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网上对中、小学教材热议,突然想起了一件往事:</p><p class="ql-block">1982年女儿上初中,语文课本上对“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中“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两句的解释,引起我的注意,感觉课本对于这两句诗解释十分牵强附会,于是查了一下宣城历史气象资料,寻找科学依据,从而得出了不同解释,作文发表到1982年【宁夏气象】第三期,固原师范学院中文教授同意我的看法,也将文章转发在了该学院学报上。1989年,我在吴忠工作时接到中国科学院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院士的来信,称偶尔发现【宁夏气象】上这篇文章,说他完全同意我的观点,征求我的意见,欲推荐到【光明日报】发表,我随即回信同意并随信寄去原稿,没了下文。我是为了从我的专业角度做出解释,自认是给孩子们一个该诗句的另外一个有科学依据的更合理的解释。</p><p class="ql-block">现在,我将原发文章拍成图片发在这里,供各位好友参考,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为了便于看阅,我先将文章文字和附图提出发在下面,再给出【宁夏气象】文章截图。</span></p> <p class="ql-block">“两水夹明镜”别解</p><p class="ql-block">杨强铭</p><p class="ql-block">诗人作诗,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许多都是触景生情,借景抒怀。因此,诗歌与天文地理、自然风貌就有着紧密的关系。诗人,同其他文艺家一样,以自己特有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世界,发现自然的美,审美的冲动又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而进行文艺创作。那么,我们反过来研究诗歌或其它文艺作品时,就应当尽可能的从多方面去分析,去了解触发他们进行创作的诸因素。因而,研究写景的诗歌,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自然科学(诸如天文、地理、地貌、气象、数学、植物、……)知识。这样才能求得符合实际的解释,也才能进行更加正确的评论。这里,仅以李白五律《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中争论最大的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提出另外一种解释作为例子,来说明以上观点。</p><p class="ql-block">《秋登宣城谢眺北楼》</p><p class="ql-block">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p><p class="ql-block">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p><p class="ql-block">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p><p class="ql-block">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已编入中学语文(初一)教材中,由于孩子对诗句含义模糊和职业的敏感,笔者査阅了历来各家对“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解释,认为这些解释脱离了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多是牵强附会,含混不清,不能给人明晰的印象。</p><p class="ql-block">诗的题目提醒我们,写诗地点在安徽省宣城,时节是秋季,这一点并有诗句“秋色老梧桐”佐证,而“山晚望晴空”则进一步说明时间是深秋傍晚。诗人一开头就写:“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从诗的结构上来看,紧接下面的诗句应当是具体描写深秋的宣城处在怎样一幅如画美景里,以及天晚时的晴空到底有什么好看的。所以,诗人写道:“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无疑,一句是指“地”,句是指“空”。我们先讨论一下诗中的“彩虹”</p><p class="ql-block">到底指的什么?</p><p class="ql-block">余冠英《唐诗选》中认为“彩虹”是指宣城东面宛溪上的济川桥和凤凰桥在水中的倒影;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选唐诗三百首》中又认为“彩虹”指的就是这两座桥本身。这两种解释都避免了“晴空”,也忽视了诗人与桥之间的距离,站在谢眺北楼看双桥只不过是很远的两个小点子而已。从写诗的时间地点来分析,诗中的“彩虹”,确应是一道真真切切的五彩缤纷的雨后彩虹!这道彩虹应该是触发诗人写诗的很重要的因素。下面,笔者引进一点简单的气象知识来说明这道彩虹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大家知道,彩虹是一种光象,由于它一定出现在太阳一﹣人(观察者)的延长线上,所以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彩虹在空中的位置实际上是不同的。宣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经118度45分,北纬30度56分。秋分以后太阳直射南球,宣城日出日落位置都偏南。在太阳快下山时,站在城南的谢眺北楼,背向阳,顺光线向东北方看去,视线是要经过城东双桥一带的。而双桥一带有宛溪、句溪和句溪支流(即水阳江),平时地面十分潮湿,由于水汽充沛,经常有雾汽蒸腾。这些都为诗人得以观察到彩虹落于双桥而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从气象上来讲,在观察者偏东方向出现彩虹,一殷都是雨过天晴,即所谓“东虹日头西虹雨”。其原因是宣城处于西风带,天气系统主要是自西向东移动,偏东方向出现彩虹表示影响该地降水的天气系统已经移出,天气已经由雨转晴。若以11月作为深秋的代表,查阅宣城气象观测资料,该月多年平均雨日达11个之多,就是说每年11月宣城都有可能下雨11天。造成该地深秋多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秋季西太平洋付热带高压南退东撤,极地干冷气团南下变性入侵和付热带暖湿气团交绥影响的结果。既然雨日这样多,那么当时诗人所处的晴天,很大可能就是雨后的晴天,否则,诗人是不必特意点出“晴空”来。而且,从后句诗“人烟寒桔柚”来看,也是在雨后天晴高气压控制之下,空气稳定,炊烟才不易消散。再则,宣城11月平均气温为11.4°,比7月(25.8℃)下降14.4℃,雨后由于水汽蒸发需从地面和低层空气中吸收大量热量,人感寒意,诗人更能发现如画美景中的“凄寒”成分。所以,我认为“双桥落彩虹”实为诗人于雨后初晴登楼所见到的在双桥一带出现的那自天而降的彩虹。</p><p class="ql-block">同样,对“两水夹明镜”的解释,笔者也有不同的看法:</p><p class="ql-block">宣城县城地势南高北低,站在谢眺北楼,整个宣城景色一览无余。查看嘉靖本《宁国府志》附图,有趣得很:宣城城廓呈椭圆形,长轴方向正是南北向,谢眺北楼位于南端,站在楼上向北一望,宣城真象一面巨大的古铜镜平放眼前!当时诗人在雨后天晴上楼观赏,可以看到宣城经过雨水洗涤,在斜阳照耀下,显得明光铮亮,被喻为“明镜”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刚好,这“镜”的左还有“两水”一青弋江和水阳江,这两水把“镜”夹在中间。诗中的“夹”字用得恰到好处:“在左右日夹”(《礼仪。既夕礼记》对“圉人夹牵之”注)。所以,“两水夹明镜”应解释为宣城如同一面明亮的古镜夹在青弋江与水阳江之间。</p><p class="ql-block">笔者认为,以上对“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解释,使“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落到了实处。</p><p class="ql-block">本文对李白诗句提出一种别的解释,目的只在于强调一下我们研究文艺作品时,需要注意应用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把自己的一点肤浅认识拿出来,供大家参考,抛砖引玉,借以表达一个气象工作者的一点心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章附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面是原发文章截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