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了尽早完成江西丁氏族谱文化研究会的本届重点研究课题—《江西丁氏文化》一书,暑假伊始,七月八日便轻装出行,从赣州直奔九江瑞昌市,探访江西丁氏始祖文通公始迁村。由于天气炎热、也或许疫情,复兴号列车上,旅客并不很多。</p><p class="ql-block">长期养成“宅书室”习惯,并不喜欢到处跑的我,为了有第一手、第一印象的资料,还是想起了下放当知青时,“锄禾日当午”的情景,毅然决定出行。</p><p class="ql-block">下午一点零九分,列车准点到达,扫码、出站。</p><p class="ql-block">立希会长、立雄、忠象宗亲都已站在炎炎烈日下候迎。热情的立希会长,希望我们先休息,后知道我们决意立即出发后,便从小商店,抱了一捆矿泉水,立象启动車子,直奔光明红罗帐文通公始迁庄。</p> <p class="ql-block">光明红罗帐文通公始迁庄丁氏宗祠。</p><p class="ql-block">这座丁家宗亲集资建成的宗祠,立希会长一人,慷慨捐资十万。</p> <p class="ql-block">右丁立希、左丁忠象。我们在宗祠大门口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光明红罗帐文通公始迁庄,位于瑞昌市桂林街道办事处丁家第九组。距离瑞昌市约12公里。四周是高低不同,连绵不断的山峰,山上郁郁苍苍,形成一个陏园长方形的盆地,一条清沏的小河,穿村庄旁而过,立希会长介绍,原文通公就居住在长满了丛丛竹林的小河边,因小河常常涨水,居住地也常常被淹,而后就搬至现在距离小河边,不到一公里的地方生息。小河两岸都是农田,种了稻子和其他庄稼,没有荒废。一片生气勃勃。</p> <p class="ql-block">光明红罗帐</p> <p class="ql-block">距离光明红罗帐约一公里的小河</p> <p class="ql-block">到了红罗帐始迁庄,更给我加深了江西各房始祖,到江西后,都特别注重选择风水宝地安家乐业的印象与认识。他们看重山、看重水,看重环境,休养生息,繁殖后代。正因为如此,所以江西丁家人,才能人才两胜、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下午三时左右,顶着一天中30多度的最高温,离开始迁庄又继续前进约12公里,来到了文通公后裔所居住的石虎庄,一路上,公路两旁的一片片菏花田池,使人心旷神怡,不由得使人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路上两边的荷花田池</p> <p class="ql-block">来到大屋丁,进到石虎庄古宗祠,眼前一亮,见到了<b style="color:rgb(237, 35, 8);">江西乃至全国都有特色的古宗祠—进士第。</b></p> <p class="ql-block">宗亲丁伏成向我们介绍,此祠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819年前后,有二百多年历史,长80余米,宽度不一,最宽,祠大门口处8米,然后有的地方7米,有的地方5米,祠堂不是一条直线,似S型,且有六个天井,下底井池有长方型、有竖形两种,从尾部向前看,下底井池为竖井、横井、竖井、横井、横井、横井。虽然,现在我们在文献资料上,没有找到先祖设计和表现的意图,冥冥中,我似乎觉得这就是一条龙的象征,六个井池代表龙的骨胳,橫井是龙的肋骨,竖井是龙的脊骨,这宗祠就是一条巨龙,<b style="color:rgb(237, 35, 8);">龙的祠,祠的龙。</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瑞昌紧靠万里长江,长江、龙;龙、长江,两者往往紧密相连,往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实即,也是中华丁家的象征。瑞昌,受长江、龙文化熏陶,把龙文化用宗祠来加以体现,充分地揭示了我们中华丁氏先祖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span></p> <p class="ql-block">先让我们从祠的尾部往前看。</p> <p class="ql-block">再上传二段视频。</p><p class="ql-block">从宗祠尾部向宗祠前端拍摄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从宗祠大门向尾端拍摄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先祖龙的祠的设计,是一种智慧的表现。这智慧表现不仅仅是使宗祠成为了龙的象征,更主要的也是一种实用。让宗祠能起到防盗、防抢、保卫家族安全的作用。类似江西龙南的围屋,也类似山东丁家的庄园。</p><p class="ql-block">根据梦松堂《丁氏族谱》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1819年前后),为本庄八代同居之百丁旺族置办家业,购良田数十亩,择瘠土植林木,建起12栋大八间带天井之老式楼房,分列祠堂南北两侧,中间空地,立数根框支圆柱驾上横梁,撑起屋顶开七个天窗,意指七星高照;地上建有七个天井,天井下通一条0点5米内空的下水道,流经八字门外的大水沟至后背魚塘。祠堂和住宅融为一体,如宫廷建筑一般,楼上楼下户户联通,四条过巷纵横交错,所有庄内族人,从祠堂大门进出,我们从祠堂视频所看到的,祠内两边数条小门,就是通往祠堂南北两侧老式楼房的,所有人从进士第进出,其他三边无入口,就祠堂一把锁可锁全庄。下雨不湿鞋,闲时好歇凉。设计之精妙,独一无双。走进祠堂,令人心旷神怡,赞不绝ロ。现在,宗祠两侧存房不多,大部分宗亲已在各处新建独栋别墅,然而进士第犹存,大门巍峨。</p> <p class="ql-block">在石虎庄的合影,右一丁伏成</p> <p class="ql-block">高温之下寻访,大家出了大汗,湿了衣襟,但趁着余晖,我们在宗亲带领下,又瞻仰了不远山岗处的清太学生丁香谷墓。</p><p class="ql-block">瑞昌市政府对文物保护极为注重,责任到人,立了文物直接责任人公示牌,他们的这种做法值得其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学习。</p> <p class="ql-block">九日晨起,吃过早饭,宗亲丁忠象,牺牲自己的经营时间,不顾生意场上的损失,又开车近200公里,把我们送至九江市彭泽县,与该县族长丁增庆、宗亲丁的欢、丁言贵等人在彭泽县朝阳机械厂会合,去瞻仰彭泽县文物保护单位,湛公家族墓群。</p><p class="ql-block">彭泽宗亲知道我要来,前一天就去墓地,清理了上山小路及打扫了湛公墓群。</p> <p class="ql-block">清出的上山小路。</p> <p class="ql-block">丁湛,彭泽人,字宗理号孤山(1492-1572),明嘉靖八年(1530),二甲进士(榜眼)。先后任工科、礼科给事中。任职期间,正色立朝,多次上疏:“祛宿弊,援民力,究朋奸,正国法”与海瑞志同道合,举清廉,恶权奸。身为京官的他在彭泽居所,十分简陋。其时,他的学生徐五台,任江右巡抚。给他运来建筑材料,准备给他造一幢宽敞房屋。他</p><p class="ql-block">坚决拒绝,将运来材料全部赠给寺庙。嘉靖十八年三月,丁湛以严嵩及其子世蕃揽权、索贿上疏弹劾,虽被严嵩压制,第二年九月,丁湛又以严嵩纵子纵仆招摇纳贿,又被严嵩加害受廷杖,几乎死于廷杖之下,落职家居,布衣蔬食。回家二十年后,声震天下的海瑞罢官路经彭泽,专程拜访丁湛,其时,丁湛在县城居草棚,立一木匾日“行窝”。两位风雨同舟老友相逢,痛心国事,慷慨悲歌,在临别时,海瑞赠丁湛一联日:“心悬魏阙三千里,身老行窝十二年。”上联是赞扬丁对国家忠心耿耿,下联是说丁身居陋室,穷且志坚的高尚情操。</p><p class="ql-block">嘉靖四十一年(1563)严氏父子恶贯满盈,父子双双入狱被诛。</p><p class="ql-block">丁卯(1567)改元隆庆穆宗登基,起用耆硕,海瑞任南京都御史上疏保荐丁湛日:“湛扬历中外有声,披襟可当天下之大事。”重任河南巡抚,这时丁湛已老,复疏日:“吾不善诣世间,废十八年今蒙恩特起,出处明矣,尚何以迟暮赴功名。”二年后丁湛寿终正寝。</p> <p class="ql-block">位于彭泽朝阳机械厂内小山岗上的湛公“品字型”家族墓群。</p> <p class="ql-block">七十七世丁扩之墓,丁湛的曾祖。</p> <p class="ql-block">八十世丁湛公墓,号孤山。</p> <p class="ql-block">七十八世丁宽夫人墓,丁湛的祖母。</p> <p class="ql-block">瞻仰后,在朝阳机械厂大门口,宗亲们的合影。左一丁忠象、左三丁增庆、右三丁言贵、右二丁的欢。</p> <p class="ql-block">来九江市彭泽的路上,热情的丁忠象就邀请我们看看庐山风光和美景,顺道游览有名的湖口石钟山,考虑到不要影响宗亲的宝贵时光,便再三谢绝。从彭泽返回九江市时,顺道只是瞻仰了海函公后裔言贵家族宗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丁言贵家族即将完工的宗祠。</p> <p class="ql-block">晚上,宗亲丁忠锋,1965年生,九江港口镇人。九江同文中学教师(原九江二中)物理教研组长,九江市政协委员。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为党工作,爱生如子;热心家族事务,关心家族事业。知道我来了,一再邀请,热情款待,深受感动。</p> <p class="ql-block">右为丁忠锋老师。</p> <p class="ql-block">月光下的合影。右一丁忠象、右二丁的欢、右五丁立希、左一丁忠成、左二丁忠锋、左三丁忠锋夫人、左四丁言贵。</p> <p class="ql-block">疫情小插曲</p><p class="ql-block">疫情反复无常,影响了出行,也影响了工作。南康百家姓和谐城姓氏文化硏究会江西丁氏族谱文化研究会,前几日已发通知,11日在南昌召开《江西丁氏文化》出版座谈会,但下午南昌市却出现疫情,我校老干部处也在傍晚,发布公告,近日不得去南昌。江西丁氏族谱文化硏究会只好临时取消会议,改期召开。本人此时,正在九江,照计划安排,晚饭后是乘九江至南昌城际列车去南昌,也只好临时改住九江。</p><p class="ql-block">为赶上原先已定的,十日上午瞻仰南昌县向塘扩建整修峻工的丁氏宗祠、寻访幽兰丁家的安排,十日一早,便打车从九江市直往南昌县向塘镇,一是回避进到又有疫情的南昌市内,二是为赶时间,不至于迟到,免得宗亲等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旧瓶装新酒”—南昌县向塘丁坊丁氏宗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南昌县向塘丁坊丁氏宗祠建于改革开放后,是现南昌地区丁氏宗祠较有代表性的建筑,过去南昌市内的丁氏宗祠,宗亲们为支持国家城市建设,为南昌市的繁荣昌盛,忍痛割爱,都已拆除,在寸土寸金的都市,宗亲们为国家利益,都不好向国家申请土地重建。而向塘丁坊丁氏宗祠,“偏于一偶”,而得以保存。如今,他们利用党的好政策,与时俱进,在继续保存原有宗祠的功能前提下,又利用宗祠,把宗祠打造成丁坊村老人居家养老中心,一块金光闪闪的</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丁坊村丁家居家养老中心</b>”的“金字招牌”已悬挂在了宗祠的大门囗。<span style="color:rgb(1, 1, 1);">经有关部门同意,并在宗祠旁扩建二百余平方的厨房、餐厅,“旧瓶装新酒”,使得丁坊老人,有了一个“新家”,解决了老年人吃饱、吃好的大问题,也解决了年轻人外出创业的后顾之忧,深得民心,为我们如何利用宗祠、发挥宗祠更大的作用,捉供了借鉴和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南昌向塘丁坊,也是块风水宝地,向塘历史上是个交通枢纽,现在是国际物流港,江西丁家三位共和国将军,其中一位健在的,就生在丁坊。</span></p> <p class="ql-block">十日上午,十一时左右与宗亲在向塘丁坊丁氏宗祠门口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p><p class="ql-block">左三 丁跃 江西丁氏族谱文化研究会执行秘书长 向塘丁氏宗祠扩建负责人</p><p class="ql-block">左四 丁学扶 幽兰镇枫林村书记 江西丁氏族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p><p class="ql-block">左一 丁建华 江西丁氏族谱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左五 丁捩龙 江西丁氏族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后排</p><p class="ql-block">右一 丁水金 江西丁氏族谱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p><p class="ql-block">右二 丁文兰 江西丁氏族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p><p class="ql-block">右三 丁长水 江西丁氏族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p><p class="ql-block">右四 丁岸子 江西丁氏族谱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p><p class="ql-block">右五 丁财春 上饶市丁兰孝道文化研究会秘书长</p><p class="ql-block">左三 丁光荣 江西丁氏族谱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p> <p class="ql-block">下午二时左右,在南昌县幽兰镇枫林村丁学付书记的带领下,十几个宗亲从丁坊驱车来到了幽兰镇枫林村幽兰丁氏上房祖堂。</p> <p class="ql-block">岚湖丁氏上房祖堂</p> <p class="ql-block">幽兰镇枫林村,有上丁屋和下丁屋,近800人口,他们都是在144年最早从浙江吴兴到江西南昌做洪都尉的端之子绩公及其后裔—缉隆公房系子孙。</p><p class="ql-block">缉隆公因豫章江城五代变乱,迁徙至现在幽兰镇岚湖岸边居住。幽兰镇系湖泽平地,一边靠湖,一边靠地,下湖可打渔为生,上岸可种田过日,不愧为是个谋生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远处高杆塔外为岚湖外堤,岚湖对面是进贤。</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是东禅寺,位于湖边,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便来过东禅寺,寺高七层,约二十几米。</p><p class="ql-block">过去岚湖水常淹湖边丁家,宗亲民不聊生,现在修了外堤,水很难再淹进来,历史上的岚湖堤,现已成为内堤,内堤加固加宽,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幽兰枫林村丁家人,爱国爱家,以种蔬菜和庄稼为主,成为了城市人生活中的“莱篮子”,在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幽兰宗亲,70多岁的丁招顺,50多岁的丁文平,南昌市宗亲,60余岁的丁捩龙,下午二时左右,在35.6度的烈日下,陪同我察看幽兰枫林村上、下丁屋,近两个小时,满头大汗。顺此,向他们致以深深谢意!同时,也向所有陪同寻访的宗亲致以深深的谢意!</p> <p class="ql-block">中立者为丁招顺,左立者为丁文平。(丁捩龙拍攝)</p> <p class="ql-block">“一部江西丁家史,几多丁家相助人”。我相信,在江西丁氏族谱文化研会金水会长、执行会长丁文兰的关心下,在全国、特别是江西丁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江西丁氏文化》一定能够圆满完成。</p><p class="ql-block">2022.7.13 夏 写于赣南师范大学黄金校区天伦山寓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