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无处不学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一段时间,某地发生一起恶男骚扰殴打女性的野蛮事件。一时间激起了全国人民愤慨,连一些外国网红都在抖音上发声谴责。</p><p class="ql-block"> 有网友说,这几个恶人真是丢人丢到国外去了。我迂腐的想,一个人,要具备多大的心智愚昧,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知羞耻去骚扰女性,更不要说恃强凌弱女了。</p><p class="ql-block"> 我揣测,这些人所以会成为千夫所指的恶人,首先与他们的家教缺少有很大关系。中国有句俗话:子不教父之过。记得前些年,央视曾有记者采访观众谈家教家风传承的报道,探讨的就是这方面事情。</p><p class="ql-block"> 唐山这几个人,但凡父母能在他小时候给一点善恶美丑方面的教育引导,也不至于今天会如此狂妄野蛮而不自知。如果他们自己成年后能意识自己的不足,知道学习改进,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样地步。</p><p class="ql-block"> 想到我小时候,父母对我的教育就没少花心血。不要说美丑善恶大是大非问题,哪怕是一言一行的小错误,他们都不厌其烦的指导我改正,就怕我走上社会成为不知好歹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见人害羞,见了大人就不敢问好打招呼。遇到熟人,都是用微笑代替发声。母亲发现后,就开始不厌其烦的循循善诱的引导我。</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看到我的老师从对面走来,母亲就小声鼓励我主动打招呼。我红着脸大声的向老师问好,立即得到老师的夸奖。可能是受到老师表扬的缘故,我又孩子气的说了一句,请“老师(女)去我家去玩玩”。因为这句话是我自己发挥的,我还有一点自鸣得意的高兴。</p><p class="ql-block"> 老师离开后,母亲先表扬我勇敢,有进步,能想到说邀请老师的客气话。然后又指出我刚才说的话用词不妥。母亲告诉我:和小朋友同学们说话,可以说请他们来咱家玩玩。与大人们说话只能说:请到我家去坐坐,或者请到我家来喝茶。特别是对女性,绝对不能说来我家玩玩这样问候语。</p><p class="ql-block"> 同样的客气话,为什么对大人与小孩表达要用两种说法?我从小有求知强迫症,每一件事情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官场有句话叫理解了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我是永远做不到。</p><p class="ql-block"> 母亲解释:“玩玩”这句话含有不雅的隐意,有文化的人会产生受侮辱的想法。我们邀请客人,本来目的是想表示友好增加友谊的。如果用“玩玩”这样话,人家觉得受了侮辱,就会觉得你不懂礼数,缺少家教。不但没有产生友谊,无意中还得罪了客人,就成了好心办了坏事。</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成长中,类似这样耳提面命的语言教育,真是不计其数。我十岁的时候,母亲已经有我们四兄妹了。小孩多,无法上班,母亲就辞职在家里靠帮人做衣服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拜师学艺的科班出身,善于根据人体体型设计裁剪服装,一时间顾客盈门。她一个人既要管测量收发,又要负责裁剪缝制和叮纽扣熨烫全部工作,非常忙。</p><p class="ql-block"> 有少数顾客来了久坐不走,不停的问这问那,影响她工作,她从来不赶客人。我知道母亲爱清静,聊天分散她注意力,容易出错。有一次,我就童言无忌地告诉客人:妈妈要工作了,你和她讲话会打岔,你可以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立即呵斥我不懂礼貌,然后又客气的给客人陪不是。待客人离开后,母亲先批评我不懂礼貌乱说话,让人家笑话没有家教,然后又教育我,想让客人离开应该怎么说。</p><p class="ql-block"> 我发现,母亲一般都是先告诉客人取衣服的日期,接下来就会对客人说:您老如果没有什么要交待的,就先这样吧。或者说您老有事可以先去忙了,我这里就不耽误您了。</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委婉告诉客人,可以离开了。一般知趣的顾客,这时候就会起身告辞。也有一些顾客会继续喝茶,问一些无关问题。母亲就会微笑说,对不起,我要为您赶时间,不能浪费时光,让小孩子来陪你说话吧。母亲这时候就会叫我:妈妈忙,你过来陪爷爷说话。 </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中,像这样属于语言礼节方面的知识,靠学校和书本是学不到的。小时候可以靠父母有意识的去耳提面命,成年以后,就要靠自己有意识的不耻下问自我学习了。</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时候,我们家回到农村。有一天,生产队社员们在社场(打谷场)上做水稻脱谷劳动。我那时十几岁,星期天也参加生产队劳动。其实干不了多少活,就是去混点工分(报酬)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有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推着自行车向我们走过来,这干部走到我们社场边时,扶着自行车站着向我们打听大队的王书记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作为生产队干活的农民,我们没有人会知道大队书记的去向。因为我距离这个问话人比较近,按照问话者的语气,我想回答他“不知道”。我正准备张嘴说“不知道”这三个字时,站在我旁边的四叔却先开了腔,只听他对干部说:</p><p class="ql-block"> “不清楚哦,我们没有人看到他。” 那干部模样的人轻轻地点了一下头,默默的推着自行车就走开了。</p><p class="ql-block"> 四叔三十岁,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在我们大队范围内也算是顶级知识分子了。</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说不上出于什么想法,就是觉得四叔刚才回答干部的问话有点奇怪。按照我的想法,“不清楚”和“不知道”是一样的意思,我不解四叔为什么不用简洁的“不知道”回答来人,偏要说“不清楚哦”?</p><p class="ql-block"> 从小到老对什么都好奇,都想知道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待干部走远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向四叔说出了我的疑问。四叔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他微笑着反问我:你知道刚才那个人是谁吗?</p><p class="ql-block"> 我说:不知道,这个人与我的问题有关系吗?</p><p class="ql-block"> 四叔说:当然有关系。</p><p class="ql-block"> 他告诉我,刚才那个人是我们公社的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个书记,真是官运亨通,不久就成为我们的县委书记,再后来又当上地委书记,后来还当上党的十四大代表。对城里人而言,公社书记也许不是多大的干部。但是对农民而言,公社书记就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大级别的官了。这就是四叔不用“不知道”回到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四叔对我说:“平头百姓邻里之间问话,用“不知道”回答,当然没有问题,就像你刚才用“不知道”回答我这样。但是回答尊长或者领导的问话,用“不知道”,就显得没有礼貌,没有家教。如果我刚才说“不知道”,因为这三个字说出来是一气呵成,人家听起来,语气就显得有点冲,容易让人产生“哂人”(方言,不耐烦的吼叫)的感觉,发生误会。</p><p class="ql-block"> 而用“不清楚”来回答,意义虽然是一样的,却能让问话人听起来柔和悦耳,充满亲切感。同一个意思,用词不同,语气就不一样,效果肯定不一样的。后面再加上一个“哦”字,让人家听起来就觉得更加柔和亲切。 </p><p class="ql-block"> 反过来,问话人听到你用“不清楚”回答他,他也会知道你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如果他有点文化的话。”</p><p class="ql-block"> 四叔是一边干活一边与我说这些话的,他好像是漫不经心,我却记了一辈子。而且我后来还举一反三,把这种用语方式发扬光大使用。以至于有些人评价我第一印象是“有气质”,我当然知道这种夸赞是词不达意的客气话,但也是得益于我与人沟通时,注意语言语气运用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所谓气质,外在的就是衣着、举手投足和语言这3方面的协调一致。与人说话时的语句斟酌和语气控制,在“气质”中应该占有更大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这种细枝末节的小知识,一般人不会在意的,或者知道也懒得告诉你。很多时候,家长既不能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年轻人应该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时刻要做有心人。还要有对自己不懂的问题保持好奇心,不耻下问。这件小事,如果不是我好奇。可能我一辈子也不知道,这当然也要感谢四叔对我循循善诱的教导。</p><p class="ql-block"> 说几句题外话,四叔其实是我远房堂四叔。说起他这个人,真是令人唏嘘的人生,一生都是怀才不遇。他虽然生长在农村,却因为他大姐大哥都是四十年代参军的国家干部,比起别人,他家的经济上是比较优裕的。六十年代能成为住校的初中生,没有一点经济条件是无法做到的。那时候农村里的初中生,身上光彩是今天的大学生也比不上的。那时的小孩入学晚,上初中生时就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了,四叔学习成绩好,经济条件也好,人又长得帅。自然就引得几个女同学暗中喜欢他,其中有两个最主动,一个是同班的校长女儿,一个是他的同桌。</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切顺利,按照正常的发展道路,四叔的人生前程应该是一片阳光,最起码不会是老死乡里。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快毕业的时候,四叔突然被学校开除了!公布罪状是调戏女同学,真是丢人又委屈。其实真实的原因,是他告诉校长的女儿自己只爱女同桌。</p><p class="ql-block"> 被学校开除,在那时候是一个非常严重处罚,是政治污点,同桌女同学后来也因此分手了。回家后父母责骂邻里侧目,除了不能再上学,连参军也受影响,农村里所有的好事都没有他的份。而同桌女同学不久就被“四清”工作队录用,成了国家干部,后来做到地区农业银行领导,在老家的农民看起来,也算是不小的干部了。</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七四年时候,老家地方干部出面,请四叔去地区银行找他女同桌帮忙买化肥。昔日女同桌不但帮老家干部买了一汽车化肥,还专门送给四叔一件精包装的白色“的确良”衬衫。那种情景,让傲气的四叔真是无地自容又五味杂陈。这是题外话,扯远了。</p><p class="ql-block"> 除了语言方面,得益于我的有心,还有另外一件小事,让我在人生的路上也增长了见识。九十年代初,我进一家合资公司打工。上班第一天,公司董事长亲自给我们列队开会。董事长是台湾人,约60岁,一身工作服。他先问我们有超过40岁的举手,我们几十个人没有一个举手。然后他才说:</p><p class="ql-block"> 你们都是二三十岁人,却有很多人留胡子,看起来年纪比我还大。我告诉你们,年轻人留胡子首先是给人一种邋遢和老气横秋的印象,也是对他人不尊重的打扮,是不文明认知。有教养的中国人都是不留胡须的,看看你们的毛主席和周总理,是不是都不留须髯的。</p><p class="ql-block"> 还有,你们很多人都穿西装,这个太奢侈了。这么好的服装,干活时间是不应该穿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很多人留胡子不是有意为之,只是没有养成天天刮胡子的习惯。除了懒惰邋遢之外,主要是没有这种礼仪意识。</p><p class="ql-block"> 把西装当工作服穿,是因为很多人买的西装本来就不值钱,与奢侈是不沾边的。不过,我们确实没有人知道西装应该如何穿着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之前,我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说抽烟喝酒是落后习俗,我一直自我禁绝。这一次听到留胡子也是不文明,感觉人生要学习的东西真是太多了,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也学不完。</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别人还记不记得这个台湾人说的事情,我是一直记在心上的。想让别人说你有气质,靠的就是这些涓涓细流的知识积累。</p><p class="ql-block"> 其实,只要我们有心,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情,都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修养。</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1973年时候,看过一部叫《脚印》的南斯拉夫电影。片中有一个人去拜访一个医生,进门后从墙边拿一把椅子坐下,他离开的时候,又主动把椅子放到原来的地方。这个微不足道的镜头,让我也一直记到今天。我到任何地方办事,如果动用人家的物品,用完后也一直不忘放回原处。</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看到这个电影时没有发现并记住这个细节,后来也没有人告诉我要这样做,我在这方面就是素养欠缺而不自知。</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有一部中国的电视连续剧,是写几个中国人在俄罗斯打拼的事情,看到某一集中,有一个中国人在桥上动作夸张的喝饮料,离开后就把空饮料罐全部留在大桥的栏杆上,特别显眼。我看到这里时,感觉特别难为情。</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看过几本俄国和苏联的小说,发现这个国家人非常有礼貌讲礼仪,不知道俄罗斯观众看到这个镜头后会如何想象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如果这部电视剧的制作团队能有南斯拉夫《脚印》导演的素养修养,让这段情节中的演员收起空罐,丢到垃圾桶中,该是多么完美。</p><p class="ql-block"> 就算是为了渲染剧中人喝醉了,让他摇摇晃晃在酩酊大醉的状态下扔垃圾,也应该更有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回到开头话题,一个人不知道好恶美丑,又不知道自我学习,他们的认知一定是混乱的,他们做的事情,就免不了是丑恶的。</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在社会上想得到别人对你的行为认可承认,就要做有心人,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心态。记住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见贤思齐。</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庆幸,小时候父母能给我那么多良好家教,也庆幸在我成长的路上遇到了那么多好人给我指导,也感怀我处处有心。</p><p class="ql-block"> 人生处处有学问,愿我们人人都是有心人,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