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散文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开心每一天A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编辑感言:散文写作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难在哪里?可谓众说纷纭。石华鹏先生对写好散文的一些见解,还是值得一读。特分享给爱好散文写作的美友们。</p> <p class="ql-block">  我下面谈的“散文写作应注意的五个问题”,都是从差散文那里来的,都是差散文的标准之一,给大家写散文时提个醒儿,避免出现这些问题,绕开这些道儿走,能让大家在散文领域走得快些,走得远些。顺便插一句,写作这事儿是不能教的,只能靠悟,而且写作这事儿永远不可学会,当你哪一天说“我学会写作了”,那就意味着你要开始重复了,创造性丧失了,写作就是创造,每一篇都是一个未知的创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说说写好散文应注意的五个问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一:</p><p class="ql-block"> 避免散文腔、散文调、散文气,但是要有自己的调调、自己的气韵。</p><p class="ql-block">  何为散文腔、散文调、散文气?简单说,就是一个人这么写了,无数人跟着这么写,写得又像又不像,学的又似又不似,久而久之,这样就形成一种散文写作类型的腔调。散文写得有腔有调——就是大师海明威说的“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本来是很好的事,是写作的大事,但是您做了那不该做的两个人,一个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的邻居东施,一个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年轻帅哥,即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您还做了宋代的那只鹦鹉,据说鹦鹉学舌故事出自宋代一本书里。因为流行,因为自己喜欢,所以写散文时就学别人的腔别人的调,很多人这样学,这样写,就俗了,就没有创造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散文里还有哪些散文腔呢?</p><p class="ql-block">  老干部散文腔。“前不久,受某某单位再三邀约,我随某某研究会采风团走进中国茶都安溪,县里有关领导同志十分重视,全程陪同我们作家参观、采风,作家们走访茶叶市场、参观清水岩,感受了火热的安溪发展和美丽的安溪风光。”多么空洞、虚荣的腔调。</p><p class="ql-block">  文化散文腔。“如果把夏禹时期一个叫仪狄的人酿造的第一壶酒作为中国酒的起源的话,那么,酒在华夏大地上至少走过了4000年的历史,一部酒史几乎逼近于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史籍《吕氏春秋》《战国策》最早有:“仪狄作酒”“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的记载,是为中国酒起源的文字佐证。”(石华鹏《魏晋酒事断想》)多么做作、生硬的文化腔调。</p><p class="ql-block">  乡土怀旧腔。自从新疆散文家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走红之后,乡土题材散文有了新的模仿方向,很多人像刘亮程那样写起乡土来。狗多么招人喜欢、草的生命多么值得歌唱、猪圈也充满大自然的味道……乡村成了乐园,成了香饽饽,其实没那么简单,不是那回事儿。</p><p class="ql-block">  小女子抒情腔。“花开见佛。佛在哪里?万木凋零的旷野,一株绿草是佛;宁静无声的雪夜,一盆炭火是佛;苍茫无际的江海,一叶扁舟是佛;色彩纷呈的世相,朴素是佛;动乱喧嚣的日子,平安是佛。何时见佛?在流年里等待花开,处繁华中守住真淳,于纷芜中静养心性,即可见佛。”(白落梅《岁月静好,现世安好》)多么甜腻、迷惑人的心灵鸡汤似的腔调。</p><p class="ql-block">  闲适散文腔。林语堂之后,闲适散文现在变成了心灵鸡汤腔调,微信上的很多10万+的文字就是这类。比如《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等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等于在浪费自己的生命》等等。</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散文腔调,大家可以自己去发现。</p><p class="ql-block">  大画家齐白石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这句话也适合我们散文写作。愚蠢者像别人,聪明者学别人。你写散文如果写的很像上面提到或没有提到的腔调,那么你便很难写出来,你要做的是,学别人如何创造自己的腔调,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好散文都有自己的腔调,自己独一无二的腔调,当你做到让别人学你时,你便出色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二:</p><p class="ql-block"> 写作有风险,抒情需谨慎,诗意要小心。避免煽情、肉麻,避免很文采、很华丽,素朴、真挚是最大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或者初学写散文时,最在意两样东西:一样是抒发情怀;一样是文采诗意。这两样东西好不好呢?也好,适度就好,一过了度就不好了,抒情就变成了煽情、肉麻,肉麻的文字读起来是很怪异的;文采诗意就变成了华丽的辞藻的堆砌。</p><p class="ql-block">  以下这段文字就犯了以上两个毛病:煽情、堆砌辞藻。</p><p class="ql-block">  “离故乡越远,心的距离反而越近。平时案牍劳形,魂逐飞蓬,难以抽身跨越空间的距离,亲手去叩响故乡斑驳的门扉,每每乡愁袭来时,我总是走到水湄江畔,让江水流浸我情感最柔软的部位,洗刷长久淤积起来渴望返回故园的愁绪。谁让我们出发时,母亲在行囊里塞满如水的乡愁,谁让我们落脚的地方有江有河。水一旦与我们生命的血质糅合在一起,水就会成就我们的性格,支配我们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能宽容,能藏纳,能摧变万物的是水;时硬如钢时软如绸,时傲如铮铮铁骨,时嗔如羞答少女的是水;如镜泊般沉静,如虹带般秀逸,如狮虎般豪迈的是水;“滔天接地而狂呼,拥地抱天而低言”的是水;“蕴伟力而静物,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的也是水……</p><p class="ql-block">  水既然能成就一个人的性格,那水也能成就整个世界乃至人类的性格:湿润而刚毅,博大而细腻,澄明而守拙。可眼下这个一切都被利缰名索牵引着的时代,慢慢滑向物化的顶峰,淫乱自恣,剥茧抽丝,谗佞暴虐,伪装虚饰。哪里还有半星水的气质,水的性格。要躲避和反抗这个喧哗浮躁的时代,本能促使我不断地靠想像返回我的故地,进入故地的那条小河。故地原来是人安身立命的所在,是生命的本原,亦是生命的终止。难以排遣的乡愁,其实是人渴望返回故地的精神期盼,是人渴求返回本真存在和诗意家园的灵魂指归。”(石华鹏《与水为邻》)</p><p class="ql-block">  现在散文的抒情性正在降低,今天人们的情感抒发主要靠歌曲解决,不像知青文学、校园文学抒情性很强。所以我们在散文中抒情时一定得谨慎,如果抒情时做到点到为止,或者欲言又止,就很好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文采,《论语》上有句话说得好:“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又未免虚浮,文采和质朴两者适当,才是君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避免晦涩、枯燥、无力、生硬,追求散文的可读性和耐读性。</p><p class="ql-block">  我写过一篇批评文字,叫《散文的末路和未来》,收在评论集《故事背后的秘密》里,谈了我对当下散文的一个毛病的分析。大家可看看。</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当前散文最大的毛病不是其他,而是可读性太差。一本散文刊物打开,没有几篇能吸引人让人乐意读下去,要智慧没智慧,要内容没内容,要文采没文采——只有自恋、自以为是的絮絮叨叨;只有花花草草、小情小调的回忆;只有滑稽和肤浅的满腹牢骚或者满脸炫耀……</p><p class="ql-block">  造成散文可读性差的原因,我概括为以下“四太”:太晦涩,太枯燥,太无力,太生硬。有些散文过分沉浸于虚无的哲学、人生的思考,太玄妙太晦涩;有些散文陷入各种知识的泥沼拔不出来,太枯燥;有些散文缺少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细节和现实关照,太没有力量;有些散文没有个人体验和个人情感的融入,太无情太生硬。这“四太”,在一篇或几篇散文中,有时是孤立存在,有时是交错存在,它们确实给散文自由而愉悦的阅读旅程设置了障碍。更厉害的是,这“四太”将扼杀散文的生命力,会让散文“死”去。</p><p class="ql-block">  文字表达上的可读。罗伯特·根宁(美国新闻学者)公式和鲁道夫·弗莱施(此人曾为美联社顾问)公式。前者的标准是:①句子的形成。句子越单纯,其可读性越大。②迷雾系数。指词汇抽象和艰奥难懂的程度。迷雾系数越大,其可读性越小。③人情味成分。人情味成分越多,其可读性越大。后者的标准是:①真实性。指“稳定与具体”的词汇总数。②传播力。指“有力与生动”的符号总数。③词和句子的平均长度。词的音节越少,句子越短,其可读性越大。④含有人情味的词汇量和句子的百分比。“个人词”“个人句”越多,其可读性越大。</p><p class="ql-block">  内容上的可读。散文的可读性差,大多差在内容,所谓的乏善可陈即是。不知道是不是小说承担了讲故事的义务,散文写作有意无意在忽略故事,虽说万事万物均可进入散文,而且散文在题材上是自由的,散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将这些内容写进散文时,而不讲究它们的故事性,我的意思,不是说散文也要像小说那样讲一个个千转百回的故事,但一定要将您的内容写出故事般的吸引力来,这样,才能将读者锁定在散文的可读性上。我觉得这一点,散文写作者应该向小说家学习——致力于把一个小小的事情变得趣味盎然,变得意味深长,变得刀光剑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要作,不要假,不要装,要真实、真诚。</p><p class="ql-block">  关于散文的真实、真诚,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说了一句很好的话,他说:“一切文学的类别,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该是散文……散文是一切文学类别里于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类:譬如选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装。散文家无所依凭,只有凭自己的本色。”</p><p class="ql-block">  散文穿的是泳装。这个比喻贴切。你一装,读者就能看出你在搔首弄姿;你一假,读者就能看出你的虚伪;你一作,读者就能看出你的结局不会好。</p><p class="ql-block">  什么散文是装、假、作?</p><p class="ql-block">  半夜一时,有钥匙开门,妻子回来了。《秋千架》试演昨天才结束,留下杂事一大堆,这个时候回来,还算早的。为了这台戏,她想了四年,忙了两年,近三个月,没有一天的睡眠超过五小时。她叫了我一声,我发傻地从书桌边站起来,眼前这部书稿,已校改到最后几篇。"汇报一下,今天吃了一些什么?"她直直地看着我,轻声问。我有点想不起来了,支吾着。她眼圈一红,转过脸去,然后二话不说,拉我出去吃消夜。合肥的街道,这时早已阒寂无人。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路边小店,坐下,我正在看有什么吃的,转身与她商量,她已经斜倚在椅子上睡着了。拍醒她,一人一碗面条。面条就叫"马兰拉面",光北京就开了几十家分店,很多人都以为与她有什么关系。吃完,结账时,店主人开起了玩笑:"看你长得有点像马兰,便宜你五角!"我说:"是嗬,就因为有点像,她还乐滋滋地给马兰写信,可人家不回!"店主人同情地叹了一口气:"人家是大人物啊!"她不知道我与店主人这样一来一往还会胡诌出什么来,赶紧把我拉开,回家。路上想起,总有记者问我们:"你们两个谁更有名?"我立即抢先回答:"当然是她,连坏人都崇拜她!"(余秋雨《霜冷长河》)</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开辟了散文的新路子,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散文形态,是要进入文学史册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余秋雨后期的一些散文就招人讨厌了,为什么呢?因为装、假、作——装大师,虚情假意,爱显摆,自吹自擂。这样为文为人的结果是,被很多人不齿。各位散文家们,引以为戒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小我”写出“大我”,由“我”写出“我们”,那就是好散文了。</p><p class="ql-block">  我有时接到作者来电询问稿件怎么样?可用吗?我说稿件写的不错,不惊艳,也无瑕疵,但是不能用。作者不理解,很不高兴地质问我,为什么?我说,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写得很嗨,很过瘾,但是我读得无动于衷,与我半毛钱的关系也没有,既打动不了我,也引不起我的兴趣,因为这个稿件与我无关,与读者无关,只与你自己有关,所以不好发。有的作者能理解我的意思,有的不能理解,说我不清不楚。</p><p class="ql-block">  散文有两类:一类是“我”的散文,也叫抽屉文学,写了锁在抽屉里或者压在箱底,有时自己偷偷拿出来看看,也很好,我称这种写作叫自私的写作,只与你自己有关,比如情书、交代材料等,不适合公开发表。还有就是你写的那点事,那点经历,那点回忆,跟别人无关,勾不起别人的共同记忆;还有一类是“我们”的散文,虽然你写的是个人的事儿,但这个事儿跟大部分人都有关系,即你的写作触碰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触碰了一种普遍情感。还有就是你写的是我们的事儿,比如文化、大历史、大事件,也属“我们”的散文。</p><p class="ql-block">  很显然,与“我们”有关的散文才是好散文,那么问题就变的有些复杂了:有时写的是“我”,但与“我们”有关;有时写的是“我们”,但只与“我”有关。散文如何从“我”迈向“我们”,就成为散文很重要的一个问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散文家和散文评论家红孩说:“那些优秀的散文,无一不是通过我达到我们的过程,这就如同读朱自清的《背影》,当我们看到作者的父亲,一定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当我们看到贾平凹的《丑石》,一定会想到生活中无数的“丑石”。其实,纵观天下的事情,完美如意并不钟情于我们,我们拥有的更多的恰恰是生活的艰辛与苦难,同天上的星星比起来,我们是星星,更是丑石。丑石的追求,亦即散文的追求。我们应该感谢散文,它总是在提醒和鼓励我们,散文的创作过程就是从我走向我们的过程,也就是从心灵走向心灵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红孩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如何能做到从我走向我们,从心灵走向心灵呢?一个方法,按照福克纳先生说的去做——“占据他创作室全部空间的只应是心灵深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爱情、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少了这些永恒的真情实感和普遍真理,任何作品必然是昙花一现,难以久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华鹏</p> <p class="ql-block">本文文字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文字原作者:石华鹏</p><p class="ql-block">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