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请大家鉴赏一张清早期非常精美的供案——紫檀束腰带托泥莲纹供案。</p><p class="ql-block"> 供案,也叫供桌,是中国家具里最神圣的家具,起到了人与神佛、圣尊或先祖沟通与交流的作用。最早的供案,可上溯到商周时代,秦汉以后,成为礼仪、祭祀场合的主要陈设用具。至唐代,供案造型尚简单,体积也较小。明清时期供案的体积较大,有卷书式和翘头式、平头式三种,造型和雕饰较之前代要稍显复杂。</p> <p class="ql-block">清早期紫檀束腰带托泥莲纹供案。 </p><p class="ql-block"> 供案在祭祀供奉等仪式中使用,而这种空间都是神圣而庄严的,所以供案的设计及比例都会与仪式的建筑物有所关连,而设计都会富有装饰性,以表达潜藏的敬畏之心与对神明崇拜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此供案为清太宗皇太极建造沈阳天地坛时所配套制作,为平头式,长108cm,宽52cm,高109cm。紫檀满彻,用料厚重,架构稳重,纹饰精美,雕工犀利,且制式经典讲究,造型庄重,给人以虔诚沉稳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供案案面攒框装面芯板,冰盘沿,四周立沿分三等份雕编织纹和缠枝纹;高束腰四面透雕卷草缠枝龙纹,每一面中心雕一朵莲花,相对莲花在卷草纹的头部接上高度简化的两龙头,取龙的富贵和卷草纹的连绵不断,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给人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托腮上雕莲花地八宝纹,上下呼应,雅致而巧妙,有韵律感;牙板以插肩榫与腿足结合,牙板铲地雕缠枝莲纹,垫木形托泥满雕肥厚细腻的五朵俯仰莲纹,此种纹饰亦称“巴达马”,为整张条案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 此供案还有一个重要特点的是变体三弯腿。明式条桌中三弯腿为S形,卷云纹足。进入清式后,传统三弯腿成为变体三弯腿,即俗称为两截腿,舍弯为直,实际上是保证腿上的纹饰可以横平竖直的雕刻。此供桌为卷云纹球足,这仍然沿袭了传统三弯腿供桌上的卷云纹球足的旧式。这种方材腿足挖缺做的工艺,增添了艺匠趣意。尤其是高浮雕于三弯腿上的如意卷叶纹,承接束腰牙板与托泥之纹饰,上下线条谱成和谐的动感,优美灵动,置于与高束腰相呼应的底座上,揉合了天人合一、琴瑟和鸣的诉愿。</p><p class="ql-block"> 此供案尺寸硕大,造型承于明代,其高束腰及牙板的设计,源于佛教艺术中的须弥座及佛塔佛窟中的壸门,是清早期创新的一种制式,在清入关后宫廷家具的制作中亦属罕见。它装饰风格华丽,雍容大度,气势雄伟,尤显沉穆庄重,其设计和制作堪称清朝入关前清宫家具的超凡之作。</p> <p class="ql-block"> 说起这张供案,它与皇太极称帝祭天修建盛京天坛和顺治迁都“堂子祭天”有着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 此供案随皇太极修建盛京天坛而生</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将自己任命为超脱宇宙尘世的代言人,是“天帝”之子。帝王能以真龙天子的身份统治疆土,就需要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这份崇敬的最高规制便是祭祀天地的活动。从最早开始祭祀天地的夏王朝,到明清两朝修建规模宏大的天坛、地坛,在封建帝王心中,这项活动愈发重要。</p><p class="ql-block"> 说起皇太极称帝祭天,就不得不说沈阳天坛(那时沈阳称作盛京)。</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有天坛、地坛,却不知道,历史上清朝最早设立的天坛、地坛却在沈阳。沈阳天坛位于德胜门(大南门)外五里,即今天南塔天坛小区附近,为圆形。这是皇太极采纳汉族大臣范文程的建议,仿效明代北京南郊圜丘而建。沈阳地坛建于内治门(小东门)外东三里,与天坛同时修建,也是仿照明代北京地坛而建,坛为方形。</p><p class="ql-block"> 与闻名遐迩的北京天坛相比,沈阳天坛显得落寞许多,甚至鲜为人知。正是这座不被人们所了解的盛京天坛,开启了大清王朝的浩瀚盛世,成就了一代帝王的惊天伟业。</p> <p class="ql-block">(上)《钦定盛京通志》天坛图 (下)盛京天坛旧影</p><p class="ql-block"> 话说天聪六年(1632)正月元旦,在这个寒冷如常的冬日,皇太极由从前与三大贝勒并座改为一人南面独坐,至此,皇太极对后金政权的把控更加牢固,其称帝建国的野心也愈发膨胀。</p><p class="ql-block"> 此后,满汉朝臣纷纷劝进,表达对皇太极称帝的期待。天聪八年(1634),正白旗牛录章京刘学成,向皇太极上陈奏章,奏请仿效汉朝古制建立天坛、地坛。此时,皇太极虽然心生喜悦之情,但在他心里仍觉并非建立天地坛和称帝的最佳时机,因为流落蒙古部落多年的传国玉玺还在林丹汗手中,这枚象征正统权力的玉玺对于皇太极和他身后的新兴王朝格外重要。</p> <p class="ql-block">身着八团龙朝袍的皇太极</p><p class="ql-block"> 上苍似乎很眷顾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就在皇太极驳回建立天地坛的奏章不久,林丹汗病死草原的消息传到了沈阳,皇太极大喜过望,当即下令寻找掌控“传国玉玺”的林丹汗遗孤。天聪九年(1635)九月,传国玉玺穿过茫茫大漠,终于来到皇太极面前。手握这温润的传国玉玺,皇太极仿佛感受到父汗与先祖的感召,大清王朝的图腾已经在他心中升起。</p><p class="ql-block"> 皇太极获得传国玉玺后,认为是天命所归,于是采纳大臣范文程的建议,在盛京城南五里的旷野之上,开始紧锣密鼓地建造天坛、地坛和上尊号礼坛。</p><p class="ql-block"> 天地坛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皇太极的雄心,更是一个王朝的兴衰期盼,因此在选址、规制和祭祀的用具上都十分讲究。按古人“九天说”,天地坛的选址定在了“阳天”所在的东南方向。根据“天圆地方”的传统,盛京天坛修成了上下三层的“圜丘”。同时,抽调能工巧匠,选用上等紫檀制作祭天用具。当时,为了配套天坛、地坛和为皇太极上尊号的礼坛祭祀用,共制作了21张供案(在天地坛及礼坛祭祀需各设七组神位),这张供案就是其中的一张。</p> <p class="ql-block"> 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皇太极与诸王贝勒大臣,在虔诚的三体斋戒后,迎着黎明的微光出德胜门,缓步走向天坛。在隆重的祭祀上天大典之后,皇太极等人又来到天坛东侧的上尊号礼坛——这座专为皇太极上尊号大典准备的礼坛,如昙花一现般惊艳了清代历史——举行更加隆重的上尊号典礼。</p><p class="ql-block"> 当汉官手捧满蒙汉三体表文,立于坛东,将进尊号建国改元之事宣布于天下时,皇太极成为“宽温仁圣皇帝”,改年号“崇德”,改国号为“清”。大清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此后,每逢皇太极御驾亲征之前,都会到天地坛祭祀祈运,并且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皇太极驾崩后,顺治帝登基也前往天坛祭天,父子俩成为在盛京天坛举行祭祀仪式仅有的两位帝王。</p><p class="ql-block"> 顺治元年(1644)十月,随着清军入关,盛京成为陪都,盛京天坛停止使用。与大清王朝一同出现在中国政治版图上的天坛,如今只剩下沈河区文化东路与文萃路之间有两条街——天坛一街、天坛二街,代替人们铭记着位于南塔东边的神圣建筑,和那些祈求天地护佑的繁复祭辞。</p> <p class="ql-block"> ### 此供案随顺治帝迁都而入京</p><p class="ql-block">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之前,顺治帝或者准确的说摄政王多尔衮,做的头件大事就是在通州建筑一所“堂子”。 </p><p class="ql-block"> 堂子,是清代皇帝立杆祭天祭神的场所。满族的堂子祭天,也叫“祭堂子”,是“国家起自辽沈,有设竿祭天之礼,又总祀诸神祗于静室,名曰堂子,即古明堂会祀群神之仪。”(昭裢《啸亭杂录》)民间称“祭堂子”为“吃肉大典”,届时官家赏酒,众人可以饱食酒肉。</p><p class="ql-block"> 堂子祭天主祀为天神,立竿大祭即为祭天神而设。在清朝凡是国家大事,如大的军事行动,在出师之前,清朝皇帝都要亲祭堂子,行出征礼,乞求保佑。到大军凯旋时,皇帝“玄大将军及从征将士诣堂子告成,若命重臣经略军务,以讨不庭,亦如之”。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二:“皇帝拜天则於堂子,出征拜天亦如之……则堂子自是满洲旧俗,祭天、祭神、祭佛之公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堂子祭祀 </p><p class="ql-block"> 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萨满,即巫师。萨满教是起源于渔猎时代的原始宗教,在我国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间有很深的影响。清军入关前,有“神堂”或“祀神祗之室”,皆称“堂子”。满族人信仰多神,堂子内神殿供的除了天神之外,还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关帝,“穆哩罕”——马神。</p><p class="ql-block"> 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那时这雄心勃勃的努尔哈赤,乘着这如日方升的气象,想统一满洲,奠定国基,当命工匠兴起土木,建筑一所堂子,作为祭神的场所;工匠等忙碌未了,忽掘起一块大碑,上有六个大字(灭建州者叶赫),忙报知努尔哈赤。”这个情节未必是真,但倒是准确地反映了清人对于堂子的重视程度——要成就建国的大事业,必先建堂子;在做一件大事之前,必先到堂子拜天祭神,以求得保佑。</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回顾一下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那段时间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元年(1644)四月三十日,李自成被迫撤离北京。清军一路南下,途经明永平、抚宁、昌黎、滦州、丰润、玉田、蓟州等地,所到之处,明朝官员纷纷请降。五月初一,多尔衮与吴三桂顺利到达通州。次日,多尔衮由朝阳门进人北京城内,于明皇宫武英殿升座,接受明朝旧臣的跪降。</p><p class="ql-block"> 皇太极生前曾言“若得北京,当即迁都,以图进取”,多尔衮遵照皇太极遗命,顺治元年(1644年)六月,多尔衮统一诸王、贝勒、大臣的意见,决定迁都北京,派遣辅国公吞齐喀等携奏章迎驾。</p> <p class="ql-block">睿亲王多尔衮</p><p class="ql-block"> 迁都自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必定祭天拜神,乞求保佑。7月8日,顺治帝在盛京天坛举行祭天仪式,发布告上帝文宣布:接受多尔衮奏请,“迁都定鼎,作京于燕。”随后关闭盛京天坛,请上天坛内供奉的诸神,于9月20日起驾由盛京出发,带着20万左右的满洲军民,途经木桥、开城、杨木石、张古口台、广城、魏家岭、广宁、谢家台、大凌河、小凌河、塔山、宁远、沙河驿、前屯卫、老军屯、山海关西河、深河驿、兔儿山河、永平府、王家店、丰润、梁家店、魝州、三河、通州—紫禁城。</p><p class="ql-block"> 顺治帝车驾到达通州的时候,多尔衮率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于行宫朝见顺治帝,随后顺治帝在提前建好的堂子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入京仪式,感谢上天众神和列祖列宗对迁都的保佑。随后起驾进京,从正阳门入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十月初一,顺治帝在紫禁城皇极门(今太和门)举行登基大典,发布告祭天地文:“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宣布继续沿用大清国号,纪元顺治。至此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开始了以北京为都城的长达260多年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至此,这张建造于皇太极时期的紫檀供案,也陪着顺治帝入主北京而来到了京城,后被安放在紫禁城附近新建的堂子里。(震钧《天咫偶闻》:“堂子,在东长安门外,翰林院之东。”震钧是清末人(1776年-1833年),瓜尔佳氏。昭梿是清乾嘉时人,爱新觉罗氏,满洲贵胄,努尔哈赤后人,世袭礼亲王。这个人所记载堂子的位置——长安左门外,应该是准确可信的。长安左门,位于今天天安门东侧、劳动人民文化宫正门前稍东。)</p><p class="ql-block"> 随着京城堂子的消失,这张紫檀供案流落到了民间,现被金色年轮艺术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金色年轮艺术馆藏周周秀(04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