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潘村四队楔式木榨榨油

石莲河随笔

<p class="ql-block">  南潘村第四生产小队的副业项目就是传统的楔式木榨榨油。1966年第四生产小队褚揣货、陈金良、陈金冬、陈吉明等从事的楔式木榨榨油给生产队创造了好的效益。当年的小孩子们见天把大人们常说的这几句话当成儿歌天天唱:</p><p class="ql-block">四队昂搞哩硬</p><p class="ql-block">安哩油榨买哩磅</p><p class="ql-block">一个队昂搞哩软</p><p class="ql-block">抬起梁来没人管</p><p class="ql-block"> 砰……砰……砰砰……, 秋冬季节南潘村河东的大门洞里都能听见一阵阵油锤声伴随着“打油人”有节奏地吆喝,一阵阵花生油的香味也会从南潘村河东四队“油榨”房里飘出来。不光是孩子就是大人们闻见这味道也很开心、不想离开,闻见这样香味就会联想到过年时像炸馃子、烧豆腐、烧肉等等的美食,榨的花生油是这些美食的必备原料,在食物紧张的年代闻见这样香味多会馋得让人驻足。</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考究木榨榨油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代还有将木制榨油作为朝廷贡品的记载,北宋时期大型的楔式木榨就也已经出现,明代的《天工开物》中有榨油技术的相关记载,在宋、元、明、清近千年的漫长时间里,正是这种榨油设备为我们农耕民族提供了食用油。 </p><p class="ql-block"> 木榨榨油生产技艺通过选料、碾碎、蒸料、铺麻包覆、圈饼、踩饼、压饼、上榨、插楔、撞榨、接油、等多道工序流程,每道工序、流程都靠师徒口传心授(当年的师傅是:竹山村马青辰)。直到今天营养专家仍认为原生态传统木榨榨的油能最大程度保留油的香味和营养。</p><p class="ql-block"> 花生先筛选去除杂质后石碾碾碎,再上笼屉高温蒸到一定火候,拿2个筲箍和麻铺成放射状将高温蒸过花生碎包覆后圈上(筲箍就是过去孩子推的铁圈儿),初步压制成麻神饼,为入榨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 “油榨”:用两个榆木大梁制成,其实是两根长四五米、直径约一人合抱多粗的树干,中间部位被做出长约2米宽约0.4米长方形的油槽好放入饼胚,下面用铁板做成接油的装置,地面挖成一坑放置油桶接油,家乡人称此装置为“油榨”。</p> <p class="ql-block">“打油”:</p><p class="ql-block"> 传统木榨榨油使用3种重量的锤子打楔(50斤\30斤\10斤),传统木榨榨油工艺抡锤苦是力活,就是将包装好的多个饼胚装入木榨的榨槽内、依次排列。装好饼胚在一侧塞进结实的木块,然后利用大锤锤撞击木块间的一个个楔片。随着楔片打入榨槽,木块会对饼胚产生挤压就会出油。这是木榨工艺的核心环节,俗称“打油”。饼胚受到挤压,一缕缕金黄的清油便从油槽中间的小口流出。适时添加木楔,通过物理作用挤压饼胚出油,直到将油榨干为止。</p><p class="ql-block"> 枯燥劳累的打油过程中许多动作美如民间舞蹈。“打油人”单膝跪地,让锤子高举朝天而立,然后“砰”的一声狠狠打下去,这个招式叫做“一柱香”;两个“打油人”你来我往打油较劲这叫做“鲤鱼穿莲”;“打油人”猛地向后退几步,手中油锤凌空飞起的同时屁股下蹲喊着号子中撞向三排木楔,整个“木榨”被砸的砰砰的巨响这就是所谓的“老虎撞山”。打油锤是项体力活,即使是秋冬“打油人”也会大汗淋漓。为了增强干劲和效率,伴随着当年的“劳动号子”,清香明亮的油汁从榨口慢慢流出,这应该是最和谐的劳动交响乐曲了。</p><p class="ql-block"> 秋末、冬天和春天,都是榨油的季节。秋天刚收获的花生水分多的榨油榨出来的油不好容易变质,最好储存一段时间出油率才高,冬季太干燥了油质好但出油少;来年立夏之后油料物就会出现油浸(表面返油现象)出油率也会降低。榨油最好是冬春季节,秋收的油料物经过储藏水分少、油质好、出油多。那个时候人们都喜欢在冬天和春天榨油。楔式木榨油坊正常每天一道油,如果一天打两个油都会晚上加班到很晚太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 榨油工艺随着生活进程不断变化着,新式榨油机诞生、发展后。楔式生产效率、出油率、生产效益等不及新式榨油机,南潘村四队传统的楔式木榨榨油工艺便退出了人们的视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