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曾经有着地、县两级党政机关所在的小城在废弃近五十年后又以“记忆之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边走边看(杜铮)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走在“废城”知子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月,去了怒江大峡谷,从怒江州府和泸水市府所在地六库镇溯江而行前往丙中洛,在即将到达福贡县城之前的公路边,一块“知子罗”的大指示牌指引我右转,汽车沿着盘山公路爬上了碧罗雪山,在十多年后我第二次又来到了知子罗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曾经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和原碧江县县城所在地。1974年州府搬至泸水六库,1986年碧江县建制撤销归入福贡县,随着两级政府的搬迁和撤销,曾经热闹的一座小城被遗弃变成了一座“废城”。按照现在的思维,在这样一个还没有现在一个乡镇机关所在地大的山坡上,竟然存在着一个自治州党政机关和一个县级党政机关并有着与之相配套的教育、商业、交通、医疗等机构和设施。我游走在这样一个建在缓坡上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以及办公区与职工住宅相互拥挤在一起,街巷之间没有汽车可以通行的路,一支香烟没有吸完就可以转一圈的“城市”,在那些已经年久失修,带有明显的历史年代建筑元素的建筑和街巷里,一个个因为旅游需要而设置的指示标牌在告诉我行走中所在的位置。州委州政府、人民武装部、县委县政府,公安局、建设银行、邮电局、职工宿舍、学校和医院……一幢建筑,一个房间,一把楼梯,一条走廊,一扇扇门窗,每到一处,我仿佛都有一种时空穿越的幻觉,仿佛看到一个个人影在眼前走过。我是一个无神论者,自然不会怀疑自己看到了以前人的灵魂或者是什么灵怪,但我相信,那些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人和发生过的事,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记和记忆,只是这种印记和记忆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应得到。没有感应就没有感悟,这种感应和感悟才是今天我们与无形的他们建立心灵交流的纽带和密码。穿行在这座已经破败不堪、许多建筑已经是残垣断壁的几近是废墟的废弃小城,我也仿佛变成了一个行走的灵魂,我努力地以我的灵魂去和当年留在这里的那些灵魂建立起一种沟通和交流,我努力的用我的灵魂去想象当年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是如何的坚守在这偏僻落后的大山深处。我从灵魂深处对那些在艰苦年代对国家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做出奉献和坚守的人们表示由衷的敬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座典型的袖珍小城。我在想,当年建城时可能一是受地形限制,二是受经济条件限制,三是受时代条件思维模式的限制,在这些诸多的限制下建成了一座有着地县两级党政机关所在的袖珍小城。如今,面对巍峨的高黎贡山,脚下怒江蜿蜒而过,建立在碧罗雪山之巅的碧江旧城,在怒江大峡谷尽显独立遗世的沧桑落寞,残垣断壁是它初心不改的印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1986年碧江县建制撤销划入福贡县,随着人去楼空,一座自古代茶马古道在怒江大峡谷就形成的为数不多的集市和近现代国家建立的政权机构也随之消失,知子罗变成了一座空城。时至今日,空城已废弃近50年,当年在这里工作过的人我估计最年轻的也应该在60多岁了,而早期在这里工作过的老同志大部分可能都已不在人世。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担当和作为,他们做了他们那一代人应该做的事,历史不应该忘记和遗漏他们!历史就如同一根链条,缺一环都不能成其为历史,即使某一环存在着瑕疵。历史也如同一本书,每一页都有着不同的内容,知子罗的历史也是其中的一页。历史需要记忆,如今这里虽然变成了废弃的空城,但我相信当年留在这里的灵魂还在,人们对这里的历史过往记忆还在。在怒族语中,知子罗意为“富裕的地方”,也缘于此,这里被怒江州和福贡县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也把这里作为“记忆之城”的旅游景点开始规划建设,从国道219通往这里的几十公里盘山公路已经被重新修缮铺装和美化,沿路也建了许多公用设施和民宿客栈,一座废弃的“城市”将以其沧桑的历史容貌再一次获得新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6月30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