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县石窟寺

杨世宁

<p class="ql-block">  巩县石窟寺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旧称巩县,一九九一年六月撤县建市,改称巩义市)市区东北的河洛镇寺湾村,坐落在黄河南岸、伊洛河北岸,邙岭之下的大力山,是中原地区一处重要佛教石窟。一九八二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黄公路从附近通过。</p> <p class="ql-block">  石窟寺建于北魏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原名希玄寺,唐代改为净土寺,宋代改称“十方净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后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石窟寺是北魏皇帝、皇后举办礼佛的场所,唐太宗李世民及北宋皇室也曾在此寺举办佛事活动。寺、窟一体的布局在国内也是少见的。</p><p class="ql-block"> 石窟群留下了大量的石刻造像、碑刻题记等珍贵遗迹,雕刻精致,自然生动,布局严整,内容丰富,体现当时能工巧匠夺天之工。</p><p class="ql-block"> 石窟雕像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沧桑岁月,现存洞窟五个,千佛龛一个,摩崖大像三尊,佛像七千七百多尊,造像题记和其它碑刻一百八十六篇。</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寺内建筑不多,现存寺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和东、西厢房。</p> <p class="ql-block">  通往石窟群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寺内左侧通往石窟群第一石窟的道路,道路的左侧是汉苑和碑林(正在修整),右侧是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  巩县石窟寺南临伊洛河,背依邙岭大力山,山的上部约5米厚的黄土层,下部为岩石层,石窟群就开凿在岩石层上。</p> <p class="ql-block">  石窟寺的五座洞窟皆南向平列,全长约一百多米,基本呈一字形。分为东、中、西三个区。西区为一、二窟,东区为三、四、五窟,五窟的东面为千佛龛,中部为后坑崖。三个区通过修建的石窟保护通廊连接。</p><p class="ql-block"> 参观之日第一窟和第三窟开放</p> <p class="ql-block">  通廊</p><p class="ql-block"> 依山修建的石窟群保护通廊,沿石窟群走向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一石窟</p><p class="ql-block"> 第一石窟为正方体,高、阔各六米左右,窟内正中有一根方柱,四面雕有佛龛佛象。门内两侧雕刻有“帝后礼佛图”,其余三壁雕有佛像和佛传故事。雕像大多已破损,但仍能看出刻工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肃穆庄重。</p> <p class="ql-block">  方柱正面佛像,庄严肃穆。除手部缺损外,其余部分基本完好。</p> <p class="ql-block">  窟内壁雕刻的佛象扣壁上雕刻的千体佛像,坐佛像已残损。</p> <p class="ql-block">  国家珍宝“帝后礼佛图”</p><p class="ql-block"> 帝后礼佛图雕刻在第一窟门内两侧(第三窟也刻有),左侧三幅(上中下)是皇帝礼佛图,右侧三幅是皇后礼佛图(上中下),三层六组。表现北魏孝文帝和皇后礼佛行进的情形。礼佛图构图协调,场面盛大,人物众多,阶层分明,造型逼真,凿法熟练细腻,充分体现了能工巧匠的艺术技巧。</p><p class="ql-block"> 帝后礼佛图为国内仅存的孤品(另一幅在洛阳龙门石窟被盗往国外),十分珍贵。</p><p class="ql-block"> 第一窟帝后礼佛图已用玻璃复盖保护。</p> <p class="ql-block">  皇帝礼佛图</p> <p class="ql-block">  皇帝礼佛图(局部)</p><p class="ql-block"> 图为皇帝礼佛图中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  皇后礼佛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皇后礼佛图(局部)</p><p class="ql-block"> 图为皇后礼佛图中的皇后。</p> <p class="ql-block">  摩崖大佛</p><p class="ql-block"> 摩崖大佛是指于自然岩壁上雕刻佛像文字等半浮雕。</p><p class="ql-block"> 进入巩县石窟寺沿通往石窟群的道路上,首先看到就是在依大力山雕刻的大佛。近前观看,由于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雨,佛像风化严重,但仍能看出大佛面带微笑,慈眉低目,俯看芸芸众生。</p><p class="ql-block"> 巩县有三尊摩崖大佛,此处是第一窟西面的大佛。</p> <p class="ql-block">  位于第一、二窟东面的大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石窟</p><p class="ql-block"> 参观之日第二石窟未开放,据工作人员讲,第二石窟残损较重,考虑安全原因不对外开放,只能隔栏相望。</p> <p class="ql-block">  后坑崖</p><p class="ql-block"> 位于石窟群中部未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河洛神迹碑</p><p class="ql-block"> 在第二窟东侧立有一石碑引人注目。碑不大,高约一米多,正中间镌刻“河洛神蹟”四个大字,右侧刻诗一首,左侧刻有陆军第一百六十六师步兵第二旅第三团第二营营长陆军步兵少校叶金饶题,碑刻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丁丑孟秋。碑文书法潇洒自如,字里行间之端充滿抗战激情。</p> <p class="ql-block">  连接通廊</p><p class="ql-block"> 第一、二石窟通往第三、四、五和千佛龛的通廊。</p> <p class="ql-block">  第三石窟</p><p class="ql-block"> 第三石窟位于石窟群东部,走下连接通廊台阶即到。</p> <p class="ql-block">  第三石窟与第一石窟构造基本相同,中央留有方柱。方柱每面雕刻有佛像,方柱后基座刻有力士、神王、莲花等佛家造型。</p> <p class="ql-block">  飞天</p><p class="ql-block"> 第三窟中心方柱南侧主龛上雕刻的飞天,生动自然,轻盈灵秀,是飞天雕刻中的代表作。已用玻璃复盖进行保护。</p> <p class="ql-block">  第三石窟四壁内雕刻的千体佛像(局部)。</p> <p class="ql-block">  保存完整的坐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三窟东面雕刻的佛龛和佛像。其中有几面造像题记,年代久远,辩识较难。</p> <p class="ql-block">  第四窟</p><p class="ql-block"> 参观之日第四窟未开放,图为第四窟东面的雕刻的力士像。</p> <p class="ql-block">  造像题记</p><p class="ql-block"> 石窟群存有多处造像题记和碑刻,记载石窟寺变迁及历代修造情况。图为第四窟东面和第五窟东侧造像题记。</p> <p class="ql-block">  第五窟</p><p class="ql-block"> 参观之日第五窟未对外开放,与其它窟外不同,窟洞外虽有台阶,但台阶下未做整修。</p> <p class="ql-block">  千佛龛</p><p class="ql-block"> 在石窟群最东边(五窟的东面)是唐代乾封年间(公元666~668)开凿的千佛龛。龛内中间刻有一尊较大的倚坐式佛象和造像题记(现己残缺),其余各壁均刻有排列整齐的小佛九百九十九尊,加上中间的较大佛象,共有一千尊,又称千佛洞。</p> <p class="ql-block">  通廊出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唐塔</p><p class="ql-block"> 大力山上唐代方塔。</p> <p class="ql-block">  寺内小亭</p><p class="ql-block"> 寺内石窟群东面建造的小亭,亭角高高上翘,亭柱盘龙,虽为现代所建,但也別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通往寺内放生池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石窟寺设有放生池,东侧通往放生池的道路路旁青草茵茵,路中竹荫遮日,呈现出一派生机。</p> <p class="ql-block">  巩县石窟寺规模虽然不大,没有龙门石窟宏伟,但同样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地位同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