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雨天情思</p><p class="ql-block"> (车林生)</p><p class="ql-block"> 近几天雨下的频繁,或大或小,几乎每天都要下一场两场的。特别是今天(壬寅年6月14日)从凌晨寅时起下雨的序幕就拉开了,从辰时进入高潮,现在到未时了还沒有减弱的势头。望着窗外密织的雨帘,听着唰唰的雨点击打树叶、地面的响声,渐渐把我的思绪带入了那些过往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每年到了“挂锄豪头”的季节,一般在“入伏”以后。夏播作物都已锄了两遍,地里的活落也暂告一段落。此时“雨季”也就来临了,俗话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农历六月雨多天热,在农村来说进入了农闲季节。通常一连阴就是四、五天,甚至七、八天。这时村里平时一块干活的小伙伴们就三三、两两的“郭伙”起来,上山“拾黑莪”,”逮蚂蚱”,“打乌霉”。出发时一般都拿上一块装化肥的塑料袋子披在身上,戴上下地干活时遮太阳用的“苇笠头”,家里有工人的就穿着工人发的雨衣。挎上一个树条编的“提篮”,穿上当年人人都有的水旱两用的塑料凉鞋就出发了。那时没有手提的塑料袋和编织袋。</p><p class="ql-block"> 俺村东边有山,走不了三、四路就进山了,咱这里的山其实是一些小丘岭,不陡也不高。不知不觉就到了山上。俺这里的山是青石山,“黑莪子”就长在山的“光崖”上或“白扎绵”草根旁。长在光崖上的干净,长在草根旁的沾了很多枯草叶的碎屑,不好清洗。每次去拾“黑莪”时,娘都嘱咐尽量拾石头光崖上的,清洗容易。看到一窝,就顺手掐下一个大蓖麻叶子把“黑莪子”拣到里面,然后包起来,找两根“咬乖条”,撸去“咬乖条”上的白色小花和叶子,打个十字扣把包着“黑莪子”的蓖麻叶包五花大绑的捆扎起来,小心翼翼的放到提篮底里,出去一趟如果运气好,能拾十拉包,少的也得三、四包。带回家,娘就一遍一遍的淘洗干净,放到陶瓷盆里,倒上刚从井里打来的凉水泡起来,每天换两次水,一家能吃两三天。如果是现在放到冰箱里,一年四季都能吃到。</p><p class="ql-block"> “黑莪子”的做法,现在和过去基本一样,无非是做鸡蛋汤和“黑莪”炒鸡蛋。“黑莪”和鸡蛋是绝配,无论是做汤还是煎炒,“黑莪”淡淡的草香和鸡蛋的鲜香一结合,那真是吃在嘴里香在胃里,饭后嗝口气也饱含着浓浓的鲜香味。现在有时在饭店里点上一碗黑莪鸡蛋汤,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我的体会是:人工培育的和自然生长的所受的日光雨露截然不同,味道自然就有天壤之别了。由此推论,现在的孩子们吃的东西全是人工培育的,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转基因”。什么食物都是咸辣鲜香,其实都是一些人工配制的化学制品,不光没有什么营养价值,更多的是对人体发育造成违害。不知你注意过没有,咱身边的小胖子、大胖子、麻杆腿、豆芽菜比比皆是,人类生活已经进入一个畸形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 返回来咱再说“黑莪子”这个东西。咱这里叫“黑莪子”,学名叫地皮菜,又叫地耳,地衣,地木耳,地瓜皮。它是一种菌类,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磷、锌、钙等矿物质,天旱干瘪,见水则生。本草纲目说:地踏菇属地耳,石耳之类,形状如木耳,性味甘、寒、无毒,明目益气。现代医学认为,“黑莪子”能清热凉血,降压降酯。国外研究又有新发现,能抑制人大脑中的乙酰胆碱酶的活性,对老年痴呆有预防和治疗作用。</p><p class="ql-block"> “黑莪子”世界各地都是它的家,从南极到沙漠,从海拔5000米的高山到火山熔岩流过的地方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生命力极強,说不定在以后的某年某地,被现代的科学家研究出有抗衰老的作用,成为象现在的海参,冬虫夏草等名贵的高级营养品。我看有这个可能,因为你看长期生活在山区,喝着咱论瓶买的山泉水,吃着鸡羊粪种出的庄稼,菜是自己种和山上釆的农村老人都很长寿,这不是例证吗?</p><p class="ql-block">(壬寅年莲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