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贞观11年,著作佐郎邓隆上表,称李世民是舜尧之君,千古一帝,文攻武略无人可及,请求为他编辑文集以传世。但唐太宗并不领情,一拒高帽,二拒编辑文集。回复说,我的功劳和政绩没那么大,德行也没那么高。如果我的治理有益社会百姓,姓名自然会不朽;如果乱政害民,即使出了文集,也只能贻笑后人。梁武帝父子、陈后主和隋炀帝都有很多文章,不是很快身死国灭了么?</p><p class="ql-block">开宝九年,北宋刚刚灭了心腹大患南唐,剩下的吴越小国和北汉,已没有能力抗衡。眼看大局已定,以晋王为首的群臣要为赵匡胤“上尊号”。他拒绝说:山西还没平定,河北尚待收复,现在就说“统一”简直是吹牛,说“太平”也是言过其实,我听的都不好意思了。你们想给我戴高帽子,我是绝对不会接受的。</p><p class="ql-block">李世民在隋朝千疮百孔烂摊子上开创了贞观之治,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再次统一中国,建立宋朝。“唐宗宋祖”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还很清醒、明智,没被胜利和臣下的阿谀奉承冲昏头脑,拒戴高帽,不愧为一代明君令主。</p><p class="ql-block">高帽,是建立在虚荣心基础上的过于夸张的荣誉,就相当于文章里的溢美之词,都知道不准确,不实事求是,但用的人还是不少,且一点不客气。那些被奉送高帽者,固有因清醒理智而拒绝的,更多的则是喜滋滋地笑纳了。</p><p class="ql-block">即便是一些对此有所警惕的人,只要高帽送得巧妙、隐秘,也很难拒绝。曾有一名进士要前往外地任职,临走前老师告诫说:“在外任官会有许多难处,你要有思想准备。”这人回答说:“老师放心,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到时候逢人便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人找我麻烦。”老师发怒道:“你我乃正直之辈,何须这样阿谀奉承人?”学生见老师生气,顿了顿回答道:“老师教训极是,天底下像您这样不喜欢被拍马屁者还有几个呢?”听了这番话,老师微微点头回道:“如此看你倒也不是没有见识。”后来这名学生对人说:“我原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如今只剩下九十九顶了!”其中一顶高帽已给老师戴上了。</p><p class="ql-block">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个人只要真的头脑清醒,谦虚谨慎,真的有自知之明,求实之心,那就能做到什么样的高帽都不受其迷惑,更不会接受。</p><p class="ql-block">两弹元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共和于敏,在中国氢弹研制工作中居功至伟,被有些媒体誉为“中国氢弹之父”,平心而论,他也当得起这一赞誉,可是他却他多次坚拒说:氢弹是大家通力合作的成果,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并在诗歌《抒怀》里自谦说:“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p><p class="ql-block">还有著名学者季羡林,虽其学术成就和地位早已被公认,他却在《病榻杂记》中称,希望“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三顶桂冠指的是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称号。季老自摘桂冠,似乎有些低估自己,好在稍微的低估自己并不吃亏,因为谁都知道,“最丰满最好的稻穗,往往最贴近地面。”(苏格拉第语)</p><p class="ql-block">拒戴高帽的人,除了智商、情商较高之外,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轻名利、重事业;轻索取、重奉献;轻享受、重创造;做事高调,做人低调;看重历史使命,看轻身外之物。拒戴高帽,看似有些吃亏,譬如唐太宗,虽没留下“太宗文集”,于“立言”上小有遗憾,以至于被后人评为“稍逊风骚”,但其历史功绩却一直被人们传诵,史家把他列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帝王之首,他所开创的盛唐也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