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镇幽古(文原创)

山里人

牵着时光的手一路走来,不觉到了己亥年。初夏,我们有缘去了江南,游览了浙江省嘉兴市的桐乡崇福镇。这是一座千年古镇,走近它就像走进了一段悠长的历史。 崇福镇位于桐乡市西南部,距嘉兴市区约60公里。当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华灯初上。在灯光的映衬下,古运河波光粼粼,从古镇中缓缓流过。河两岸白墙黛瓦、古木深巷、灯笼高阁,游人如织,古运八景:语溪棹歌、古驿寻踪、九湾溯源、皂荚怀古、南津问渡、春风醉月、北塘烟雨、故道新韵,犹如一幅幅山水画卷在历史长河中徐徐展开...... 据考古发现,早在六千多年前,崇福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名御儿,附近为吴越战场。当时,帝王为了争霸的需要,开挖了古运河百尺渎,又名百尺浦。公元前496年和公元前494年吴越之间进行的两次檇李之战,都是利用了两国之间这条已有的水道。 鲁哀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利用古运河雄姿英发,势如破竹,得到了越国不少地方,然后筑城封邑,试图拓展自己的疆界,实现霸业。面对“败者为寇”的勾践,怀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抱负,卧薪尝胆,最后用计大败吴国,收复了河山。<br>  凯旋归来的勾践,在原称“御儿”的崇福镇御儿亭前久久不愿离去,此情此景勾起他浮想联翩:想当初去吴国之前,夫人在此地生下儿子,如今已经能说话了,于是他一高兴,便称此地为“语儿”,从此,崇福镇“御儿”变成了“语儿”。<br>站在石拱桥上,两岸灯光如虹, 古运河像一条饱经沧桑的缎带,浅吟飘舞,诉说着隋代运河、明代运河和现代新开运河的历史。 隋朝开掘大运河,穿语儿(崇福)境,沿河两岸人口才慢慢地聚集起来。到唐朝乾符6年,公元879年,这里正式建立义和镇,语儿慢慢成为官吏的行政治地,公务军旅车马频繁,商贾往来不绝,运河西岸也开始形成集镇。五代晋天福3年,公元938年,集合崇德、千乘、语儿、南津、石门积善、募化等七乡置崇德县,义和镇从此成为县政集聚之地。从此,崇福镇(语儿)开始了它长达一千多年县治(元朝时曾为州治)的历史。<div><br>  </div> 到了宋代,崇福镇因为县域的进一步扩大,其地位也水涨船高。北宋时期从中原到江南普遍重视农业生产,崇德县治四郊也成了江南稻、麦、桑主产区,这些手工业者、商贾汇集于镇上,促进了县治的日益繁荣。到了明嘉靖34年,公元1555年,倭寇攻打崇福,打破了小镇的宁静,也搅乱了时任右通政吕希周的乡居生活。吕希周协助县令筑城御寇,并得到县令等一干决策者和其他乡绅的一致赞同,决定改运河直塘成曲形,纡缓绕城,以水为障,用以防寇。于是,历史上便有“崇德出了个吕希周,直塘改作九弯兜”之说。这一改,江南大运河到崇福境内,便有了这样一条特别的人工曲线,这曲线里荡漾着那一段不屈的历史波光。 时光飞逝,一晃便是几百年。1958年11月,崇德县并人桐乡县,小镇长达1020年作为县治所在地的历史使命结束了。同样,当小镇迎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曾经的安全屏障,也成为了羁绊。民间有“船老大好当,崇德弯难过”的谚语,20世纪70年代,河道“三弯取直”工程正式启动,从此,运河在老航道的基础上又得到拓宽,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小镇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桐乡市工业经济重镇。由此也留下了三河并流的独特景观。 我怀着向往的心情,踏上了远近闻名,至今仍然保存最为完整的千年古镇。 如今,最能代表崇福古镇历史街区的是横街了,她拥有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体现了江南运河城市的独有风韵。 站在河边凭栏远眺,视线在薄薄的云雾和水烟中漂移不定,小船在河面穿梭,船桨在船工的熟练摆弄下在水中游动,清脆的划水声,一次次拨开错落的水纹,两侧民宅的倒影在水中轻柔地舞动着,白色墙面和黑色的瓦檐将河水染成了一幅水墨画。<br><br> 穿行在横街古巷,呈现给我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的原始古朴味道。这里仿佛不是一条街,不是一个街区,而是由许多古建筑、遗址织成的今天,抬头是黛瓦砖墙,古朴依旧,典雅依旧。我不禁感慨,纵然岁月悠悠,物是人非,不论她带走了什么,总有一些没变,那就是其灵魂深处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