊源。明成祖原想亲赴后土祠祭地,但因政务繁忙,恐路途遥远不安全,于是派重臣前来此取土,作为祭奠土,在北京建了一座后土祠,即天地坛。后又建地坛,天地坛改称天坛。自此再无帝王到此祭地。(景区说明)</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门眺望远处汾河汇入黄河</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簡介(照片文字转换)</p><p class="ql-block">萬榮后土祠是皇家祠廟,為軒轅黄帝掃地祭壇之地,是汉武帝而後九個皇帝二十四次祭祀后土聖母之地,因此,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早的根,最古的源。</p><p class="ql-block">后土祠原建於黄河和汾河交滙之处的汾陰脽上,為漢武帝元鼎四年建,後歷經數代皇帝及唐明皇修建,特别是宋真宗擴建,佔地面積達到九百九十餘畝,并形成一個宏偉的建築群體,内有奉祇宫、坤柔殿、寢殿,真武殿;六甲殿、五虎殿、二郎殿、判官殿,穆青殿、朝覲臺、鼓樓、鐘樓,元宾亭,承天門、延禧門、唐明皇碑亭、宋真宗碑亭等數十处建築物,史稱“規模壯丽,同於王室”,為“海内之冠”。明隆慶年間又增添了秋風樓,更為其錦上添花,增光溢彩。</p><p class="ql-block">清順治十二年和康熙元年,黄河兩决,洪水泛濫,將脽上這一皇家建築蕩然無存。以後第二次遷建於廟前镇北,又遭水患。現在的祠廟是第三次遷建,時間是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由榮河知縣戴儒珍和龍門縣令程逢春共同籌谋,全縣百姓踊躍捐獻,各地官員慨然樂助重建的,雖不及原來的規模,但仍風格獨具,有皇家祠廟氣象。</p><p class="ql-block">秋風樓依嶺傍水,高聳入雲,獻殿和正殿建築宏偉,額枋雕刻華麗,工藝精巧,柱礎石獅造型逼真,神態各異;兩側磚雕蒼龙飛舞,翻雲滾浪熠熠生輝,被建築專家稱爲建築和藝術的完美結合。而品字戏臺為國内罕見,亦稱后土一絕。因此,1999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山门对联</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简介(照片转文字)</p><p class="ql-block">万荣后土祠始建汾阴脽上,史称汾阴后土祠。自轩辕黄帝发现了脽上这块水中方地,扫地为坛祭祀大地,二帝三王岁举,在此开创了华夏两千四百多年远古祀地的历史。从汉立祠,至明迁都北京,这里演绎了中国一千六百多年的皇家祀地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一生六次亲祀,吟诵下流传千古的《秋风辞》,宣帝(三次)、元帝(三次)、成帝、哀帝、光武帝,唐玄宗(两次),宋真宗皆来祠亲祀。 尤宋将祠扩建至990亩八进数十处的宏伟建筑群,史有“规模壮丽,同于王室”、“海内之冠”之称。梁思成称其留存的廟貌图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祠庙格致,为北京故宫建设提供了成熟的借鉴。明在北京建地坛后,祭祀转为民间活动,至今将六百年。每年都有一批批海内外华人前来祭祀后土。</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两次泛滥,冲垮<span style="font-size:18px;">脽</span>上,两次迁建的后土祠亦沦于河。现在的祠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荣河县令戴儒珍第三次重建,占地三十三亩,有坤道、山门、品字戏台、献股、正殿、秋风楼。祠依岭傍河颇有气势。其木雕、石刻、铁艺、琉璃、陶艺、壁画,都体现了清代精湛、细腻、逼真、多姿的艺术风格。宋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的《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和品字戏台,全国罕见。</p><p class="ql-block">199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过亭台</p><p class="ql-block">又名过路戏台。每逢庙会,台上唱戏,台下过人。戏台上联: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下联: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生旦净丑演员着华服在台上载歌载舞,各行各业行人悠闲地从台下且行且停,让人顿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景区说明)</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门处看过去</p> <p class="ql-block">侧面看过亭台,重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在过亭台对面,是两座相连的戏台。与过亭台形成品字。</p><p class="ql-block">据看门阿叔介绍,三个台子同时唱戏互不干扰。一台唱河南的豫剧,一台唱河西的秦腔,一台唱河东的蒲剧。此地鸡鸣三省,所以通常唱三省的戏曲。</p> <p class="ql-block">日月旗杆</p><p class="ql-block">又称阴阳旗杆,清咸丰年间,立于老庙门口,以显皇家祠庙威严。后没于黄河,再由河中捞出。每根旗杆均有三节,直冲云霄,气势磅礴,现只展示了其中的三分之一。(景区说明)</p> <p class="ql-block">献殿前的龙凤柏</p><p class="ql-block">据介绍,望去内敛低调的那棵是龙柏,而树冠高扬的是凤柏。因为后土为大地之神、圣母之地,好似为了彰显母性的伟大,这里的龙柏很智慧,明白凤柏是主场,自己是客场,便在气势上内敛了许多。(景区说明)</p> <p class="ql-block">献殿</p><p class="ql-block">祭祀后土时进献贡品之所。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由四个门洞和二十四根木柱组成,代表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木柱下的柱础石,共刻有神态各异的石狮子四十八只。(景区说明)</p> <p class="ql-block">轩辕扫地碑,明嘉靖年间刻,后从黄河打捞起。</p> <p class="ql-block">宋图金刻明复刻,为后土祠宋时鼎盛景况。</p> <p class="ql-block">献殿与正殿之间有个香亭</p> <p class="ql-block">正殿</p><p class="ql-block">面宽五间,进深六椽,五架梁前后搭牵,悬山顶,屋顶琉璃剪边。供奉后土母。后土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殿内正中塑后土娘娘真身,两为其化身,东为送子娘娘,西为施药娘娘。殿外木雕、砖雕、铁艺以及琉璃瓦顶工艺绝妙,光彩夺目,是祠内建筑之精华。(景区说明)</p> <p class="ql-block">镇祠之宝因为反光无法拍。</p> <p class="ql-block">万荣东岳庙,全国文保</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位于山西省万荣县东岳庙内,为纯木质结构,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飞云楼为元明风格建筑,高23.19米,全楼斗拱密布,玲珑精巧,与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景区说明)</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楼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飞云楼是解店东岳庙内建筑群中的代表,民谚有“万荣有个解店楼,半截插在天里头”。(景区说明)</p> <p class="ql-block">四根通柱各高15.45米,直达楼顶,支撑楼体。</p> <p class="ql-block">通天大柱一人抱不拢</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的建筑结构和造型属于明清遗风,楼身平面呈方形,明三暗五层,高达23.19米,十字歇山顶。(景区说明)</p> <p class="ql-block">隰县鼓楼(照片转文字)</p><p class="ql-block">鼓楼又名大观楼,位于县城中心,是隰县</p><p class="ql-block">的象征。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知州储至俊修建,1982年隰县文管所进行过维修,2002年隰县文物旅游局对鼓楼进行落架大修。</p><p class="ql-block">鼓楼创建至今已有三百九十年的历史,2004年5月20日被临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6月10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正中设有十字门洞,门洞上建有高14.31米二层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的建筑,巍峨壮观。每个门洞上方均有匾,东为“东屏古射”、为“西带黄河”、南为“南临古慈”、北为“北拱晋阳”。大观楼的建筑形制,梁架结构,版匾等主要构件均为明代原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小县城一个街心鼓楼也是国保,山西真了🉐</p> <p class="ql-block">十字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临汾的鼓楼,远眺</p> <p class="ql-block">路过。也是十字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又名望母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西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曲沃县城东南贡院街孝母巷十字街头的中心转盘内,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由邑人李齐沆因思母所建,后屡有修茸。</p><p class="ql-block">四牌楼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形制相同,三层八柱,高约18米,其造型奇特,为楼阁与牌楼混合式建筑,纯木结构,三重檐十字歇山顶,上覆黄绿相间琉璃瓦,其一、二层楼身四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在四牌楼牌坊的上下坊、雀替以及板件上均雕有精美的浅浮木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