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屯田戍边”政策 <p class="ql-block"><b> 我于13年前(2005年)曾来过贵州的天龙屯堡。屯堡人见我南京人,就特别的热情,因为屯堡人与南京有着割舍不断的亲缘关系,屯堡人的祖先就是600多年前从南京城迁往贵州安顺地区的明屯军后裔,他们的祖先于明初征南入黔“屯田戍边”…… </b></p><p class="ql-block"><b> 加之我不时冒出的“带卷舌音的老南京话”:“啊是的”、“该个”(今天)、“昨个”(昨天)、“荷包”(衣口袋)、"手帕子"、“在那块儿啊?”、“乖乖隆滴咚”……常引得屯堡人会心一笑。因为这都是他们的“乡音”啊!就是他们至今仍然在说、在用的“明代的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哦)</b></p> <p class="ql-block"><b> 2018年4月,我再次来到天龙古镇</b></p><p class="ql-block"><b> 进了的寨门,就见上书“滇喉屯甲源出洪武十四年”:这说的是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的战略。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反叛, 为了“永固江山”,采取“屯田戍边”的政策。于是命30万大军就地屯军。在滇黔古驿道的两侧产粮区和关隘广设“屯堡”,派军士屯垦驻防,将土司势力割裂在驿道两侧……这一屯,就屯出了悠悠600年的 " 明代历史活化石 "!</b></p><p class="ql-block"><b> 屯堡二字——“屯”是指军屯,是军队传递书信,接待来往官员和部队家属居住的地方,“堡”是指商人和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朱元璋把江南一带无土可耕的贫民、无业游民、犯罪的富户尽数迁移入滇黔入堡屯田</b></p><p class="ql-block"><b> 这个“沐英”在南京也是个名人,作为明朝开国元勋,死后被追封为黔宁王,就葬在南京之南的将军山。 </b></p> 南京“四大姓”扎根天龙屯堡! <p class="ql-block"><b> 明代在安顺推行屯田制,多是以一个家族或几大姓来设屯建堡。明朝皇帝非常清楚传统的宗法思想所产生的内聚合力和外在张力,能汇聚成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实施"填南"方略,营造军事重地"汉多夷少",集小力为大力,以家族为主体来建构屯堡片区,无疑是最佳选择。至今在众多屯堡村寨中,仍以大姓为主体,他们聚族而居,建祠堂、修宗庙、上祖坟、续家谱,用传承的宗法思想延续本族的光荣和发展。其结果是对屯堡文化的沉淀,加速了固化作用。</b></p><p class="ql-block"><b> 天龙屯堡明代的最初开拓者是“张、陈、沈、郑”四大姓,如今镇上还有一座“四公碑”。在“征南”的军队中有四位南京籍的异姓兄弟,他们情同手足,按年龄顺序统一改名为张征定、陈征定、沈征定、郑征定……次年,朱元璋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四姓兄弟便一起择地聚居,扎根天龙屯堡!直到现在,在天龙屯堡还能看到一条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穿镇小溪——“征定河”。 </b></p> <p class="ql-block"><b> 至今屯堡的许多的老年人还称自己为“南京族”, 1997 年 4 月 ,天龙屯堡陈姓后裔——陈先润先生带着族人的嘱托到南京“寻根”,经过艰辛的探访终于找到了南京市玄武区丹凤街中段、玄武区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后面的始祖陈典居住地——“都司巷”。通过此次寻根有据的证明了天龙陈姓“南京籍”的史实</b></p><p class="ql-block"><b> 他们从南京取来“故土”,在天龙屯堡树一石碑:上书“叶茂思根”,昭示“万派归宗源有本,一脉两地祖无分”的心愿!</b></p> <p class="ql-block"><b> 今天接待我们导游是一“小娘娘”(屯堡人对姑娘的称呼)。哈哈……我们老南京人也有这样称谓的 ! </b></p> 天龙屯堡人的服饰 <p class="ql-block"><b> 屯堡女性的头饰和服饰在婚前和婚后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婚前,姑娘梳着独独的一条辫子,头上不包帕子,而衣服: 上衣小袖的素色长袍,并以布为腰带……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婚后,屯堡妇女头上挽着发髻,并用银做的细练簪,绕髻一圈。包青色或白色的头帕(老年人多为黑色)。帕子上再覆着一张色彩迥然的头巾。悄悄的露出的发型显得很是独特,头的两鬓梳了两绺在耳畔,成凤头状,向额前微展发绺,重心则向后倾斜,头顶分两道发路,中间又再梳成独立的一绺,所以称其为"三把头"或"凤阳头"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屯堡婚后妇女们皆穿着一身宽衣大袖的右开襟长袍,宝蓝色的,开襟上绣着杂色的滚边,长袍外面又穿着较短的码裙,在服饰方面,屯堡妇女现仍一直保持祖制。</b></p><p class="ql-block"><b> 年龄较大的屯堡妇女被称作“太婆”,服饰较为朴实,并多以青色为基调,其头饰较为简单,把头发梳在脑后挽成发髻,罩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简单的管簪,并包上一块青纱帕或青布,所穿大袖子长衣服的衣领袖襟绣简单花边,系青布腰带和围腰布,脚穿尖头绣花鞋。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屯堡的妇女都有一双非常别致的绣花鞋。这种绣花鞋十分讲究,鞋底是布底,鞋面上有尖头略向上翘起,呈倒勾状,鞋帮大多以蓝色、青色、绿色为底色,上面绣着色彩斑斓的花鸟鱼虫,屯堡女人不论去哪儿,就连在田中劳作都会穿这样的鞋……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屯堡的妇女是不缠足的,因为朱元璋的妻子马秀英自幼习武也不缠足。她嫁给朱元璋以后,南征北战,还率领将校家属缝衣做鞋。屯堡妇女说到自己为何不缠足时,总是会说:"我们皇帝娘娘不裹脚,我们也不裹脚。"</b></p><p class="ql-block"><b> 你可注意到她们那每双布鞋,都有向上翘的尖角:那是可以包着“刀刃”的,是屯堡女人防身的暗藏武器哦!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而屯堡的男子则比较简单,服饰以短对襟和长衫大襟为主……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一根精致的烟杆是老者们的宠物。提着长长的烟杆在街上走路是有福气的显示。长约5尺的烟杆选用竹节密集的竹子加工而成, 以竹节越多越密为最好。用麻线或铜线编成网包裹竹根成为烟斗, 用桐油经常涂拭烟杆, 使长长的烟杆黑红油亮,非常诱人。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征定河”边的商户 <p class="ql-block"><b> 一条小溪(“征定河”)贯穿古镇,座座小桥,营造出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b></p><p class="ql-block"><b> 沿溪多为石砌柜台的商户人家……</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原生态蜡染店” </b></p> <p class="ql-block"><b> 卖蜡染画的摊子:仔细看画作品非常漂亮、很有特色哦 </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制作“军傩”的木匠铺 </b></p> “古驿茶坊”喝药茶🍵 <p class="ql-block"><b> 进入天龙镇,转过弯,一处“明代驿茶坊”引人注目,一身"凤阳汉装"的妇女当炉烹茶,老式茶坊灶具和几条方凳、粗陶碗,让你领略真正的古茶坊韵味</b></p><p class="ql-block"><b> 这个“茶肆”我印象深刻:它免费供应由生姜等10多味中药熬制的茶水……2005年,我来此足足喝了6碗这茶水🍵!</b></p> <p class="ql-block"><b> 这位“太婆”,我05年来时,她才55岁,仅一人守这“古茶肆”。而今她已然68岁,依然健硕 !</b></p> <p class="ql-block"><b> 而今是婆媳俩共同守着这“古茶肆”……闲时都在做绣花鞋呢 ! </b></p> <p class="ql-block"><b> 听说我是“老客”,又用“老南京话”与她“湿搭”(套近乎),她插着腰、立马热情起来…… </b></p> <p class="ql-block"><b> 听我说05年来时,喝了她 6碗茶,她就哈哈大笑……这不又灌了我6碗茶 ! </b></p> 沈万三的故居 <p class="ql-block"><b> 这次发现了一新景点——沈万三故居!</b></p><p class="ql-block"><b> 这个沈万三在南京也是个名人,他出资与大明政权"对半而筑"南京的明城墙,即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南京城内的马道街是沈万三养马的地方、箍桶巷是沈万三居住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后终遭到朱元璋的嫉妒,全家被发配至滇黔一带。沈万三将后代裹挟在沐英的大军中南下,在沐英派出的陈、郑等军官的照顾下,沈万三的后人及其庞大家族隐姓埋名在屯堡</b></p><p class="ql-block"><b> 走进大八字朝门,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 </b></p> <p class="ql-block"><b> 再进入了二门…… </b></p> <p class="ql-block"><b> 再进入庭院,石板铺成的天井…… </b></p> <p class="ql-block"><b> 木制的窗棂,门簪上雕刻着许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 </b></p> <p class="ql-block"><b> 这又是一屯堡的民居宅院。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封闭的格局。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的特点,,由正房、厢房、围墙连成一门一户的庭院。正房高大,厢房紧依正房两边而建…… </b></p> <p class="ql-block"><b> 再看一“八字四合院”:正房高大雄伟,在木制的窗棂,门簪上雕刻着许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厢房紧依正房两边而建,形成四合,中间为天井,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头拼成…… </b></p> 屯堡民居——石头世界 <p class="ql-block"><b> 走进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石头的盖瓦,石头砌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民居就是一个石头世界。</b></p><p class="ql-block"><b>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民居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一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b></p> <p class="ql-block"><b> 这位“太婆”在庭院补着一个大缸…… </b></p> <p class="ql-block"><b> 安顺一带多山多树,岩石以沉积岩为主。其石材薄厚多样,硬度适中。屯堡人选择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 那是为生存而作出的明智决定。他们深知,军事镇压并未带来永久的和平, 环顾左右, 反抗之事不绝。仅从明到清, 大大小小的"焚烧屯堡"事件就不下数十起。如此险恶的环境, 选择坚固而又阻燃的石头来建房, 不得不说是屯堡人生存智慧的选择。 </b></p> <p class="ql-block"><b> 参照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思路,依建造的世界第一大城池——南京城(周长33.3公里)的做法,屯堡四周都有石砌城垣和雄伟的寨门,寨门和城垣都采用坚固的石料垒砌,高大雄伟!</b></p><p class="ql-block"><b> 就算敌人攻破了屯堡的外围防守,屯堡寨中民居和巷道还可以独自为堡,与敌人进行巷战,高大的碉楼和巷道民居随处密布着射击孔、梭标孔,可对入侵之敌造成致命威胁 !</b></p><p class="ql-block"><b> 在天龙屯堡中,也是巷道纵横交错,遍布于巷道中的深邃抢眼,石拱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出战争的遗迹,屯堡人武备的思想。 </b></p> 屯堡建筑——防御为首! <p class="ql-block"><b> 屯堡人的建筑观念,把防卫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以天龙屯堡的"九道坎"巷为例 : 要先踏过“征定河”,才能穿过狭窄低矮、两边布置枪眼的过街门洞……</b></p> <p class="ql-block"><b> 入巷,仅够俩人擦肩而过……</b></p> <p class="ql-block"><b> 石头建筑的屯堡民居,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 " 点、线、面 "结合的防御体系。靠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遂枪眼。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当时战争所需的建筑构式和屯军备武的思想。 </b></p> <p class="ql-block"><b> 铮亮的石台阶,无不显示出其近600年的岁月沧桑……</b></p> <p class="ql-block"><b> 过道深邃,周边枪眼密布……是个“关门打狗”的好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从"九道坎"拐到入另一巷道的“拐角”:厚厚的石板墙、一摞用于杀敌的碎石板……真正的攻守兼备啊! </b></p> <p class="ql-block"><b> 从巷道弯腰进入仅1.5米高的房门,发现屋有2层,内部为木结构,而石墙厚达2尺,如同堡垒一般……只可惜,年久失修了</b>( 所以"九道坎"的巷口,才会贴上《危险:危房请勿靠近》的标识!) </p> <p class="ql-block"><b> 这位“太婆”,当街在卖的是油炸豌豆饼、萝卜饼</b></p><p class="ql-block"><b> 六百年前是为了长期存放和便于携带,以适应战斗和迁徙的需要,屯堡食品都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糍粑、糕粑、包谷粑,腊肉、香肠、血豆腐…… </b></p> <p class="ql-block"><b> 买了一块豌豆饼,咬一口:呵呵……蹦脆、喷香,还抵饱哦! </b></p> 办学堂,传播文明! <p class="ql-block"><b> 这是“征定河”边的“天龙学堂”! </b></p> <p class="ql-block"><b> 屯堡人不仅把江南先进的农耕文明带入了贵州,还根据朱元璋的思想“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天有风雨霜露,无所不施,圣人之教,亦无所不往”。在贵州各地兴办学堂书院,大力传播儒学,促使贵州这片土地从蛮荒走向文明 </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天龙学堂”的图书室。因文革的破坏,只能看见“图书室”3个字,而前2个字就看不清了……</b></p> 屯堡人是“尚武的群体”! <p class="ql-block"><b> 屯堡人是一个尚武的汉族群体。最能体现这点的是“地戏”。地戏源于明代的“军傩”,它是由征南大军带入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军傩不是娱人,而更多的是“娱神”!用这一种傩仪作出征的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 </b></p> <p class="ql-block"><b> 演员们额上戴着简炼夸张的“脸子”即木雕面具 </b></p> <p class="ql-block"><b> 常表演的有:《封神》、《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等中国古代忠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b>都属于“国家非物质遗产”)</p> <p class="ql-block"><b> 今天演出的是“三英战吕布”!</b></p><p class="ql-block"><b> 演出者都是普通的屯堡人,额上戴着"脸子",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手持短刀长枪,仅借一锣一鼓的击奏,在一人启口,众人接腔的伴唱下,以人物上下更换时空变换,借三、五步为万水千山,就竹鞭为金戈铁马,依桌椅象征高山要塞,在扬、开、合的厮杀,挡、架、翻、窜的格斗中虚实结合,形神兼备,产生极具“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的古代战争景象 ! </b></p> <p class="ql-block"><b> 屯堡人来自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和江南地区,其生产方式大大优于当地的土著民。相对先进的经济和文化,使他们之间自然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自为一脉,自成一体,在整体意识的驱动下,整合成一道厚厚的墙,不屑于周边民族文化的渗入。加之,屯堡人是明王朝开疆拓土的功臣。对土著民族,他们是征服者、占领者; 对“填南的汉人”,他们又是先驱者、开拓者。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不仅歧视当地民族,就是对经济状况好于他们而后来的商屯汉人,也不高看。总使自己处于居高临下的态势,去护卫自己、诠释自己、孤独自己。所以,这一屯,就屯出独特的屯堡文化,屯出了悠悠600年的 " 明代历史活化石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