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只能回味(纯音乐) 叙事散文诗(致老同学)<br>——廉茂泉<br>曾记否?一九六三年秋天,风华正茂的我们,怀揣着憧憬和梦想,从平邑费县蒙阴,云集母校一费县师范。<br>从此,我们40位同学有了一个共同的生活集体——五级四班。<br>最初我们的学校座落在费城南关。教学区,生活区分为东西两边。那简陋的校园,破旧的教室,斑驳的桌椅,与我们心中的期盼相差甚远,最难忘怀的是那饿肚子的生活餐。<br>我们在这里学习生活了一年,尽管条件简单不堪,仍给我们留下了精采的难忘的片断:王君信狼来了的故事,李秀明庄小姐的经典节目一小拜年,还有连麻雀的五脏六腑都吃的炉长一孙延全。<br>第二年,学校迁至钟罗山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费县师范。班主任薛韵声也换成了刘美安。<br>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声意气,挥斥方遒。<br><br>在那草衣本食的六十年代,为了梦想,为了不负初心——合格的小学教师。我们三点一线,苦心钻研。教育学,心理学必须过关,否則毕业免谈。音乐,美术,书法,体育全面和谐发展,形成了勤奋好学,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教学基夲功有了坚实的积淀。<br>在完成文化课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谓多姿多彩,绚丽斑斓。<br>在操场上,同学们生龙活虎,英姿飒爽。学校的男女篮球队,排球队,全县无敌,无人沾边,在整个临沂地区不是状元,也算榜眼。<br>学校文艺宣传队,更是不简单,经常活跃在县府礼堂大院。犹如一支乌兰牧骑,能弹能唱会表演。在乐队中有二位拉二胡的漂亮姑娘格外抢眼,那就是我们班的李秀明和钱串串。<br>吃饭时,名字靠边站,呼号已成为习惯:三号,十三号,十四号十八号一一哎!仔细看打米饭时有的一碗,有的一碗半,分馒头时有的一个,有的一个半。那就是我们学校的特产——三等饭。<br>在教室里茶余饭后,来不及刷碗,二胡声,笛声,歌声,喜笑声,此起彼伏,悦耳动听,冲出窗外。日子过的赛神仙。<br>晚上10点多了,同学们都进入了梦乡,生活的片断在脑海浮现,家乡的亲人在梦中相见,初恋的人儿正回味着爱的香甜,此时,不害羞的《大姑娘》悄悄吻上了我们的脸。<br>为改善生活,学校自力更生修扬水站。你看吧:刨土的,上土的,担筐的,推车的人人争先干劲冲天,最精彩的画面,还是孙延全连攀带车的前滚翻!<br>一九六六年五月,在我们即将毕业之前,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上演,为了保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级要求我们留校闹革命。费师东方红的名字响彻沂蒙山。红卫兵也不知那儿来的胆,冲击机关,抢班夺权,二十多岁的造反派当上县官。<br>在大路上,我们佩戴着红袖章,高呼着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雄纠纠气昂昂,革命歌声震天响,犹如軍队在训练,引得众多行人驻足观看。<br>在武装部大门前,也不知什么原因,我们静坐绝食,手挽着手,肩並着肩。,打倒走资派,保卫毛主席的口号接连不断,国际歌唱了一遍又一遍,信誓旦旦,泪流满面。<br>一九六七年的九月间。我们终于毕业了。有的分配到保密单位的三线,有的留在国家机关,有的转行当行政官,大部分还是回到了本县兑现了初心——小学教员。<br>之后的岁月里,光阴一年年流转,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却改变不了我们深深的怀念,想見見面聚一聚的心愿时常萦绕心间。<br>在钱宝真的倡导下,一九九六年四月十八日。我们的宿愿终于得以实现。三十一位同学相聚于平邑县天宝中学。初見面,还真的有点陌生感,仔细一看,除了添几根白发和几条皱纹外。呵!还是原来那个模样!<br>团聚会上,选出了会长和各县联络员,建立了通讯彔,活动机制得以完善,为今后的相聚奠定良好的开端,也开创了费县师范五六七级聚会的新纪元。<br>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我们毕业一晃五十六年,靓男俊女们都变成名副其实的标准的老太和老汉。<br>现在,有的仍在异地他乡,有的在为儿孙奔忙,有的晒太阳搓麻将,有的运动在健身房,有的躺在病床上,已有十三位高高的挂在墙上…<br>总之,我们都已进入苍老的暮年,但我们在座的依然奔跑在百岁冲刺线上,向前!向前!!冲破百岁大关,看谁能成为最后的模范!<br>承蒙岁月的厚爱,感恩时光的眷恋。<br>今天,我们又見面了,心里甜甜的,暖暖的,喜悦之情充满心间,我们面对面,谈笑风声,说着往事,感慨万端,又如同看到了青春时的模样,又仿佛找到了岁月的从前。<br>亲爱的同学们,愿我们珍惜友谊,把握今天,让同学情永驻心田。二十年后再相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