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br> 1937年12月1日,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集中四个师团进犯南京。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率10多万将士守卫。在保卫南京的作战中,中国官兵坚决抵抗,同日军进行了许多次英勇战斗,给敌人以一定的杀伤,但终因敌强我弱,不能阻挡多路日军的猛烈攻击。12日,唐生智下令各部突围撤退。13日,南京失陷。 南京保卫战示意图<div><br></div><div>战役背景:</div><div>日本大本营的成立及进攻南京的决策</div> 淞沪会战末期,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对上海进行翼侧包围。中国第三战区为避免上海作战部队两面受敌和为巩固首都,下令该地中国军队向南京外围既设阵地转移。日军于1937年11月12日占领上海,即乘胜西进,企图一举攻占南京,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br> “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开始以来,英、美等国虽然并未对中国的抗战进行实际的支援,但相互的贸易仍在进行,特别是德国仍与中国进行军火贸易,苏联在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后更积极支援中国武器装备等。1937年11月初,日本在内阁中成立了一个第四委员会,专门研究是否宣战的问题。最后结论是“宣战对日本方面不利”,决定仍维持不宣而战的局面。<br> 由于战局的不断扩大并有向长期化发展的可能,11月16日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只适用于战时的《战时大本营令》,重新制订一个既适用于战时,也适用于“事变之际,按期需要可得设置大本营”的《大本营令》,规定“陆、海军大臣既作为国务大臣参加内阁,又作为统帅部之一员置身大本营,负责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1937年11月18日,以军令第1号命令公布了《大本营令》。大本营于20日设置完毕。11月24日召开了第一次大本营御前会议,通过了对中国的作战计划预案。<br> 日军攻占上海后,由于第10军并未遭到中国军队的坚强抗击,部队伤亡甚少,于是乘胜西进,不愿遵守参谋本部所规定的作战地域限制线,于11月15日夜决定“以军主力独立果断地向南京追击”。当参谋本部致电令其停止前进时,“华中方面军”向大本营提出意见,强烈要求“攻占南京”。<br> 对侵华日军当局与大本营存在的这一矛盾,大本营终于屈服于侵华日军当局的意图,11月24日以“大陆第5号”命令“废除以‘临命’第600号指示的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境”界限,并预告“华中方面军”参谋长:“本部有坚强决心攻占南京。”“华中方面”军当日即制定了《第二期作战计划大纲》,进行攻占南京的准备。12月1日,大本营正式下达“大陆第8号”命令,命“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同时下达了“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令。2日,免去松井石根大将在“上海派遣军”的兼职,任命朝香宫鸠彦王中将继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 中国军队(中央军校教导总队)<div> 中国政府对南京地区的抗战准备<br></div><div> 1932年1月28日发生的上海事变促使国民政府在开始拟制国防计划的同时考虑首都的防守问题。参谋本部判断,一旦中日战争再度在沪爆发,日军必将在其航空兵掩护下,以陆军沿京沪铁路、海军溯长江向南京进攻。1932年12月,在参谋本部内成立了城塞组,由参谋次长贺耀祖兼任主任,在德国顾问指导下,开始整修长江沿岸的江阴、镇江、江宁等各要塞,并准备在南京以东构筑国防工事。但由于当时国民政府主要致力于“安内”,所以随着《淞沪停战协定》的生效,拟订的防御计划未能贯彻执行,拟筑的国防工事未能完成。<br> 1935年夏,华北事变发生,接着又出现一场使华北脱离中央的所谓“华北自治运动”,使国民政府对日本的蚕食侵略政策有了深一步的认识,开始积极地进行抗战的准备工作。1936年2月令张治中负责在京沪间主要防御方向上构筑了吴福线和锡澄线两道国防工事线,组成南京外卫线防御阵地。在南京地区,则构筑了外围和复廓两道阵地:沿大胜关、牛首山、方山、淳化镇、青龙山、栖霞山至乌龙山要塞之线为内卫线的外围阵地;以南京城垣为内廓,环城以雨花台、孝陵卫、紫金山至幕府山要塞炮台之线为外廓。以上构成复廓阵地。在城内北极阁、清凉山等高地则筑成坚固的核心据点。<br><br><br></div><div><br></div><div><br></div> 当淞沪战场日军大批增援部队由张华浜、川沙强行登陆后,面对日军由守势作战转为强大攻势作战的情况,中国大本营不得不认真考虑首都的防御问题。9月2日,一方面责成军事委员会执行部与南京警备司令部迅速修整南京地区工事及制订防御计划;一方面责成第三战区派军修整、加强吴福线、锡澄线工事,以备淞沪作战部队在“万不得已时,则退守后方既设阵地,作韧强之抵抗”,以“巩固首都”。<br>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统帅部感到事态严重,开始重视南京的防守问题。11月中旬,蒋介石在南京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次日晚的第三次会议上蒋介石明确表示同意唐生智的建议,决定“短期固守”,预期守1至2个月。固守南京的方针确定之后,统帅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战役措施。11月20日,唐生智发布戒严令,南京地区进入战时状态。 唐生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div> 唐生智(1890年10月12日-1970年4月6日),字孟潇,号曼德,湖南省永州市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曾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第五路军总指挥、湖南省副省长等职务。<br> 唐生智于1937年临危受命,指挥南京保卫战,在12月11日接蒋介石命令发布撤退令。南京保卫战后,唐生智辞去一切职务,决定回东安老家办学,其宗旨是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培养抗日救亡英才。1970年4月6日,因病逝世于长沙,享年79岁。<br></div><div> 弃守南京: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唐生智兼任军事委员会警卫执行部主任,9月8日国民政府令大本营军事训练总监唐生智兼任军法执行总监。11月12日上海失陷,日军直扑南京,蒋介石在会上询问众将对防守南京的看法,李宗仁和白崇禧从军事角度上均不主张固守南京。蒋又问唐生智,唐则忽然起立,大声疾呼:“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仅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唐的一席大话,正是大敌当前的危机之时,很有大义凛然的气势。蒋介石听罢唐言,大喜过望,立即委任唐为南京城防司令。唐更慨然受命,誓与南京共存亡。李宗仁当时感到唐大有张睢阳嚼齿流血之概,很不以为然。李宗仁便若有讽刺地翘起大拇指,对唐说:“孟潇,你真了不起啊!”唐则反唇相讥:“德公,战事演变至此,我们还不肯干一下,也太对不起国家了!”,他当面向蒋介石保证“临危不乱、临难不苟”,表示“没有统帅命令决不撤退,誓与南京共存亡”,19日蒋介石手令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20日到职,24日国民政府特派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所辖部队十一个师加教导总队共十一万,分外围阵地和复廓阵地两个梯次配备,决心一战。11月25日,日军分三路向南京进逼,12月5日外围战打响,7日日军向南京复廓阵地逼近,至9日战况更加激烈,日军松井石根向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劝告交出南京,唐生智命令将各部所有船只尽数收缴,以作背水一战。</div><div> 日军劝降不成,10日开始对南京总攻击,唐生智冒敌机轰炸指挥中国守军对抗日军进攻,坚持不进地下室,在百子亭寓所指挥作战,11日全线展开激战。11日晚蒋介石命唐生智乘机撤退,但唐未向城外军队下达撤退令,故城外部队不知撤退之事,一直苦战,当时死守雨花台、中华门,失守后退,碰到宋希濂。宋希濂说唐生智有死命令,后退者杀无赦。李弥无奈又杀回去。12日敌猛攻南京光华门、和平门,雨花台失守。下午唐生智下令撤退,确定“大部渡江,一部突围”的原则,唐生智出城用预留的一艘汽艇渡江北逃,部队因无船渡江,原撤退计划未能实现,各军只得冬泳渡江,溺死者不计其数,不会游泳的只好脱掉军装混入百姓队伍。13日日军入城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被惨杀者达三十余万人,世界震惊,唐生智乘车抵滁州,后转汉口见蒋介石引咎辞职,并未置议。<br> 而据史料记载:国民党守军12日夜开完撤退会议后,部分国民党开会的高级军官开完会后便独自悄悄的逃过江,他们只是携带自已的金银逃跑,根本没有通知自已所属的部队。有的城外部队一直激战到13日中午也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直到发现城墙没有人防守了,才知道头头们早已经跑了。像国民党的王敬久、宋希濂等高级军官逃跑时,不但没有通知城外的部队,而且居然置城外守军于不顾,下令关闭城门,逃过江后由于害怕日军追击,还下令烧毁船只,根本不管部队士兵的死活。<br> 由于军官不顾士兵的大逃跑,使十几万国民党守军的士气顿时土崩瓦解,于是,士兵也大逃跑,绝大多士兵都往南京的下关跑,为什么?因为士兵们知道,那儿有他们军官们偷偷保留的船只!部下听说自己的长官往下关去了,也就都跟过去了。就这样,数万国民党军与成千上万的民众都涌向下关,可是,挹江门的36师却不放军队通过,因为他们接到命令,从下关撤退的只是卫戍长官部和36师。于是部队混作一团,后来甚至发生了内部的枪战。<br></div><div> 主要功过:1937年11月向蒋介石自动请缨防守南京,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表示“誓与南京共存亡”,下令封锁南京通往江北的道路,销毁渡船,使得大量军民不能撤离。战争中力主抗敌,但在蒋介石再三电令下不得已撤退。他在未组织任何撤退的情况下于12月12日下达弃城命令,自己乘保留的汽艇逃出。在命令下达后,守军陷入溃散,失去组织,争相逃命。第二天南京陷落,随后发生了南京大屠杀。围绕唐在南京保卫战中表现,后期出现大量质疑与负面评价,多认为其言行不一且指挥失当,对军民无辜死亡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div><div> 以后长期闲居湖南,曾在家乡东安创办“耀祥书院”,研究佛学、哲学、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及古典文学。1949年在湖南组织“和平自救”运动,任“湖南人民自救委员会”主任委员,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建国后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第三届常务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第二、第三、第四届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政协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br></div> <div>中国军队参战序列</div><div>参战部队<br></div><div> 中国方面:中国军队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总兵力约15万左右,刚从上海前线撤退下来的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加上从他处抽调来的10个师,总共13个师,再加上由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共计1万2千余人)、宪兵部队、江宁要塞部队,满编将有18万人左右,然而除去第10军的第41师及第48师是汉口开来的增援部队,其余均是由上海战场撤出,受创整补中的残部。因此实际上没有满编,按唐生智统计约有8万人,其中新兵就占3万人。<br> 具体参战部队及主要将领如下(11月16日发布):<br>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罗卓英、刘兴<br> 第2军团军团长(第41、第48师):徐源泉<br> 第66军军长(第159、第160师):叶肇<br> 第71军军长(第87师):王敬久<br> 第72军军长(第88师):孙元良<br> 第74军军长(第51、第58师):俞济时<br> 第78军军长(第36师):宋希濂<br> 第83军军长(第154、156师):邓龙光 [30] <br> 教导总队总队长(3个旅):桂永清<br> 第103师师长:何知重<br> 第112师师长:霍守义<br> 宪兵部队宪兵司令(4个团):萧山令<br> 此外,还有江宁要塞部队、炮兵部队、特务队等。 <br></div> 松井石根(华中方面军司令官)<div><br></div><div> 松井石根(まつい いわね,1878年7月27日-1948年12月23日),出生于日本名古屋市,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日本陆军大将,甲级战犯,驻扎中国13年的中国通,大亚细亚主义鼓吹者,南京大屠杀的主要责任人之一。<br> 松井石根是一个对战争有着病态迷恋的军国主义者,他一手策划并指挥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事件。1948年11月12日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为甲级战犯判处绞刑,12月23日零时在东京巢鸭监狱伏法。<br></div><div> 松井石根想要进攻南京的想法由来已久,他也早已制定了进攻南京的计划,1937年12月10日上午,受松井石根的命令,侵华日军开始攻城,12月12日,南京沦陷,在侵华日军的践踏下,南京城沦为一座人间地狱。<br></div><div> 出任淞沪会战司令官:为了控制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和政治中心南京,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淞沪会战开始。中国军队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给一向以战无不胜自诩的皇军重大杀伤,为了尽快结束上海战事,不使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成为一句空话和笑柄,日军统帅部不得已再次作出增兵的决定,加大兵力,由松井石根出任司令官,国民政府随即组织了南京保卫战。</div><div> 南京大屠杀的元凶:在松井石根的纵容和漠视下,南京城沦为一座人间地狱,惨无人道的屠杀就此开始。市内商业区,多处地方燃起大火,面对大火和哭喊声,松井石根视而不见;同时,他也接到了许多外国政府对日军屠杀行为的抗议书,但他依然充耳不闻。这些屠杀暴行,既有集体大屠杀并毁尸灭迹的,也有日军三五成群分散屠杀的。据统计,日军集体大屠杀并毁尸灭迹共28案,被害人数达19.5万余人,而在南京失陷的最初六个星期中,规模不等的分散屠杀事件仅有据可查的就有858起,被害者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者就达158000之多,遇难者共计30余万人。<br></div><div> 正义的审判: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制造的暴行震惊了全世界,在各国舆论强大的压力下,1945年,松井石根终于被送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接受正义的审判。检察方传唤了许多日方证人,他们大多都是松井石根的老部下,他们都强调了一点:“松井石根这个人对纪律的要求还是很严明的。”这些证词足以证明松井石根是指挥这支部队的,并不像他自己所说,他仅仅是一个“协调者”,松井石根也将为他所做的付出他应有的代价。</div> 庭审中他狡辩道:“南京事件不过是亚洲大家庭中兄弟间的争吵,日本作为哥哥态度可能有点粗暴,但是哥哥出发点是为弟弟好,哥哥是爱弟弟的。”此荒唐逻辑,检察方认为根本不值得驳斥。<br> 当松井石根被宣判死刑时,竟然因过于害怕险些摔倒在法庭上。1948年11月,松井石根戴着头套被押送上绞刑架,刽子手检查完他的头套后,把绞绳牢牢地套在他的脖子上,头号杀人魔头伏法了。<div> 人物评价: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国家实现了近代化转型,而晚清的中国呢,仍迟迟不能摆脱中世纪的王国心态,在年轻的松井石根眼中的中国,是闭塞、固执、暴虐和窒息的。松井石根一厢情愿地想把从本国利益出发的“兴亚主义”强加给中国,想以大哥的身份来指导中国,但此时的中国已不是满清时代的中国,民族主义已经深入人心,各派政治势力也开始化干戈为玉帛,共赴国难。自认为是“中国通”的松井石根,其实没有读懂中国,自认为已经是文明开化国家的精英的松井石根,其实也不懂现代文明。国与国之间的所谓“共荣”,应该有另外的方式。<br></div> 朝香宫鸠彦王(上海派遣军司令官)<div><div> 朝香宫鸠彦王(日语:あさかのみややすひこおう),1887—1981),伏见宫邦家亲王之孙、久迩宫朝彦亲王第八子、昭和天皇裕仁的叔父,被明治天皇赐与朝香宫的宫号。日本皇族,陆军大将,南京大屠杀主要元凶之一。<br> 朝香宫鸠彦王1910年与明治天皇的皇女富美宫允子内亲王结婚,曾就读于日本陆军军官学校、日本陆军大学,于1922年去法国留学。回日本后,历任第一步兵旅团旅团长、近卫师团长、军事参议官等职务。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曾接替松井石根担任上海派遣军司令(1937年12月到任),在南京战役期间颁布了“杀掉全部俘获人员”的命令,酿成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后晋升为陆军大将。因是日本皇族,战后逃脱了审判。并脱离皇籍改名朝香鸠彦,1981年4月12日病死,终年94岁。<br></div></div><div> 南京屠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朝香宫鸠彦王于1937年12月2日被任命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军衔中将。12月7日朝香宫鸠彦王赶到南京前线,接替因肺病而正在疗养的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出任日本攻占南京的临时总指挥官。从一介闲职的军事参议官出任前线司令官,对军人来说无疑是幸运之至,然则南京发生的事却是想都想不到的。</div> 十二月十日,日军对南京展开攻击,激战到十三日,南京陷落。十七日,以松井大将、鸠彦王为首的众司令官举行了入城式。当时的《东京朝日新闻》以“朝香宫殿下御重任、南京战三军御统率”、“可畏兮朝香宫殿下、炮烟中御视察、南京战线将士感泣”、“南京城门名马无嘶、父宫如今御入城、朝香宫湛子女王御喜悦”为题大加报道,还刊出了飞机送来的入城式的大幅写真。然而,其中完全没有提到的则是落城后日军在南京对俘虏和市民从事野蛮屠杀、杀降、屠城长达数日的事,据揭露,在听取攻城部队汇报后,不日即签署了一道“机密,阅后销毁”的密令:“杀掉全部俘虏!”日本陆军少将田中隆吉(曾是长勇的同事,颇有私交。田中也是个坏事做绝的日本大特务,在战后的军事法庭上靠着出卖和反咬昔日的同僚,而逃脱了法律的审判,有“日本的犹大”之称)在战后所写的《被割断的历史(战败秘话)》中声称是时任情报主任参谋的陆军中佐长勇(1945年在冲绳战役后期作为牛岛满的参谋长一起自杀,牛岛也是参与大屠杀的旅团长)在朝香宫鸠彦王的授意下发布的这个命令。然而,即便是长勇私自发布这个命令,指挥官朝香宫鸠彦王并没有制止这历时两个月的大屠杀。此后,朝香宫鸠彦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杀人命令,最简单而直接的只有四个字“全部杀掉”,他的命令被层层传达并被彻底实施,直接导致了日军进城后令人发指的兽行。<br> 这一命令在南京城破后迅即得到贯彻,并使大屠杀越演越烈。第16师团师长中岛今朝吾(占领南京后任南京警备司令官,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30余万中国人中,死于他所指挥的第16师团之手的超过16万,是谷寿夫所指挥的第6师团屠杀人数的3倍!而臭名昭著的野田毅和向井敏明也是所属此人部队的下级军官!)于南京陷落的当天,曾在日记中记下了该部执行这一命令的情况:“由于方针是大体不要俘虏,故决定将其赶至一隅全部解决之。”在松井石根的默许下,朝香宫鸠彦王又指使负责日军在南京地区的宿营安排的华中方面军副参谋长武藤章以“城外的宿营地不足”和“由于缺水而不敷使用”为由,修改了日军官兵在南京城外宿营的原命令,宣布城外的日军部队可随意在南京城内选择宿营地。这一声令下,犹如打开了野兽的牢笼,日军部队犹如一群群饥肠辘辘、上紧发条的恶狼,在南京城内的大街小巷上横冲直撞,至此大屠杀及各种暴行进一步扩大。<br> 次年2月18日,由于大屠杀使日本军队臭名昭著,日本大本营撤销上海派遣军建制,朝香宫鸠彦王和松井石根都被召回到日本。归国后,松井石根退役,朝香宫鸠彦王却留在最高指挥部,任军事参议官,1939年又晋升大将,任职于日军最高指挥部。后又任贵族院议员,并兼任伤病军人会总裁。1942年获一级金鵄勋章。1944年,朝香宫鸠彦又暗中联合其他皇族及日本前首相近卫文麿向昭和天皇上疏,并最终将东条英机赶下了台。但他强烈主张本土决战,主张还海陆军一体化。等到快要战败的1945年四月左右,陆军提出把日本本土防卫军分为东西两部,由鸠彦王和稔彦王分别担任总司令官,谁知当时任本土防卫总司令的稔彦王觉得这是要分他的权,面露难色,此事竟无疾而终,以致时任陆军次官的柴山兼四郎对外相重光葵抱怨说“王爷任性,万事休提”(《重光葵手记》)。 日本军队战斗序列<div> 日本方面: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新的战斗序列。日本军队由华中方面军任主力,主要由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构成。此外,还有通信部队、铁道部队、航空部队、工兵部队、兵站部队等。</div><div> 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陆军大将松井石根<br> 上海派遣军司令官:陆军中将朝香宫鸠彦王<br> 第三师团先遣队联队长:陆军大佐鹰森孝<br> 第九师团师团长:陆军中将吉住良辅<br> 第十六师团师团长:陆军中将中岛今朝吾<br> 山田支队(第十三师团一部)歩兵第百三旅团长:陆军少将山田栴二<br> 第十军司令官:陆军中将柳川平助<br> 第六师团师团长:陆军中将谷寿夫<br> 第十八师团师团长:陆军中将牛岛贞雄<br> 第一百一十四师团师团长:陆军中将末松茂治<br> 国崎支队(第五师团歩兵第九旅团)支队长:陆军少将国崎登<br><br></div> 第三师团先遣队联队长:陆军大佐鹰森孝<div> 鹰森孝(たかもり たかし、1888年(明治21年)1月9日 - 1968年(昭和43年)4月27日)日本陆军军人。陆军中将。1945年任日军第12军司令。<br></div><div> 人物介绍:出生于日本三重县, 日本津市市长黑川佐太郎第4子,陆军少佐鹰森赳夫的养子,1908年5月27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0期毕业 ,1908年12月25日 陆军少尉 。1933年11月1日 独立守备第3大队长 。1936年8月1日晋升陆军歩兵大佐 。1937年8月2日陆军第三师团歩兵第68联队长,随上海派遣军参加淞沪会战,首先在宝山炮台上陆(姚子青就战死在这里),攻占苏州后,师团主力留苏州,只有他的68联队杀向南京,攻占通济门和武定门。后来还参加了徐州会战,1938年7月15日任陆军预科士官学校学生队队长。1939年3月9日晋升陆军少将 。1940年3月9日珲春驻屯队队长。1941年10月15日接替牛岛满任陆军第十一师团中将师团长。1945年3月22日授一等旭日勋章。1945年4月7日,在豫西鄂北会战后半段接替内山英太郎出任北支那方面军第12军司令官。这是没上过陆军大学的日本军人的最高职务了。日本宣布投降后,9月20日,在中国河南漯河向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投降。9月22日,在中国河南郑州向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投降。1946年7月回日本复员。1968年4月27日死于日本家中。有一个哥哥陆军中将川村尚武。<br></div> <div>日军攻占南京指挥系统表,1937年11月—12月<br></div><div> 吉住良辅(1884年11月27日-1963年2月18日),日本陆军中将。第九师团长。<br></div><div> 吉住良辅( 1884-1963 ),日本陆军中将,第九师团长。攻占南京并实施大屠杀的日军军官。日本三重县人。<br> 1905年3月,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七期毕业,4月晋升为步兵少尉。1916年11月,陆军大学第二十八期毕业。1929年3月,晋升为步兵大佐,历任步兵第五十七联队长、本乡联队区司令官、第一师团参谋长、陆军省教育总监部庶务课长等职。1933年,晋升为陆军少将,历任步兵第三十六旅团长、第一师团司令部部附、第四师团司令部部附。1937年8月,晋升为陆军中将,任日军上海派遣军第九师团长,参加进攻淞沪和攻占南京的战斗。日军攻占南京后,指挥部队在南京市内及周边地区“扫荡”,搜捕、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疑似军人的普通平民,放纵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后随军进攻徐州、武汉。1939年编入预备役。1963年死去。 <br></div> 中岛今朝吾(第十六师团师团长)<div> 中岛 今朝吾(1881年6月15日一1945年10月25日)日本陆军中将,日军第十六师团长,南京大屠杀罪魁之一。1937年12 月13 日入侵南京,率部参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平民和战俘达16万多人。1945年10月25日日本战败后病死,逃脱了南京军事法庭的审判。<br></div><div> 人物简介:中岛 今朝吾(なかじま けさご1881.6.15-1945.10.28)日本陆军中将,第16师团长,南京大屠杀罪魁之一。他所率的16师团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中国人民达16万人,占屠杀总遇害人数的十分之八。日本战败后病死。<br></div> 大分县宇佐市下乙女出身 ,1902年5月毕业于日本陆军中央幼年学校。1903年11月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5期炮兵科,翌年3月授予炮兵少尉军衔。参加日俄战争负战伤。1913年11月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第25期,后赴法国留学。1923年5月回国。1927年2月10日晋升炮兵大佐。1929年8月起任陆军大学兵学教官、野炮兵第七联队长、东京要塞司令部参谋。1932年4月任舞鹤要塞司令官。1932年4月11日晋升陆军少将。1933年8月任陆军习志野学校校长。1936年3月23日晋升陆军中将,任东京宪兵司令部司令官。宇垣一成大将接受组阁的时候,他就代表陆军在进京的必由之路多摩川六乡桥去劝阻宇垣放弃。1937 年8 月任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第十六师团长,率部参加侵占保定、石家庄的作战,打垮了东北军万福麟的部队,后转入淞沪战场,编入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军,从长江口西上,在常熟、无锡登陆成功,和柳川平助的第十军南北呼应,威胁中国军队的撤退线路。同年12 月13 日入侵南京,率部参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平民和战俘达16万多人,当月21日被任命为侵华日军南京警备司令官。中岛在驻扎南京期间,曾住在蒋介石的旧官邸,并偷盗了蒋介石的财产带往日本内地。1938年2 月率部侵入津浦铁路北端的合肥、六安,后因伤调回日本任日本中部防卫司令官。1938 年7 月任关东军第四军司令官,偷盗事件被发觉,于是于1939年9月被编入预备役。1945 年12 月中国政府要求盟军引渡其来华受审,但其已于10 月28日因尿毒症及肝硬化死亡,很可能是因为日本战败投降后惟恐被作为战犯来华受审而忧郁得病。<div><br></div> 日军士兵屠杀中国人民<div> 南京大屠杀:据中岛今朝吾日记手迹.日记记载:“12月13日,败逃之敌大部进入第十六师团作战地区的林中和村庄内,另一方面,还有从镇江要塞逃来的。到处都是俘虏,数量之大难以处理。基本上不实行俘虏政策,决定采取全部彻底消灭的方针。……事后得知,仅旅团长佐佐木到一的部队就杀害约15000人,而守备太平门的一名中队长杀害了约1300人……”,中岛的师团 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屠杀中国军民最多的日军部队!南京大屠杀必提的两个“百人斩”——向井敏明、野田毅,都是中岛的部下。某些历史学家估计,南京大屠杀中,大约一半的遇难者都死在中岛师团手中,人数甚至有可能达到20万左右。其中包括最著名的几次万人以上大屠杀,包括燕子矶、草鞋峡、鱼雷营、江东门屠杀,以及紫金山活埋3000战俘的事件。</div> 中岛今朝吾日记手迹<div> 附录:中岛今朝吾日记</div><div> 12月13日天气晴朗<br> 九、 今日中午高山剑士来访,当时恰有七名俘虏,遂令其试斩。还令其用我的军刀试斩,他竟出色地砍下两颗头颅。<br> 二十一、 基本上不实行俘虏政策,决定采取全部彻底消灭的方针。但由于是以1000人、5000人、10000计的群体,连武装都不能及时解除。不过他们已完全丧失了斗志,只是一群群地走来,他们现在对我军是安全的。虽然安全,但一旦发生骚乱,将难以处理。为此,增派部队乘坐卡车负责监视和引导。<br> 13日傍晚,需要大批出动卡车,但由于战斗刚刚结束,计划很难迅速执行。因为当初从未设想过将采取这一措施,参谋部忙得不可开交。<br> 二十二、 事后得知,仅佐佐木部队就处理掉约15000人,守备太平门的一名中队长处理了约1300人。在仙鹤门附近集结的约有七八千人。此外,还有人不断地前来投降。<br> 二十三、 处理上述七八千人,需要有一个大壕,但很难找到。预定将其分成一两百人的小队,领到适当的地方加以处理。<br> 二十四、 这些败兵的处理,大多由第十六师团负责,因此师团无暇顾及入城或宿营等,只是一味地东奔西走。<br> 二十五、 在扫荡残兵的同时,还要寻找和处理危险的地雷,还必须收集被丢弃的武器弹药,其数量似乎也相当大。<br> 处理上述问题,今后可能还需要数天时间。<br> 12月19日<br> 一、 今天,为了筹备将司令部从中央饭店搬到军官学校校长官邸(蒋介石),派来一个小队步兵。<br> 另外,为丰富业余娱乐生活,找来了天龙寺村上和尚、花冈迈舟、高山剑士,净土宗黑谷本山派遣的白崎军僧和两名电影班人,还有值班人员和宫本副官。<br> 当我们进去时,这里已是早被支那兵占据过的地方。从丢弃的文件看,他们大概自四五月后就没领到过薪水,取而代之的补偿办法是允许他们任意盗抢。所以不管什么房屋都被翻了个底朝天。因此,日军进去时,没有任何东西,只是一片狼藉。<br> 二、 加之日本军队根本不管是否是其他部队的管辖区域,都进行抢劫。他们强行闯进这些地方的民宅,洗劫一空。总之一句话,脸皮越厚,越不知羞耻,占的便宜就越大。<br> 最好的例子就是:<br> 在我们占领的国民政府官邸,第十六师团的士兵已于13日进来扫荡过了。14日一早,管理部门经过侦察后制定了住宿分配计划并挂上“师团司令部”牌子。结果走进各个房间一看,发现从主席房间,到每个房间所有角落,都被彻底翻箱倒柜地洗劫一空。不管是古董陈列品,还是其他什么,只要认为值钱就全部拿走。<br> 15日入城后,我将剩余物品集中起来放进一个橱子里并加上封条,但还是不行。第三天进来一看,收在里面的东西都杳无踪影了。看来只有放进保险柜里,否则放哪里都没用。<br> 三、 日本人好奇心重,听说是“国民政府”,就特意跑来看。如果只是看看倒还可以,或是只是监督看中什么偷什么的士兵倒也罢了,可盗贼却是堂堂正正的军官老爷,真让人瞠目结舌。<br> 如果是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寻找东西也就随他去了,至少作为战场心理的一种表现,大概也不认为是有悖道德吧。但进入他人势力范围,何况在已钉上了司令部标牌的建筑物内,满不在乎地行窃,这也太过分了。<br> 四、中央饭店里有古董展览会的迹象,物品很多,虽然进行了监控,但仍有盗抢。最后经过师团长清点并上了锁,才好不容易控制住了。<br> 五、 军官学校校长官邸是蒋介石住过的地方,应该归我使用。但内山旅团(野战重炮兵第五旅团)司令部竟然强行闯入不属于自己宿营的区域内,赶走第九联队,并肆无忌惮地糟蹋得一塌糊涂。<br> 终于将中央饭店的家具运来了,好不容易才将房间收拾得能住人了。<br> 六、 否定所有权现象在战场上得以真实体现,对于支那人来说,我们是可怕的。但在日本人之间否认所有权,这可看作是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发展到了极致。<br> 七、 军队缴获汽车后,士兵们进行检修,过路的军官说一声“让我瞧瞧”就算看上了,接着坐上车就开跑了。<br> 八、 最恶劣的是抢劫货币。部队中有以中央银行纸币为目标,专门抢各地银行金库的行家。而且相对于美元来说,中央银行纸币要比日本钱值钱,因此要送到上海兑换成日本纸币。新闻记者和汽车驾驶员中有不少这类中介人,上海又有靠牟取暴利为生的掮客。<br> 在第九师团和内山旅团中,流行着这样的恶习,罪魁祸首多是辎重特务兵。而且听说陆续出现了因有钱而出逃的人。内山旅团的士兵中,有人开四个户头,共汇款3000日元,其他还有四五十人分别汇出300日元、400日元、500日元。的确是不祥之兆。<br></div><div><br></div><div><br></div> 柳川平助(日军华中第十军中将司令)<div> 柳川平助(やながわ へいすけ、Heisuke Yanagawa,1879年10月2日-1945年1月22日)日本乙级战犯,皇道派军阀,日军华中第十军中将司令官,是南京大屠杀的重要罪魁之一。他的部属屠杀南京的中国平民和战俘达十几万人,臭名昭著的大屠杀主犯谷寿夫便是此人手下。1940年起任近卫内阁司法大臣、国务大臣。1945年1月日本战败前病死,后被远东军事法庭追加为战犯。<br></div><div> 人物简历:柳川平助,1879年生于长崎县西彼杵郡村松村,有一个当眼科医生的哥哥楠木志能夫。他年幼的时候成为佐贺县柳川家的继子,改姓柳川。村松村小学、旧制长崎中学毕业。1900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2期)毕业。日俄战争时以中尉军阶随军作战。1912年日本陆军大学校24期军刀组毕业。历任骑兵学校教官、陆大教官,晋升骑兵少佐,1918年7月应聘为北京陆军大学教官,骑兵中佐,1920年6月再任日本陆军大学骑兵教官、同年8月派驻欧洲,1922年8月晋升骑兵大佐,第二年三月骑兵第20联队联队长,1923年5月参谋本部演习课科长,1927年4月晋升少将,骑兵第一旅团长。1929年8月骑兵学校校长,1930年12月22日,骑兵总监(九一八事变),1931年12月晋级中将,1932年8月8日成为荒木贞夫陆军大臣下的陆军次官,成为荒木和真崎甚三郎一派的皇道派重要人物。1934年8月就任第一师团师团长。但当时统治派老大永田铁山的势力大增,荒木和真崎的力量衰弱了。1935年12月2日被解职调任台湾军司令官,1936年二·二六事件事件后的整肃军队中被免职,编入预备役。<br></div><div> 纵容屠杀:淞沪会战爆发后他被重新征召服现役。被任命为第十军司令官,指挥杭州湾登陆,迫使上海的中国守军后撤,他不顾大本营的作战限制线,率先杀向南京,其下辖的第六,十八,一一四师团都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特别是其中的第六师团,在大屠杀中烧杀奸淫最为凶狠,据统计该师团杀害中国军民达6万多人。1938年3月,由于南京大屠杀受到世界舆论谴责,日军大本营解散华中方面军,将其召集回国。12月被任命为兴亚院的第一代总务长官。1940年12月任第2次近卫文麿内阁司法大臣,1941年7月继任第3次近卫内阁国务大臣。1945年年初日本战败前夕因心脏病死亡。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追加其为乙级战犯。<br></div><br><div><br></div> <div> 简历:牛岛贞雄(1876~1960),日本熊本县人。1900年11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12年11月陆军大学毕业,后历任参谋本部部员、步兵第五十四联队大队长、陆军大学教官、步兵第三联队长、参谋本部课长、丰予要塞司令官、步兵第二十九旅团长。1931年8月晋升中将。1933年3月任第十九师团长。1935年3月转入预备役。七七事变后,重新应征,任第十八师团长,编入第十军战斗序列。11月率部在杭州湾登陆,参加侵华战争,由嘉善、嘉兴、吴兴、广德直犯芜湖、南京。1938年10月又攻占广州。其部所到之外,强奸抢劫,残杀无辜。1942年11月任陆军司政长官。1944年6月任在乡军人会副会长。抗战胜利后,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列为重要战犯。1960年9月1日死去。 <br></div> <div><br></div><div>末松茂治与谷寿夫<br></div><div> 末松茂治(1882年5月15日——1960年8月6日)<br></div><div> 末松茂治出生于1882年5月15日,1902年11月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14期步兵科,1908年12月25日,末松茂治以中尉军衔考入陆军大学校第23期,及至1911年11月19日毕业。</div><div> 关于末松茂治的履历,有长达20年的空白期,也就是从1911年至1931年的这20年间,末松茂治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从陆军中尉至陆军少将的整个过程; 1931年8月1日,末松茂治被晋升陆军少将,并出任日本陆军步兵学校校附,</div><div> 1932年4月11日,末松茂治被调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任干事,此“干事”类似于中国的“教育长”之职,这是他时隔30年之后重回母校,任内被晋升陆军中将,并于1934年3月5日出任校长;1935年12月2日,末松茂治调任日军第十四师团长,该师团是日本陆军常备主力师团之一,曾在“一.二八事变”时出征上海,后来被调到中国东北驻屯,隶属于日本关东军作战序列,1934年5月该师团被调回日本休整,及至末松茂治上任之时,原师团长畑俊六调任航空本部长。</div><div> 1937年3月1日,末松茂治因年龄或“二.二六事件”等原因被转入预备役,继任第十四师团长的是土肥原贤二,几个月后“七七事变”爆发,日军第十四师团从天津塘沽登陆,被编入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战斗序列,在中国大地上攻城掠地,可谓是犯下了滔天的战争罪行。<br></div><div> 1937年10月12日在宇宫都编成日军第一一四师团,遴选刚退出现役不久的末松茂治中将出任师团长,任命矶田三郎大佐出任参谋长;日军第一一四师团下辖步兵第127旅团和步兵第128旅团,分别由秋山充三郎少将和奥保夫少将出任旅团长,其中担任第127旅团步兵第102联队长的是干叶小太郎大佐,担任步兵第66联队长的是山田常太中佐;而担任步兵第128旅团第115联队长的是矢崎节三中佐,担任步兵第150联队长的是山本重省中佐,此外,师团司令部还直属野炮兵第120联队、工兵第114联队、辎重兵第114联队、骑兵第18大队及师团通信队、卫生队、第1至第4野战医院等,该师团属于特设师团。<br></div><div> 1937年10月20日,日军参谋本部以《临参令119号》,将在日本本土的末松茂治第一一四师团和牛岛贞雄第十八师团编入日军第十军作战序列,同时将正在中国华北一带作战的谷寿夫第六师团也编入第十军序列,由于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第9旅团步兵第41联队正在配属第六师团在平汉线作战,因此就以步兵第41联队为基干编成了“国崎支队”,也一并编入第十军作战序列,日军第十军直接隶属于日本参谋本部统辖。<br></div><div> 1937年11月5日拂晓,柳川平助率领日军第十军从杭州湾金山卫西侧登陆, 第一一四师团从东南方向在湖州、嘉兴等地迂回包抄中国军队,遭到中国军队第79师的顽强阻击,中国守军主动后撤之后,末松茂治又率领第一一四师团沿太湖南岸,经宜兴、溧阳一线向南京方向攻击前进。<br></div><div> 1937年12月11日,末松茂治第一一四师团配合谷寿夫第六师团进攻雨花台、菊花台等地,这些地方也是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彼此也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中国守军是德械装备的国民革命军第88师,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但该师在激烈的战斗中阵亡了2个旅长、3个团长和11个营长,而连排长的伤亡更是占全师的80%,可见双方激战之惨烈。<br> 日军第一一四师团仅在雨花台附近,就屠杀了中国战俘1647人,而执行屠杀任务的就是该师团步兵第66联队第1大队,该大队三个中队在三个不同地点,以每批50人将中国战俘带出“战俘营”,用刺刀刺杀中国战俘,这完全是日军有组织、有计划的屠杀,而最终成为“经验”被日军推广。<br></div><div> 日军第六师团和第一一四师团最终是从中华门等处攻入南京城的,而南京城最终沦陷的时间,是定格于12月13日傍晚,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兼攻城总指挥官朝香宫鸠彦王在听取各师团战况汇报之后,下达了“杀掉全部俘虏”的命令,随即日军各部对城内的中国军民实施了无差别大规模的屠杀,最终酿成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br></div><div> 1938年2月14日撤销了华中方面军、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的建制,上述建制所属各师团,均被编入于同日成立的华中派遣军,但第一一四师团却是例外,而是于2月10日就被转隶于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直辖,其后曾参加过徐州会战,并在华北一带担任警备和作战。<br></div><div> 1939年3月9日,末松茂治被调回日本参谋本部,很快就被解除召集并再次退出现役,彻底终止了军事生涯,其留下的第一一四师团长之职,由关东军第二野战铁道司令官沼田德重继任,但沼田德重的命运不济,正当率领第一一四师团准备回日本休整之时,在山东地区遭遇中国军队伏击而胸腹部中弹,被紧急送往济南的医院抢救,最终因抢救无效而命丧济南,不久第一一四师团番号被撤销,成为日本陆军中最短命的师团。<br> 末松茂治曾获得功四级和功三级金鵄勋章各一枚,战后并没有被列入战犯名单之中,因而逃脱了正义的审判,而因“南京大屠杀”被追究责任者,将军级高级军官者也只有松井石根、谷寿夫等少数几人,其中在南京雨花台伏法的也仅有谷寿夫一人,而末松茂治自退出现役后的情况,也是一段历史空白,仅知道这个“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是死于1960年8月6日。<br></div><div><br></div> 国崎登(日军第五师团国崎支队长):<div> 1886.08.02 - 1960.11.21</div><div> 战时任职: <br> 1932.2.29 :盛岗联队区司令官 <br> 1934.3.5 :歩42联队长<br> 1935.3.15: 第9师团参谋长<br> 1936.8.1 :歩9旅团长<br> 1938.7.15 :歩兵校长 <br> 1939.8.1 :第7师团长<br> 1941.11.6: 预备役 <br> 1944.7.8:留守第7师团长<br> 1945.4.1 :旭川师管区司令官<br></div><div> 战时经历: 所辖部队参与南京大屠杀<br></div><div>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第五师团下属特设独立支队(混成旅团建制),其中士兵都来自日本本州西部、中国山地地区的广岛、岛根、山口的部队。<br></div><div> 侵华过程: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第五师团立即在板垣征四郎指挥下被调入中国华北地区。1937年7月27自日本登陆大沽加入中国驻屯军,于昌平以南集结,随即作为北支那派遣军预备队于8月16日投入南口作战;在平绥路东段作战攻占张家口、蔚县等地,遵照日本大本营的命令,第9旅团抽出派往平汉铁路主战场后有调往上海,参加了金山卫登陆。师团长率21旅团与9月下旬在平型关作战,9月底第五师团接到命令为了支援日军在上海的进攻抽调独立国崎支队前往上海支援。而三个主力旅团则参与10月上旬忻口会战,第五师团国崎支队协助日本上海派遣军攻占上海后,并未调回华北派遣军第五师团。而是继续随华中派遣军的七个日本甲类师团进攻南京。国崎支队随其它七个师团一起制造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六个星期后。国崎支队被第五师团召回,回到第五师团主力编制,参与台儿庄会战。<br> 在山东台儿庄会战中,坂垣征四郎亲自己指挥第五师团在临沂与中国守军张自忠将军的第55军激战数日。双方伤亡均超过6000人。第五师团爆发中日战争以来第一次受到重创,国崎支队损失大半,不得不败退,绕道避开张自忠55军防守阵地。之后第五师团国崎支队作为师团主力攻占徐州,1939年参加桂南会战、1940年初攻占越南,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五师团被配属给山下奉文中将的第25军,参加进攻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战斗。<br> 结局:师团1943年1月转隶19军,1945年3月19军解散,转隶日本第2军。在第8方面军今村均大将的指挥下,转战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如今印尼的塞兰岛1945年8月15日迎来了投降的那一天。接到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电报,师团长山田清一悲愤地切腹自尽。</div> 南京保卫战作战经过要图,1937年12月1日—13日<div><br></div><div> 日军开始进攻: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攻占江阴要塞;是日,日本参谋本部据松井石根的要求,下达大陆令第八号:“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div><div> 日军第10军遵照方面军的命令,部署第114师团沿溧阳、溧水公路向南京南部方向攻击前进;第6师团沿广德、洪兰埠公路,在第114师团后,也向南京南部方向攻击前进;国崎支队沿广德、郎溪公路进占太平(当涂),尔后渡江迂回至浦口附近,切断南京守军北退之路;第18师团经宣城向芜湖进攻,切断南京守军西退之路。<br></div><div> 从12月3日至6日,经过4天的战斗,日军正面的第18师团、第9师团突破守军第83军及第66军的警戒、前进阵地,占领了句容,进至句容以西的黄梅、土桥及湖熟镇一带,并有一部兵力由右翼深入到孟塘、大胡山附近;第114师团突破了守军第72军及第74军的警戒、前进阵地,占领了溧水,进至溧水以北之秣陵关、陆朗镇及江宁镇一带。这时,日军右翼的天谷支队和第13师团正向镇江、靖江进攻中,左翼的第6师团正向秣陵关前进中,国崎支队和第18师团正向当涂、宣城进攻中。<br></div><div> 12月6日下午,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发现日军迫近第一线阵地,其第16师团一部已渗入至汤山镇左侧后的胡塘、大胡山附近,急令第36师速派1个步兵团进占麒麟门附近阵地,以掩护第66军侧背,并阻止该敌继续渗入;令在镇江的第71军、在镇江及东昌街一带的第83军迅速向南京转移,以增强南京的防守力量;规定第71军转移后,镇江要塞由第103师代师长戴之奇指挥;同时令第2军团(第10军)刚刚抵达南京栖霞山附近的第41师推进至龙潭、乌鸦山地区,以掩护第71军及第83军转进,并保持与镇江的联系。由于南京已成围城,即将变为战场,蒋介石于当晚召集少将以上军官开会,于7日晨5时45分乘飞机离开南京,飞赴江西,转武汉统帅部。<br></div><div> 12月7日,日“华中方面军”下令,于当日开始向南京外围第一线防御阵地进攻;突破该阵地后,继续向南京城复廓阵地攻击;集中到达战场的全部炮兵火力,用以摧毁并夺取城垣,松井石根司令官从空中投函唐生智劝降。唐生智不予理睬,继续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规定“上海派遣军”负责攻击东北面的中山门、太平门、和平门 ,第10军负责攻击西南面的共和门 、中华门、水西门。城内两军作战地境分界线为共和门—公园路—中正街—汉中路。<br></div><div> 12月7日,日军在炮兵及航空兵强大火力支援下开始向第一线主阵地带发起全面猛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将从镇江刚刚撤回的第71军控置于第74军和第66军结合部后方的高桥门一带,同时令第66军以一部兵力从汤山镇由南向北、第41师以一部兵力从射乌龙山由北向南、第36师预备2团配属战车连(欠1排)从麒麟门由西向东,对突入胡塘、大胡山附近之敌实施合击。但由于日军后续部队已从突破口投入战斗,第66军汤山镇阵地和第41师栖霞山阵地均遭日军猛烈攻击,因而三面合击的企图无法实现,转以第36师的预备2团在东流以西、以南一带抗击已占领复兴桥日军的进攻。<br></div><div> 12月8日,原在湖州地区的日军第6师团亦以强行军赶至秣陵镇以西地区,在第114师团左翼展开,参加了进攻南京外围阵地的作战。南京外围第一线阵地经过两日一夜的激烈战斗,各主要防御地段上的工事多已被日军炮兵及航空兵火力摧毁,守军伤亡惨重,如第51师防守淳化镇的第301团的代团长纪鸿儒身负重伤,连长伤亡9名,排以下伤亡1400余人,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当日下午,日军在坦克引导下先后攻占了汤山镇、淳化镇等重要据点。与此同时,日军右翼第13师团的第26旅团沼田支队已击退第57军的第111师,占领靖江,天谷支队已攻入镇江,日军左翼国崎支队已进至当涂附近,第18师团攻占宣城后正向芜湖前进中。<br></div><div>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鉴于上述情况,为集中兵力固守南京,一方面下令命第一线阵地守军退守复廓阵地;一方面命镇江的第103师、第112师及其附近的第82军迅速撤至南京。8日下午,第2军团的第48师已运抵南京,第83军的第156师也撤至南京,其第154师仍在撤退途中。16时,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下达了“卫参作字第28号”命令,对复廓阵地的防守进行部署。同时还令宪兵教导2团防守水西门至汉中门城垣阵地及城外上新河河堤阵地,令宪兵第2团防守城内清凉山,令宪兵第10团防守城内明故宫飞机场。<br></div> 燕子矶<div> 守卫复廓阵地及城垣的战斗:南京外围第一线阵地被突破后,守军撤退仓促,缺乏有效的掩护措施,日军乘势尾随,跟踪追击,以致有些复廓阵地尚未占领稳固,即为日军突破。至9日拂晓,日“上海派遣军”第16师团进至麒麟门、苍波门一带;第9师团进至光华门外,占领了大校场及通光营房;第10军的第114师团进至雨花台南;第6师团进至雨花台西,其左翼一部占领大胜关。中国军队第60军退至大水关、燕子矶一带整顿;第74军退至水西门内外,改任城垣守备。<br></div><div> 日军一方面进行攻城准备,如部署炮兵进入阵地,坦克集中于待机地域以及选定入城路线等;一方面用飞机向城中投撒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国守军的最后通牒,进行劝降。唐生智对松井的最后通牒置之不理,并于当日下达了“卫参作字第36号”命令作为回答。企图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战。<br></div> 通济门<div> 9日当天,突入至光华门外的日军第9师团部队,在高桥门阵地炮兵火力直接支援下猛攻光华门外工兵学校第87师第260旅防守阵地及教导总队防守阵地,10时左右攻占了工兵学校。下午,坦克及炮兵火力曾3次攻击城门,并有少数日军突入城内。卫戍司令部急调控置于清凉山的宪兵教导2团预备队一部增援光华门,同时令第87师进行反击。第87师副师长陈颐鼎指挥第261旅一部和第259旅一部分由通济门和天堂村向敌军侧背实施合击,激战约数小时,经多次反复肉搏,终将迫近光华门的日军击退,恢复了工兵学校的阵地,暂时稳定了局势。但已突入城中的少数日军仍潜伏于光华门城门洞中。日第10军的国崎支队当晚占领了当涂。<br></div><div> 12月10日,日军见中国军队拒绝投降,遂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战况较9日更为激烈。特别是城东南方面,因复廓阵地已基本丧失,日军直接进攻城垣,所以形势尤为严峻。卫戍司令部急令第83军的第156师增援光华门、通济门城垣的守备,并于城内各要点赶筑准备巷战的预备工事,同时将第66军由大水关、燕子矶调入城内,部署于中山门及玄武门内构筑工事,准备巷战;另以刚刚由镇江撤入南京城内的第103师及第112师由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指挥,负责中山门附近城垣及紫金山阵地的守备。当夜,第156师选派小分队坠城而下,将潜伏城门洞中的少数日军全部歼灭。雨花台方面,日军2个师团主力和步、炮、坦克及航空兵协同攻击,将第88师右翼第一线阵地全部摧毁。残部退守第二线阵地。当晚,日军第18师团占领了芜湖。<br></div><div> 12月11日,日军第16师团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国军队阵地。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区,教导总队坚决抗击。激战终日,日军毫无进展,惟其右翼部队攻占了第2军团防守的杨坊山、银孔山阵地,进至尧化门附近。日“上海派遣军”为使其第16师团进攻容易及适时切断守军的东退道路,又从正在镇江等船渡江的第13师团中调山田支队 ,从第16师团右翼加入战斗,向乌龙山、幕府山炮台进攻。日军第10军的第114师团及第6师团主力继续攻击雨花台。第88师的第二线阵地又被摧毁,守军被迫据守核心阵地。日军第114师团右翼部队开始攻击中华门,城门被炮火击毁。少数日军一度突入城内,但被第88师据守城垣的部队歼灭。日军第6师团左翼部队之一部沿长江东岸北进,在上新河击退宪兵教导2团的1个营,占领了水西门外的棉花堤阵地。日军国崎支队在当涂北慈湖附近渡过长江,沿西岸北进,向浦口运动。占领芜湖的日军第18师团因转用于杭州方面,不再参加进攻南京的作战。<br></div> 顾祝同<div> 顾祝同(1893年1月9日-1987年1月17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墨三,江苏省涟水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br> 辛亥革命爆发后,曾参加革命军。1921年冬,到桂林投奔孙中山,任粤军许崇智部军事教导队区队长。1925年参加东征后,历任国民革命军师长。1927年后,历任第九军军长、第一军军长、第十六路军总指挥、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国民党四大中央执委、江苏省政府主席、五省“剿匪”北路军总司令、重庆行营主任、贵州绥靖主任、省府主席、西安行营主任等职。<br> 抗战时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1941年发动皖南事变。抗战胜利后任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去台湾后任代国防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1987年1月17日在台北逝世,享年94岁。<br></div><div> 武汉大本营对南京的战况极为关注,每日均有询问及指示的电报,当发现撤至南京部队的战斗力及士气已远不如淞沪作战,南京外围主阵地带仅防守两三天即告失守,而复廓阵地立足未稳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敌突破、迫逼城垣时深感形势严峻;当得知当涂附近已有日军渡江时,更感局势危急。为避免南京守军被敌围歼,蒋介石于11日中午考虑令南京守军撤退,遂令时在江北的顾祝同以电话转告唐生智。顾要唐当晚渡江北上,令守军相机突围。唐生智由于自己曾力主固守,现在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后责任难负,因而要求必须先向守军将领传达清楚最高统帅的意图后方能撤离。当晚,蒋介石致电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唐生智于当夜与罗卓英、刘兴两副司令长官及周参谋长研究后,决定于14日夜开始撤退。遂于12日凌晨2时许召集参谋人员制订撤退计划及命令。<br></div><div> 12月12日自拂晓起,日军即集中炮兵及航空兵火力对复廓阵地及城垣发动猛攻。城南方面,战斗至10时前后,雨花台阵地被日军攻占。防守该地的第88师第264旅残部因中华门城门已经堵死,无法退入城中,遂在敌火力下作横向移动,沿护城河绕城北进,伤亡甚大。日军占领雨花台后,居高临下,加强了对中华门的火力袭击。第88师第262旅部分官兵坚守城垣阵地,奋力阻击;第88师师长孙元良率师直属队及第262旅一部兵力擅自向下关退却,企图渡江北撤,在挹江门内被第36师师长宋希濂劝阻,仍返回中华门作战。城东方面,日军第16师团仍在孝陵卫西山及紫金山一带激战。“上海派遣军”因第9师团在光华门一带遭守军反击后顿兵城外,毫无进展,于11日命控制于苏州附近的机动部队第3师团迅速前进;于12日晨令第9师团停止进攻,进行整顿,令第3师团由第9师团左翼加入战斗,向城垣进攻。<br> 中午前后,在日军猛烈炮火轰击下,中华门及其以西城垣数处倒塌,一部日军在炮火掩护下由缺口突入城内。第88师遂即撤走。当时中华门内大批居民为逃避炮击和日军,纷纷向城北部难民区逃跑,与溃退的散兵拥挤在街道上,城中秩序开始陷于混乱。<br> 卫戍司令部为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撤退,于14时指示第36师负责维持城中及下关的秩序。但此时日军第6师团一部已突入至中华门内,第16师团及第3师团已逼近中山门及光华门,第6师团左翼旅已逼近水西门。守军第2军团退至乌龙山,教导总队退至紫金山,第74军派人去三汊河架设浮桥,企图渡江撤退至浦口,被第36师制止,南京守军已开始呈动摇态势。唐生智等决定改在当夜撤退。蒋介石虽然致电唐生智,令其在不能持久时相机撤退,但总从政治方面考虑较多,希望能多守一段时间,因而在12日又以致函形式致电唐生智、罗卓英及刘兴,提出他自己的企望。<br></div> 周斓<div> 周斓(1892—1952),字叔祁,衡阳市祁东县白鹤镇源山人,1892年出生于衡永郴桂道祁阳县洪桥镇。早年曾肄业船山中学(衡阳市第一中学),后入湖南陆军小学堂,继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早年加入同盟会,次年参加国民党。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民主人士,历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教导师师长、第三十六军副军长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第十七军军长、第十二军军长、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司令部参谋长、湖南省政府总参议、湖南省行署主任等。<br></div><div> 12月12日17时,卫戍司令部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唐生智首先简要地说明当前战况,询问大家是否还能继续坚守。与会将领无一人发言。唐生智遂出示蒋介石命守军相机撤退的电令,即由参谋长周斓分发了参谋处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围计划。<br> 卫戍司令部突围计划的基本精神是大部由正面突围,一部随司令部由下关渡江。但在书面命令分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这就大大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也为不执行命令制造了借口,以致计划中规定的由正面突围的部队,除广东部队第66军及第83军之大部按命令实施突围外,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执行。有口头指示为依据的部队,必然一起拥向敌人尚未到达的下关,以便迅速、安全地渡江北撤;许多未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队因发现友军撤退而撤退。虽接到命令而并不知道撤退计划详情的旅、团长们也都认为上级既然要军队撤退,在下关必然已准备好大量渡江工具,因而亦皆拥向下关。<br></div><div> 自行决定由下关渡江的军、师长大多未按命令规定的时间开始撤退,而是在散会后立即部署部队撤退。有的单位在接到命令前即已撤走。如卫戍司令部第2军团负责固守乌龙<br></div><div> 山要塞以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和突围,应最后撤退,但徐源泉于12日下午即率其第41师和第48师从周家沙和黄泥荡码头乘坐其预先控制于该处的民船最早渡至江北,经安徽去江西整顿。乌龙山要塞部队在徐源泉部撤走后,也于当晚毁炮撤去江北。有的将领只向所属部队打撤退电话,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就脱离部队,先行到达下关,随同卫戍司令部及第36师乘渡船先到江北。如第71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根本未回指挥所;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回到富贵山地下室指挥所后告知幕僚撤退任务,即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去下关;其第2旅旅长胡启儒得知撤退消息较早,不等会议结束,即以奉命去下关与第36师联系为由,电话通知其第3团团长代行旅长职责,独自先去下关。<br></div> 谢承瑞<div> 谢承瑞(1904—1937), 字苍荪,江西南康人,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后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一旅第二团上校团长。1937年12月13日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牺牲。1988年1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谢承瑞将军为革命烈士。<br></div><div> 由于城中各部队多沿中山路向下关撤退,而挹江门左右两门洞已经堵塞,仅中间一门可以通行,各部争先抡过,互不相让,不少人因挤倒而被踩死。如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团长谢承瑞,在光华门阵地上曾英勇地抗击日军多次冲击,却在挹江门门洞内被拥挤的人群踩死。有的将领,如第83军第156师师长李江见城门无法挤过,就从门东侧用绑腿布悬吊下城出走。<br> 下关情况更为混乱,各部队均已失去掌握,各自争先抢渡。由于船少人多,有的船因超载而沉没。大部官兵无船可乘,纷纷拆取门板等物制造木筏渡江,其中有些人因水势汹涌、不善驾驭而丧生。<br> <br></div> 长谷川部队在南京中华门外准备总攻击<div> 因乌龙山要塞守军撤走,原停泊于草鞋峡、三台洞(燕子矶南)的“文天祥”鱼雷快艇中队也于12日夜驰去大通,12月13日拂晓,日军山田支队未经战斗即占领了乌龙山;日海军舰艇通过封锁线到达下关江面,日军第16师团一部亦乘舟艇进至八卦洲附近江面。大量正在渡江的中国军队官兵被日海军及第16师团的火力和舰艇的冲撞所杀伤。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即死于半渡之中。与此同时,日军各师已分由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水西门等处进入南京城内;原在镇江的天谷支队已渡过长江,正向扬州前进中;国崎支队已至江浦,正向浦口前进中。已渡至江北的中国军队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撤退。<br></div><div> 12月14日,根据中国大本营的指示,唐生智在临淮关宣布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撤销,撤至江北的卫戍军部队改隶第三战区。南京保卫战基本结束。<br></div><div><br></div><div><br></div> 从12月12日下午开始,南京卫戍军各部队撤退及突围的情况大致如下(南京大屠杀60年祭专辑给出的国军突围撤退的数字是32144人):<br> 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及长官部官兵,12日晚从下关煤炭港乘预备的小火轮渡江至浦口,得到日军已至江浦附近、正向浦口包围的情报,遂徒步向扬州顾祝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靠拢;13日7时到达扬州时,顾祝同及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已移驻临淮关,临行时留下6辆卡车。唐生智等主要官员及卫队乘汽车至滁州转火车,于当晚到达临淮关。<br> 在司令部渡江后,第78军、第36师亦于煤炭港分批乘船渡江,至乌衣集结,尔后乘车去蚌埠,又转信阳去江西萍乡整顿。在叶肇及邓龙光两军长参加会议后,第66军及第83军(均为广东部队)共同研究决定:不遵守唐生智令第83军掩护其他部队突围后再于次日晨6时突围的命令,两军由叶肇统一指挥,按计划由正面突围,向指定地点转进 ,当即下令各师“按160、159、156、154师之顺序,由太平门突围,经汤山、句容向安徽宁国集中”。12日20时前后,除156师因未接到命令外,其他3个师先后通过太平门。途经岔路口、仙鹤门、东流等地时,均遭日军阻击,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率队冲击时阵亡。拂晓前到达汤山附近时,又遭日军第16师团主力的猛烈攻击。部队逐渐失去掌握,各自为战,数百人或数十人一队,分头向指定地点转进。叶肇、邓龙光与各自的部队失散,均换着便衣突过日军包围圈。20日前后,各师大部分别到达南陵、歙县。第66军参谋处处长郭永镳在九华山一带收容失散的官兵约1300余人,临时编为3个营。1938年1月上旬,他们到达宁国附近归队。未接到命令的第156师师长李江率队与教导总队等一同撤至下关,部分官兵渡过长江,辗转归队。<br> 南京卫戍军的其他各部均于12日下午和夜间拥至下关。第74军组织较好,又掌握有一艘小火轮,约有5000人渡过江北。其余部队仅有一部得以渡江,大多留在江南,遭日军杀害。<div> 南京大屠杀:12月14日,日军山田支队占领了南京最后一个支撑点——幕府山;天谷支队占领了扬州,切断了大运河;第6师团一部进至下关;国崎支队占领了浦口,切断了南京守军的一切退路。麇集于燕子矶、下关沿江一带及八卦洲、江心洲中未撤至江北的大量中国官兵都成为日军的俘虏。日“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曾签署了一道嘱“阅后销毁”的机密命令,要所属部队“杀掉全部俘虏”。<br></div> 蒋介石颁布战斗序列电<div> </div><div> 战役影响: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在时间上前后承接,它的失败造成南京陷落,随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国民政府对南京市民疏散不力,留下严重的平民安全隐患,对于南京的防守部署不力,造成军事撤退混乱,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城内。这些因素扩大了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的规模。<br></div> 其实,自1937年8月淞沪战争开始后,南京就成为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国民政府开展防空和抗战的宣传教育,各社会团体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和捐款活动。到12月13日南京沦陷前夕,城市基本还在有序运转。<div> 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应对战争的准备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南京城陷之后如何安置和保护市民并没有详细的计划。滞留在南京的市民也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和救助意识。</div><div> 造成这种状况与国民政府的宣传误导有很大关系。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蒋介石及国民政府表现出坚决抗战的高调姿态,并配合相关的举措和宣传,给民众留下了国民政府坚守南京的印象。例如,在上海失守的当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告京市民众》中称:对于南京地方,政府“已设立了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统帅文武机关及全市民众作守土自卫的打算。”此后,官方相继报道了蒋介石、唐生智等表示坚守南京抗战到底的言论。在坚守的表象之下,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对于如何安置和保护在宁市民,国民政府却没有详细的计划。<br> 在南京失陷前后,国民政府各机关大多忙于政府机关的迁移工作,对于南京城陷后的善后工作以及民众的安全问题并不关注。蒋介石固守南京的高调表态更使得南京市民不可能对战争状态有正确的估计,他们也不可能有相应的战败后物质与心理准备。南京失陷前后,大批难民拥入城中的国际安全区,而在此前国民政府对于国际安全区的支持不够,且安全区未得到日本的承认。因此,它们对于难民的安全保障和生活救助非常有限。<br>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数十万军民被日军屠杀,其中中国军人大概在7-9万人。而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被俘虏、被屠杀,与南京保卫战的战略决策和指挥失误密切相关。一方面,国民政府集合重兵固守南京的决策失误是造成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南京的根本原因。南京居长江之南,日军对南京取分兵合围之势,国民政府在没有足够力量保证南京守军可以安全有序撤离的情况下,集合十余万的军队固守南京,这显然是军事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蒋介石明知南京不可守,却高调表态要死守南京,实际上是对参战部队做“遗弃性处置”。<div> 另一方面,作为南京卫戍司令的唐生智,对万一城陷之后如何有序地组织撤退等善后事宜,也考虑不周。他为了迎合蒋介石而提出了“誓与城市共存亡”的口号,在挹江门阻止军队退往长江边,并收缴渡江船只。</div><div> 按照唐生智的说法,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其结果:“死地”形成了,而“后生”则为泡影。加上军事决策与指挥体制的缺陷,于是导致了南京沦陷后,中国守军不能形成有效抵抗和有序撤退,直接造成了滞留城内的官兵陷入组织崩溃的境地,被俘官兵数以万计,并成为日军残忍屠杀的对象。<br><br><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 问题争议:分歧中坚守<br> 在1937年11月中旬召开的关于南京战守的决策会议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内部出现分歧。一种意见主张只进行象征性的抵抗以后即主动撤退。另一种意见主张至少在一定时期进行绝对固守的作战,这是蒋介石的主张。唐生智支持蒋介石的主张。然而,这种意见在军事委员会高层会议上未能获得广泛支持。在11月18日的军事委员会高层会议上,蒋介石决定在南京进行短期固守作战。蒋介石提出由谁来负责固守南京的问题后,一时无人应答。最后,唐生智表示愿意担负这一职责。蒋介石接受了唐生智的请求。<br> 蒋介石在11月24日正式发布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蒋介石自己在此后也留在南京,实际指挥南京保卫战,直至12月7日早晨离开南京。<div> 下达撤退令:蒋介石在南京时还能够统一指挥为固守南京被紧急增派的各个部队。然而在日军已经完成对南京的合围的时候,蒋介石才把保卫南京的最高指挥权移交给唐生智。而唐生智对于各部队状况了解也非常有限,且在各部队高级指挥官中也没有权威。由于唐生智没有承担统一指挥南京卫戍部队的权力和能力,所以南京保卫战的失败主要责任不应该由其担负。唐生智在指挥南京保卫战时期,拒绝日军的诱降,坚决表示固守,其抗敌表现,无可争辩。但是,他在南京卫戍部队撤退的问题上,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br> 为避免南京守军被敌围歼,蒋介石于12月11日中午考虑令南京守军撤退,遂令顾祝同以电话转告唐生智。顾祝同要求唐生智当晚渡江北上,令守军相机突围。唐生智考虑到由于自己曾力主固守,若突然先行撤走,怕其后责任难负,因而他要求必须先向守军将领传达清楚最高统帅的意图后方能撤离。当晚,蒋介石致电唐生智,令其可相机撤退。唐生智于当夜在卫戍司令部开会研究后,才决定于12日撤退。<br> 12月12日中午前后,日军已攻破中华门,城中秩序开始陷于混乱。唐生智等决定改在当夜撤退。12月12日17时,卫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军中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由于时间紧迫、渡江交通工具有限,原定突围计划是36师、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队依次渡江,其余各部应设法从正面突围。但在书面命令下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这就大大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也为不执行命令制造了借口,以致计划中规定的由正面突围的部队,除第66军及第83军之大部按命令实施突围外,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执行。<br> 由此可见,由于唐生智对于战局判断失误,城破前一天才开始下令撤退(而此时最佳撤退时机已过,各部队联络不畅,指挥系统已经瓦解),从而造成了大批中国军队未能成功撤退而滞留南京,最后大部分被日军屠杀的严重后果。<br></div><div> 乱中撤退:没有高级将领组织指挥撤退。12日5时开完撤退会后各部队即自行突围,以至于12日城外的守军发现叶肇的66军在出中华门还蒙在鼓里。最可恨的是部分高级军官开完会后独自悄悄逃过江,根本没有通知部队的士兵。教导总队的部分将领们逃走时,底下的团长还在指挥战斗,一直到12日晚8∶30,总队的四个团长还在紫金山开会。直到夜里12点才开始突围。71军军长王敬久,87师师长沈发藻12日下午逃走时,也没有通知城外的部队,直到12日傍晚261旅发现城墙没有人防守了才明白过来。万式炯一直战至13日中午,也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后来听说日军坦克已经到了长官部门口,才知道头头们已经都撤了。宋希濂的部撤退时居然下令关城门,过江后又下令烧船,根本不管其他部队的死活。<br></div><div> 十数万守军的土崩瓦解:绝大多数部队都往下关跑,因为军长师长们都知道,那儿有他们偷偷保留的船,部下听说长官往下关去了,自然也就跟过去了。就这样,几万国军,无数民众便涌向了下关,可是挹江门的36师却不放军队通过,因为按计划,从下关撤退的只是长官部和36师。于是发生枪战,部队混作一团。最后终于被人流冲开了挹江门,但地上的尸体有好几层。<br> 多数部队开始撤退时还能保持建制,但到了挹江门下就瓦解了。冲出挹江门的国民党军队只能称为是散兵游勇,而不是军队了。这些散兵以各种形式过江,但只有少部分成功。<br> 并不是所有的国军都挤向江边,叶肇的66军就是向东突出去的。教导总队的第三旅12日夜还在紫金山上和日军拼杀,等别人都撤走后,从日军间隙中冲到了皖南。日军尽管围住的南京,但后面是空的。<br></div><div><br></div> 资料搜集:梁子<div>图像搜集:梁子</div><div>文本整理:梁子</div><div><br></div><div><br></div><div> 2022年7月12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