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州(刺桐)史迹采风(四)清净寺

山外山人

<p class="ql-block">七律·泉州清净寺</p><p class="ql-block">千年风雨未消停,古寺沧桑乃晏宁。</p><p class="ql-block">老屋青藤绕气象,新庭黄蕊沁温馨。</p><p class="ql-block">奉天至理通身晓,明善瞻言入性灵。</p><p class="ql-block">三畏四箴晖夕照,回人犹诵古兰经。&nbsp;</p><p class="ql-block">(2017-3-18)</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p> <p class="ql-block">1961年,清净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它的建立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奉天坛</p><p class="ql-block">与门楼相联的礼拜大殿又称奉天坛,阿拉伯名叫“麦斯吉德”,即叩拜真主的地方。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p> <p class="ql-block">明善堂</p><p class="ql-block">明隆庆元年(1567年)穆斯林在寺内西北角增建一间小礼拜殿,泉州太守万灵湖题匾曰“明善堂”,在众多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中别具一格,是砖木结构的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新礼拜堂位于清净寺东侧,尖拱式仿伊斯兰文化风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8平方米,形制同奉天坛,可容纳500多人。</p> <p class="ql-block">祝圣亭位于寺门及露庭的东侧、古礼拜殿正东的小平台。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的《重立清净寺碑记》碑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p> <p class="ql-block">宣礼塔</p><p class="ql-block">门楼的正东、寺门楼与礼拜殿之间的夹道内,原有一石筑七级宣礼塔,名邦克楼。塔体如柱,高40米左右,是一座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的尖塔,可与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媲美。</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东南沿海清真寺除了清净寺,其他寺都汉化成了标准的中国殿式建筑。清净寺为石构建筑,石构建筑的特点是石头的耐久性不易腐朽,所以能保存千年,保留了很多原始信息。</p> <p class="ql-block">古井</p><p class="ql-block">古礼拜大殿北墙边,有一口古井,周边围有链锁,水至今丰盈,可照人影。古时这口古井是供伊斯兰教穆斯林前来举行礼拜之前,汲水净身和寺众日常饮水之用。</p> <p class="ql-block">敕谕</p><p class="ql-block">寺门内北面围墙正中,完好无损地镶嵌着一方明永乐五年(1407年)刻有《永乐上谕》的石刻,是明成祖朱埭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碑石高100厘米、长160厘米,四周边框绕刻浮雕龙饰;上框正中雕刻一条张牙舞爪的蟠龙,左右篆刻“敕”“谕”,两条奔龙从左右朝敕谕飞舞。左、右边框各雕刻一奔龙,下框为双龙戏珠。</p> <p class="ql-block">碑记</p><p class="ql-block">穿过门楼进寺右侧,立有元至正十年(1350年)的《重立清净寺碑记》碑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均为以花岗岩石琢成。其中《重修清净寺碑记》碑高277厘米、宽117厘米;《重立清净寺碑记》碑通高260、宽110厘米。碑面阴刻文字,风化剥蚀严重。碑首横刻篆体六大字“重立清净寺碑”,以下竖刻22行,每行60字。</p> <p class="ql-block">香炉</p><p class="ql-block">明善堂前,矗立着一座精雕的宋代“出水莲花”石香炉,原是奉天坛的旧物,后来奉天坛无法蔽风雨,教徒们便移到明善堂作礼拜,香炉也移置于此。石香炉高90厘米,直径35厘米,重数百斤,以叶蜡石(寿山石)雕制而成,色白微灰,质纯无瑕。香炉上部是一朵盛开的巨大莲花,花心中凹下一个大洞,以放置香料。盛开的大莲花周围,再围绕一圈小莲花;往下是永不凋谢而各有特色与灵气的莲蓬或含苞待放的花朵。底层雕刻了动荡的波涛。其真意为“清净”与“洁白”。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此炉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焚烧檀香调节空气时用的。</p> <p class="ql-block">碑记</p><p class="ql-block">穿过门楼进寺右侧,立有元至正十年(1350年)的《重立清净寺碑记》碑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均为以花岗岩石琢成。</p> <p class="ql-block">其中《重修清净寺碑记》碑高277厘米、宽117厘米;《重立清净寺碑记》碑通高260、宽110厘米。碑面阴刻文字,风化剥蚀严重。碑首横刻篆体六大字“重立清净寺碑”,以下竖刻22行,每行60字。</p> <p class="ql-block">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中国的东南沿海清真寺除了清净寺,其他寺都汉化成了标准的中国殿式建筑。清净寺为石构建筑,石构建筑的特点是石头的耐久性不易腐朽,所以能保存千年,保留了很多原始信息。</p> <p class="ql-block">祝圣亭内立《重修清净寺碑记》与《重立清净寺碑记》,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对研究早期阿拉伯与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史,伊斯兰教在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传播与清真寺的建置、组织机构等,具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文物保护</p><p class="ql-block">清净寺自创建以来,一直受到泉州群众保护。公元1407年明成祖颁发的保护穆斯林和清真寺的《敕谕》碑刻,至今完好无损地嵌安于寺北墙壁上。</p> <p class="ql-block">文献记载该寺曾于1310至1311年艾哈玛德和1350年金阿里等在元代2次修缮;1403年至1424年间徐迥逊、1507年夏彦高、1567年夏东升、1608年林日耀等明代的4次扩修。然而通过发掘,发现地层中的建筑遗存保存有宋代3次,元代3次,明代4次等修建地面。</p> <p class="ql-block">1952年,整修门楼,解决门楼漏水,移掉门楼上的大榕树。1957年,把黑砖围墙改为花岗岩围墙。</p> <p class="ql-block">1961年,清净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保护范围为寺门楼、奉天坛、明善堂等建筑物,东至通巷,西至围墙,南至涂门街,北至八卦沟。清净寺进行全面修缮,移出居住于寺内的12户回民,修缮明善堂,新建小型展览馆,重修西面围墙。[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