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军营往事》</b></p><p class="ql-block"><b><i>文/澜湾居士</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重机枪”情缘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____记在162师486团三机连生活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间总是不停地在逝去,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一秒又一秒,一去不复返,似水流年。也如同记录仪和储存器一样,将每一秒钟所发生的事物都记录下来,不曾有一点点儿丢失,这就是自然法则,毋庸置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诚然,当人们翻开过去的时间表,打开“记录仪”时,那些往事又会重新浮现岀来,一桩桩一件件如在当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岁月留不住,战友情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当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去回想过去的一些难忘的事情。2017年8月和2018年10月我两度去信阳与战友聚会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与三机连的战友们共叙久别重逢之情。与九连战友袁志坚、潘家春和汪成发在分别四十余年的再相会的情感交融和热情接待的情景就如同昨日。最近,老战友黄玉平携夫人专程来鄂与我相聚,再叙友情。这就是情缘所至,一但成战友,情谊永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在上世纪的1975年的下半年,快要到老兵退伍新兵人伍的新老交替的时候,由于工作需要我从九连调到机枪连。 当时三机连的连长是何发银,指导员杨得祚,张学礼任付连长,一排长胡德山,二排长谭广涛,李国强任三排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国强知道我调任七班非常高兴地接纳了我,这使我心里很踏实。我对他只是略有了解,但他是否了解我这就不得而知。我是步兵出身,过去在团集训队和在古子涧54军教导大队里所学的也都是步兵的行当,而重机枪对于我来说是新鲜事儿,可以说我是个门外汉,我能否带好一个尖子班我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好在班里有一批如宋金龙、熊升友等这些军事技术过硬的老兵,他们可以在班里起着顶梁柱的作用。另外班里还有一批富有活力的年轻人,如:左国平、李玉民、王成荣等,他们都非常聪明能干,理解接受能力强,文化基础和身体素质都很好,其实没有必要担心班里的工作和军事训练搞不上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国强排长在工作各方面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鼓励,在他的带领和热情帮助下七班的工作和训练任务在全连队总是走在前面,经常得到领导的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国强排长是广西武呜人,1969年入伍。他为人光明磊落,豪爽,和气,待人真诚,体现了广西人直诚的性格,我与他共事一年多的时间里总有一种心悦诚服的感觉,很愿意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他同时也是一位军事技术过硬的基层指挥员和带头人,总能以他独有的号召力和精神感染力去感召和带领战士们顺利完成任务。他是一位公而忘私的人,无私无畏清白照人,能给身边的人留下了深刻的映象和好感。正因为如此,多年之后的1987年10月间我出差路过安阳时还特地回部队驻地去看望过他,与他共叙久别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我军史料记载:三机连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连队,他的前身是我团三营在一九四七年缴获敌人的一挺水压式重机枪起家组建了机枪排,随同部队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广西剿匪等。一九五三年部队进入朝鲜,扩建为三机连,随团参加了金城反击战。一九五八年部队回国长居重庆,一九五九年参加平息西藏、青海叛乱。在长期的和平建设时期,三机连的军政素质在全团名列前茅,曾与我团红二连齐名,在成都军区和昆明军区驻防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连队。一九六九年十月调防河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三机连工作是我军旅生涯的最后一站,我在三机连生活约有一年半的时间。我从九连被调往三机连是指导员杨得祚亲自商调的,他原来在九连任指导员,1975年被调往三机连任指导员,他到三机连之后不久就将我调到了三机连任七班长,我欣然接受,也很高兴。换一个工作环境我很高兴,也很感激杨指导员,我在九连曾任通讯员就一直跟随着连长和指导员。指导员调到三机连后就将我调了过来,说明他是很关注和信任我的。七班付宋金龙(广东人,1973年入伍。)军事技术和工作能力都很强,有他的协助我真的很放心,我很感激他的帮助。由于有宋金龙的帮助,我很快就迅速理顺了关系。并很快就掌握了武器装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同时也通过他了解了全班同志们的思想和工作状况,为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机连与营部机关同住在一个大院内,而我们七班又处在营部首长每天来往的通行道路上。因此,我们班的一举一动包括班的内务纪律等情况都在营首长的视线之中。为了不出使全班在生活和纪律作风等方面不出现差错,我们在管理上要比其他班排的管理制度严格的多,尤其是内务管理和纪律作风方面,我们要做到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同志们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比如,我们班的学习园地专栏就与其他班不一样,我们要求专栏里必须有学习体会以外,还要有学雷锋做好事方面的内容,要求同志们凡请假外出,都要尽可能地为老百姓做好事,回来后写成心得帖在专栏里。这些事情看起来是小事,却能反映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班里的左国平在这方面就做比较好,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带了好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刚到三机连时,我们三排的装备的是连用机枪。后来统一使用武器装备,便改换成重机枪。这些装备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我们都能熟练的掌握和使用武器装备的性能,并能在各种科目训练中取得好的成绩。在1976年的营进攻实弹战术演习中。我们熟练的使用了武器装备,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演习任务。这次演习是在许家沟的后山,举行的是一次由54军组织,有空军,装甲兵,火箭兵参加的多兵种合成的实弹战术演习,这次演习的规模当时在全军上属首次,具有战略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指导员杨得祚十分重视连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组织建设。除了经常安排政治理论课以外,为了有效地提高连队干部战士的政治思想素质,还经常在连队开展歌咏比赛等娱乐活动。以提振士兵的士气,他知道我有音乐特长,就让我选择一些有战斗性,激情铿锵有力的歌曲,给连队战士教唱。例如《大刀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我是一个兵》等这样一些朗朗上口易学又易唱的歌曲。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唱和比赛活动,连队的精神面貌整体士气有了较大的改观和提升。每当团营有大型活动时,拉歌比赛我连都不落下风。杨指导员还十分重视黑板报这种形式的宣传作用,非常重视这一宣传阵地。利用黑板报充分地反映连队的生活和士兵们的精神面貌。他从九连调来一名会办黑板报的战士,由他精心制作漫画。杨指导员还安排连队文化程度高,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具有很好的写作能力的一班长丁全杰撰写诗歌短文等文章在黑板报上看刊上登,板报办的有声有色。还经常参加团里组织的黑板报比赛并获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为防止在军队内产生官僚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军队实行领导干部到基层体验生活。三机连也因此有幸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注。先后有两名机关领导干部到连队蹲点代职和体验生活。团政治处宣传科干事方才金就是其中之一。方才金,1970年12月入伍,湖北鄂州人,我的同乡,是武汉军区战斗报特约通讯员。被派到我们三机连代理事务长,他在连队代职期间,连队的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连队的物质生活也有很大的改善。他的认真细心,勤奋努力,他的成绩得到了全连干部战士的认可,战士们们打心里都感到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在三机连的生活中,还有一段经历是我难忘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伟人相继去世,全国军民都处在十分的悲痛之中,然而,全国各地也在闹地震,地震闹的是人心恐慌。消息同样也波及到部队,另外在驻地30公里以外的林县也发生了5.1级地震,倒腾了几间屋,虽然没有人员伤亡,可这次地震的影响直接波及到部队。我们全团都感觉到了紧张的气氛,为了防止突然而来的地震造成人员伤害,连队全体干部战士奉命搬出了营房,在空旷的操场坝子上支持了帐篷,而当时部队并没有装备制式的军用帐篷,只是用一种新款的雨衣连接支成帐篷。这种帐篷虽然能够住人,但空间很小,又常常有雨天来袭。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一、二十天,在地震波完全消失退去以后,才回到营房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三机连生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对连队首长和战友们都有深厚的感情。是“重机枪”把我和战友们连到了一起,直到1977年3月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战斗的连队,在我即将离开连队前一天食堂的告别酒会上,我拿起酒杯,眼睛却有些湿润了,我将要与我的战友们分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虽已然离队,但是我在三机连的这段情缘我是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的,将深深的留存在我的记忆之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