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游记---红酥春如旧,池立人空瘦

space

<h3>  《游山西村》</h3><h3>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h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br data-filtered="filtered"><h3>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h3><h3> </h3><h3> 几友相约出游浙江,杭衢二州皆已去过多次,此行,便选择了浙江腹地的水乡---绍兴。</h3><h3> 绍兴地处长三角,水乡翰墨,山明人秀。如今虽不如杭州、衢州、温州,宁波等地知名,却亦是历史悠久。建城历史已2500多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经济实力也相当不俗,GDP全国城市排名36,相当于一个海南省。</h3><h3>  绍兴真乃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古有句践、西施、王羲之、陆游、王守仁,近有鲁迅、秋瑾、蔡元培、竺可桢......开头这首童叟皆知的抒情诗 据传就是陆游回到家乡绍兴写的。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绍兴一名源于南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h3> <h3>绍兴离黄山并不远,驱车四小时,即来到本次出行的首站----安昌古镇。<br></h3> <h3>安昌古镇是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还有三者为斗门古镇 柯桥古镇和东浦古镇)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因战乱,多次焚毁,又于明清时期重建,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衣带水,古朴典雅。</h3> <h3>此处还是绍兴师爷的故乡。绍兴师爷的由来,说来也是巧合。因雍正年间,一度停了浙江的乡试和会试,使得浙江学子无路可投,只能到各地府衙充当谋士,顾问之类 。一度活跃了三四百年,声名扬及国内外,成为中国封建官衙幕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有名的估计是雍正年间的邬思道了</h3> <h3>我们那座小城,三江相会,亦有大小桥20多座,自诩桥多。来到绍兴,才知小巫见大巫。这里随处可见各种桥,据准确统计,绍兴全市有桥10610座,是名副其实的“万桥市”。</h3> <h3> 走得乏了,随处找一酒家,沿河而坐,点上几份小吃,来份黄酒奶茶,相当快意。</h3><h3> 那地方特色的安昌黑肠与腊肠,虽看上去貌似不卫生,吃起来却满口留香,嚼劲十足,值得一尝。听老板说,这里的安昌腊肠,全是手工制作,具有特独的原辅料配方、制作工艺、盘肠形状、酱香风味,极富江南水乡浓郁的地域色彩,在中国香肠品类中也占据一席之地。</h3> <h3>七时许,天渐黑,灯笼全部点亮,小镇显得更加宁静,漫步其中,十分惬意。<br><br><br><br><br><br>***************************</h3> <h3>次日,冲着《西游记-女儿国》、《智取华山》的选景地的名气,来到融秀、险、雄、奇于一体的绍兴东湖。<br></h3> 东湖据传是清未会稽名士陶渊明的第45代孙陶浚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号称“天下第一水石盆景”,与西湖、南湖并为浙江三大名湖。 此湖无武汉东湖辽阔,但水域玲珑,山、水、石、洞、桥、堤、舟楫、花木、亭台楼阁俱全。人在船中坐,如在山水盆景一偶 <h3>东湖水冷质清纯,小巧灵珑洞却深。<br>水过湖桥凿壁走,岩居水陆揽舟吟:<br>山阴路上青石板,箬篑山中翡翠礅。<br>半壁残山围剩水,盆中境色苑中春。</h3><h3>此诗较概括了东湖之特点。</h3> <h3>游船观东湖,陶公洞入口处仅容一艘小舟通行,进入洞内之后另有洞天,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意如坐井观天。郭沫若在1962年游湖时写下一首诗:“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人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h3> <h3>天气炎热,本不想乘此乌篷游船。而欲进陶公洞、仙桃洞探幽,只能乘舟。没想到景区因安全原因,早已经不准游客进入石洞内。航程不到十分钟即止,怅然不已。好在景色怡人,也算不虚此行。</h3> <h3>湖中一社戏台,不时有演出。如今游人稀少,演员不免倦怠,演出热情不高。</h3> <h3>一小生,唱唱念念半天,我们只听懂了几个字,绍兴方言果然难懂<br><br><br><br><br><br>——————————————————————</h3> <h3>下午,游览的是举世闻名的沈园。</h3><h3>没想到的是,沈园大门如此其貌不扬,朴素得过分了。<br></h3><div><br></div> <h3>  沈园是南宋时期一位姓沈的富商投入巨资建造的精致的园林,整座园林占地有70多亩,内部空间包揽了多重江南的美丽风景。它在设计结构上遵循了传统的江南园林形式,据称是浙江版的拙政园。<br></h3><div> 虽历800年辗转,仍翠色如新。园内春波惊鸿处,有艳阳洒金。</div> <h3>沈园拥有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处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园林。这三座小园的主体景观都是池塘,在池水周围分布着各种建筑和亭台楼阁,形成一种特有的中心景观集聚的表现形式。很多人一开始并不适应这园中囊括园林的设计形式,但是只要你参观一会儿之后就会立马沉浸其中,感受到这一独特设计的美妙之处。</h3> <h3>沈园内移步换景,适合拍照。我最爱此冷翠亭,随便哪个角度,都是不错的景观。</h3> <h3>沈园内问梅槛走廊上挂满了各种寄托,有求姻缘的冲爱情园来的,也有求学的也可理解,还有来此求升官发财,不知何意。。。。</h3> 园中不时有汉服女子走过,晃如穿越至回到了宋代。 <h3><br>陆游在沈园内所作的《钗头凤》和《沈园》等诗篇早已被后人所熟知,借助着古诗的名气沈园的名气传遍全中国,成为后世的爱情象征。</h3> <h3><br>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br>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br><br>  据传唐婉与陆游喜结良缘,夫妇和美,却被陆游的母亲拆散,最终改嫁同郡赵士程,但仍思念陆游。在一次春游之中,恰巧与陆游相遇于沈园。唐婉征得赵士程同意后,派人给陆游送去了酒肴。陆游感念旧情,怅恨不已,于是趁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钗头凤·红酥手》。 特别是“错、错、错”,“莫、莫、莫”叠字的使用,写出了陆游怨恨、愁苦、绝望、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和万分痛苦。<br></h3> <h3>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br>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br>据说,唐婉听见别人议论陆游在沈园作了一首词。于是百般犹豫的她还是独自一人去了沈园。难以想象独自来沈园的唐婉第一次读到时,内心是怎样翻江倒海,唐婉以为六年了,能坚守住内心,她以为她的心已经变成了一块顽石,于是一层一层地往上垒着砖头,想让心更坚固一点,直到百毒不侵,水火难犯。可一旦再次看见了那个人那首词,所有的心防都已经坍塌,连原本死寂的心也重新活过来,说到底,终究是割舍不下。<br>  唐婉在难过之余也首词,可惜并未传下。如今墙上这幅,应是后人依据残存的两句补写而成。<br>最可悲的是,唐婉没过多久,就抑郁而终。<br><br> 如今面对这墙上的两幅词, 不同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无限感叹</h3> 与大部分游园不同的是,晚上的沈园,依然可以游览,而且赠送了灯笼,可以模仿宋人夜游。 <h3>  </h3> <h3>  晚上的《沈园之夜》,分游园”、“别园”、“归园”、“题园”、“惜园“……生动演绎陆唐悲凉、凄婉爱情故事,令人少则唏嘘,多则落泪</h3> 这首句句浸透爱的血泪的断肠词,只有唐琬一人能够充分解读。她惊觉诗人仍然对她一往情深,而她自己八年来努力营造的温馨与幸福,不过是“咽泪妆欢梦一场”。她的内心深处,依旧是对陆游的爱,无怨无悔。只有从今增添了对赵士程的负疚,也使她终生难安……<br>“无此绝等伤心事,亦无此绝等伤心诗。就百年论,谁愿为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从某种意义上看,《钗头凤》是一“双刃剑”。唐琬因读了此词,不久忧郁而香消玉殒。她的死,应该说,陆游逃不了干系。 <h3>断肠声里忆平生。<br>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br>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br>陆游仿佛看见唐婉对他莞尔一笑,那久违的笑容这辈子也没忘记过。于是他轻轻合上眼,这一生,回忆爱情,又冷又暖,却也值得。</h3> <h3>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br>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鏁壁间尘。<br>写这首诗时,陆游已经八十一岁了。诗人从梅花写到唐氏,想到当年在沈园相会时的情况,令人痛断心肠,表达了诗人对唐婉的坚贞爱情。首句写“城南小陌”,这是诗人上次去沈园,同唐婉相遇的道路。用“又逢春”三字,写出时间又过一年,并为下一句作了伏笔。二句“只见梅花不见人”,实写“人”,非写“梅花”。三四两句用“久成”、“犹鏁”,作进一步写,深切地写出诗人对唐氏的怀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了,“玉骨”也早已变成了“泉下土”,墙壁上的《钗头凤》的墨痕,也渐渐被尘土遮盖,但对唐婉的情感,却越来越深沉,越来越坚贞。<br>所谓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吧<br><br><br><br><br><br><br><br><br>——————————————————————</h3> <h3>第三天,是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鲁迅故居。本欲带孩子们来体会下真实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能增强兴趣。不过他们似乎并不感冒,草草走过。估计是鲁迅的文章都要背,早已经有抵触心理了。</h3> <h3>鲁迅简陋的卧室</h3> <h3>情景还原:初识闰土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br></h3> <h3>百草园,据说原有2000多平,如今不到1/3,周家真是大户啊</h3> <h3>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br>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h3> <h3>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h3> <h3>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h3> <h3>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h3> <h3>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h3> <h3><br><br><br><br><br>**********************</h3> <h3>书法与诗歌之圣地,双王故地的兰亭景区,想往已久。</h3> <h3><br>  刻有康熙手迹的“兰亭”是由几块碎碑重新粘合起来的。据说是60年代特殊革命时,这块碑遭到了人为破坏,所以成了如今的样子。那次革命对文物的破坏真是全面和毁灭性的</h3> <h3>兰亭景区的卫生间,建得也是相当有王家特色。</h3> 鹅池二字相传为王父子合书,作为外行人,感觉并不好看,不及兰亭集序飘逸洒脱 王羲之一生爱鹅,不但喜欢看鹅,还喜欢写鹅字,遗憾此行池中未见白鹅。 乐池内,三两游舫点浮于湖面,若着汉服乘之,不胜美哉 池中或种满荷花,满池绿色 。<div>六月时节,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时</div> 或仅几株睡莲卧于静静的水面.......<div>池小犹怜出水孤,芳容独爱盖莲湖。青帝藏珍千千万,犹羡如今宠一图</div> 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此处为”王右军祠“ 所谓的曲水流觞最早是汉民族传统习俗,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久而久之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一种形式。 王羲之非常喜欢这种聚会的形式,来到华堂村,也修建了这个水渠,邀请宗族的人来举行曲水流觞的聚会。<div>东晋永和九年,农历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了共41位名人雅士在兰亭雅集修禊,他们在酒杯里倒上酒让它从曲水上游缓缓漂下来,如果漂到谁面前停住了,谁就要饮酒作诗,作不出的则要罚酒三觥,,后共有11个人各作诗两首,15个人各作诗1首,16个人因没有作出诗而罚了酒,总共成诗37首,汇集成册称之为《兰亭集》,推荐主人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欣然答应,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集序》,</div> 每年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来这里仿效王羲之,兰亭雅集,饮酒赋诗。<div>此十二人,来自黄山,亦效仿古人,不料半日过去,作诗0首,仅得照片若干。</div> <h3>“天下第一行书”</h3> <h3>沾下兰亭的书香气。</h3> <h3>“太”字碑王羲之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献之天资聪颖,书艺日进,难免有些骄傲情绪。一天,他把写好的几张字拿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表扬,却在其写的上紧下松的“大”字下添加一点变为“太”字。献之不悦,于是拿给母亲看,想得到母亲的表扬。母亲看后,说:我儿写那么多字,惟有“太”字的那一点写得最好。献之听后,惭愧致极,从此虚心苦练,将18缸水都写完了,最终成为一代大书法家。</h3> <h3>都来练练笔,毕竟我们的书法老师也姓王<br><br><br><br><br><br><br><br><br>——————————————————————</h3> <h3>最后半日,来到曾获“联合国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奖”,称为“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的仓桥直街,再次感受水乡的美丽。<br></h3> <h3>街道的两侧也分布着古建筑,多为绍兴特有的台门建筑,包含着各种餐馆和特色店铺。<br>现在许多的古镇都被商业气息充斥着,可是这里的相对来说,还是少一些商业气息的,大家可以安静的享受这里的景色。</h3> <h3>直街后面不远 就绕到了府山,府山,又称文种山、卧龙山。黄酒古越龙山,由此得名。</h3> <h3>此处有纪念越王勾践的越王台和越王殿,越王殿几经兴衰,抗日战争时期又一次被毁于日本飞机的轰炸,现有殿宇为1982年按原样重建。越王台是为纪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而建,与越王殿同样原因曾被毁,今日所见亭台是在原台基上新建。越王台主体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台基是一座拱形门洞的城墙,长11米,宽9米,高7米,常被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用于各种展览活动。</h3> <h3>越王殿下半山处有一清泉,为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知越州时的遗迹。范仲淹因遭贬黜,徙知越州,在越任职一年有余。范在龙山时,发现山岩间有一废井,井中有泉,使人清理之后名为“清白”。范仲淹将此冠以“清白”之名,非但取其颜色清澈,而且在当时贿赂成风的环境中以清白告诫自己。</h3> <h3>越王殿内巨幅画像,记录了卧薪尝胆的故事。府山范围不小,可惜时间不够,无法细看。</h3> <h3><br></h3> 时间太匆忙了,对于这座2500年的古城来说,三天只能看个皮毛都不到。值得去的还有大佛寺、柯岩、鉴湖和鲁镇、禹陵、兰亭、秋瑾故居、王羲之故居.....<br> 除了八字桥被定为国保的古桥也还有很多:光相桥、广宁桥、泗龙桥、太平桥、谢公桥、题扇桥、迎恩桥、拜王桥、接渡桥、融光桥和泾口大桥.....<br> 还有那陆游一生心有所属,80多仍抱病重游的沈园,是值得再次细细品味的。<div> <br> 如有机缘,希望再次来到绍兴,这座鲁迅倾注了满腔的热情描写的故乡,去一一探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