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火红的年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骈振国</p><p class="ql-block"> 1975年阳春三月,松村公社74年度劳模会在松村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有74年全社涌现的先进单位、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公社、大队、生产队队长及指导员以上干部。因此,也被称为全社三级干部会议。当时会议的一些情景,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开头是文艺节目,有一个小伙子打着竹板: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起了快板;</p><p class="ql-block">打竹板,笑开颜,全社人民喜空前,</p><p class="ql-block">公社盛开劳模会,正逢新春艳阳天。</p><p class="ql-block">群雁高飞难带班,党委书记是领头雁,</p><p class="ql-block">万众一心齐奋起,比学赶帮奔江南。</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遍布全国,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亩产徘徊在四、五百斤,要过长江(亩产1000斤)谈何容易?但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抓革命促生产激发着全体党员干部的激情。劳模会正式开会,全体劳模佩戴红花,我也是民兵专业队的劳模也坐在前列,由公社领导颁发奖状,然后先进单位进行介绍经验,劳动模范畅谈感想。公社党委书记,王松祥四十多岁,操武乡口音,他代表公社党委、革委会发表讲话,首先祝贺劳模会隆重召开,祝全体劳模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然后通报表扬部分先进单位、先进生产工作者及劳动模范。总结了74年全年工作,分析在农业学大寨中存在的问题,参照上级要求,结合实际提出1975年各项工作具体任务,号召大家苦干实干,二年必须进入大寨县的奋斗目标,与会者听后反映先进单位经验可信,可学;劳动模范事迹动人,可赞;领导讲话目标明确,催人奋进。</p> <p class="ql-block"> 为搞好劳模会的伙食,还专门要求各村尽量让劳模吃好。当年农村生活拮据,老百姓连温饱都难以维持,很少吃到白面和油。会议期间,各村都群策群力,努力改善伙食。中午分别是小米干饭、馒头、而且管饱。还用粉条炖了一次肉(限量,每人一份不管够)。尤其记得平时只一次吃过那么大个的馒头:白胖胖、喧腾腾,大概有一斤重,活脱脱一个喜煞人的小枕头。馋涎欲滴的吃货们像过年似的笑逐颜开,兴高采烈。会议安排以大队为单位分组讨论,对照先进单位、劳动模范找差距,对标赶超。要求制定本单位近期和年度工作、生产计划,奋斗目标。 </p><p class="ql-block"> 闭幕会上,公社武装部长.团委书记.妇联主任作了发言表态,各大队干部也表了决心。整个会议参会者精神饱满,会议气氛热烈,是一个鼓舞士气的会议,三天圆满结束。会后,全体参会人员按公社党委要求回本单位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各村先后召开了大队、生产队和群众大会,传达公社三干会精神,落实各项具体措施,扎扎实实掀起抓革命、促生产新高潮,为进入大寨县夺取75年农业丰收开好头,起好步。</p><p class="ql-block"> 那年头讲究学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红军长征精神,最耀眼的是公社武装部部长杜文会带领全体基干民兵实行军事化管理,用解放军野营拉练的方式参加会议。起床.吃饭.上会司号员吹号,都是整队入场,步调一致,很是气派,那时我很羡慕。正是春回大地,莺歌燕舞,蜂蝶营嗡,韭香扑鼻,大家身披霞光,脸挂霜花,一路欢声笑语,按时进入了会场为开好这次会议,公社党委、革委会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为加强统一行动,以大队为单位号房集体吃住,各村自带米面干粮,等生活用品。主会场布置得喜庆庄重,主席台上方设有大红横幅,墙上贴着彩色标语。街道两旁贴了许多关于农业学大寨和进入大寨县的标语口号。还安排每个大队一个宿舍作为小会议室,用作讨论。</p><p class="ql-block"> 三干会开幕哪天,天公作美,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劳模会举行了开幕式,彩旗飘扬,一派节庆气氛,学校组织学生身着新衣,敲锣打鼓,列队欢迎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行文至此,有一首歌是《我站在虎头山上》并为劳模大会作诗一首,登在了正对公社对面大幅黑板墙报上。只可惜年代久远,诗文大多忘记,恍惚记得诗的开头和结尾,难免还有出入开头是:</p><p class="ql-block">涅河水在欢呼,</p><p class="ql-block">玉皇山在歌唱,</p><p class="ql-block">打竹板,笑开颜,</p><p class="ql-block">全社人民喜空前,</p><p class="ql-block">公社盛开劳模会,</p><p class="ql-block">正逢新春艳阳天。</p><p class="ql-block">一年进入大寨县,</p><p class="ql-block">公社书记领头雁。</p><p class="ql-block">武装部长杜文会,</p><p class="ql-block">带领民兵永向前。</p><p class="ql-block">万众一心齐奋战,</p><p class="ql-block">比学赶帮争当先。</p><p class="ql-block"> 1975年,是沁县农业学大寨的决战阶段。要在1976年把沁县建成“大寨县”。正式提出了“横下一条心,革命加拼命,苦干七五年,决战七六年,一年建成大寨县”的战斗口号。</p><p class="ql-block"> 公社三干会议以后,各包村干部纷纷走进社队,背上铺盖下基层,同甘共苦在农村,没有要事不回城”。 在哪激情燃烧的岁月,公社武装部长是农业学大寨的急先锋,杜文会部长首当其冲成为松村公社民兵专业队的总指挥,并向公社党委立下军令状,保证一年进入大寨县的奋斗目标,带领200多名热血青年在全公社掀起了农业学大寨高潮,狠抓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施排涝和土地梯田化建设工程, 全面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开挖后庄至松村、硖石至松村主河道、郭家堂至羌营等支流河道。控制地下水,进行排涝挖渠,拦河砸坝,吃住工地,实行军事化管理,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使高山低头,河水让路,为全县农业学大寨树立了榜样,当时为民兵专业队作歌词作曲;谱写了一首松村民兵战歌在全县广为传唱,现在还记忆犹新;也为农业学大寨高潮鼓足了冲天干劲。</p> <p class="ql-block">有歌词为证;</p><p class="ql-block"> 象雄鹰展翅,</p><p class="ql-block"> 象骏马飞奔。 </p><p class="ql-block"> 松村民兵专业队,</p><p class="ql-block"> 劈山治水创大业。 </p><p class="ql-block">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p><p class="ql-block"> 战斗在高山峻岭。</p><p class="ql-block"> 大地为铺,星星作伴,</p><p class="ql-block"> 身盖青天一顶。</p><p class="ql-block"> 深山原野吃住工地,</p><p class="ql-block"> 高筑大坝拦洪水。</p><p class="ql-block"> 一年进入大寨县,</p><p class="ql-block"> 壮丽目标装胸中。 </p><p class="ql-block"> 以苦为荣乐在天涯战恶峰。</p><p class="ql-block"> 40多年过去了,条条大坝巍然挺立,道道排涝渠正保护着全公社一片农田,层层梯田造福着全乡人民,松村洞凹大坝变成了太焦高铁的主便道,松村河东排涝渠已成为新开发的农业生态园区,全乡人民正朝着小康生活的迈进。 </p><p class="ql-block"> 我和杜文会认识还得从1973年开始,哪年我初中毕业刚满17周岁,就参加了公社改河工程。由于松村涅河湾流曲折,河水走向复杂,每年七.八月份山洪暴发,把大片农田冲毁,使1000多亩沼泽草土地不能有效利用,所以在县委.县革委会的号召下,并在全县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提出了对松村涅河进行改造的宏伟规划。 </p><p class="ql-block"> 哪年春节刚过,松村公社党委书记田来儒,召集全公社三级干部动员会,全面进行对松村河东进行改河任务的实施,迅速组建民兵改河专业队,改河工程总指挥有党委书记田来儒担任,副总指挥有公社武装部长杜文会担任。他们当即拍板,通过三天时间筹划,各村有一名民兵连长带队,全公社共抽调500多名青壮劳力,在涅河两岸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河大会战,河道两侧竖了高大醒目的宣传牌,一边是“劈山填海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一边是战天斗地改造良田夺高产,工地上红旗飘扬,人山人海,有民兵突击队、妇女突击队,哪时候没有机械设备,硬是一锹一锹地挖,用肩一担一担地挑,一车一车的把土运走,进行挖土填塘。有的拉石头,有的清理河道淤泥。他们起早摸黑拼命地干,连续奋战五个月,基本上土石方任务全面完成。在这次大会战中,由于我年龄小在后勤上打杂,和一些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跑腿,有时贴标语,扛红旗,送通知,发简报,不时地和公社领导打个招呼,我总想在工作上积极表现,也是起早贪黑,跑前跑后的出现在施工现场,可在哪个年代身为公社干部他们也是扑下身子,没有一点官架子和普通百姓一样,特别是武装部长杜文会拖泥带水,早出晚归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经常出现在工地上,他忘我工作苦干实干的精神使我深受启发。后来因为桥梁工程资金不到位被迫下马,但是一公里长的主河道全部梭通,河道淤泥清除,1000多亩沼泽草地得到充分利用。这项工程给松村人民粮食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p><p class="ql-block"> 1973年8月份,正是农闲季节,民兵实行劳武结合,公社武装部每年要组织全体基干民兵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军事训练,并参加全县比赛,在军训的同时全面实行军事化管理,开始是持枪走路,到正步走,后来进行打把射击,刺杀,爆破炸坦克等科目。公社武装部长杜文会每天深入训练现场,亲自指挥,这次我也是民兵训练的一名队员,通过训练和他面对面多次接触,使我默默地认识了他,并有了更深的交往和了解,也算的上是忘年之交,他既是我的老领导又是我的良师益友,他为人忠厚,平易近人,两袖清风,干起活来雷厉风行,穿着一身半新不旧的中山装,每天出现在训练现场。哪年民兵训练的主战场扎在松村东河滩,有全县21个公社民兵方队参加比武,有县人武部及县级领导和民兵骨干进行了观摩,其中松村民兵在爆破炸坦克中夺的第一名,松村公社全体民兵有五个项目都夺的全县第一。受到了县人武部的表彰。</p><p class="ql-block"> 后来,由于我在松村民兵工作中的出色表现,通过自己努力,当上了松村民兵营长, 因此 和公社武装部接触较 多,杜文会和我多次屈膝谈心,互相交流,并指点人生,鼓励我如何做人,迫使我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我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深入基层坚持锻炼,从此以后我把高中课本,政治.历史和有关积极向上的书籍认真学习,在农村加强应用注重实践。 </p><p class="ql-block"> 1975年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掀起高潮,我带领松村20名优秀青年参加了公社组建的民兵专业队,也就和杜文会部长结下了不解之缘,公社党委把民兵专业队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形同一所大学校,向各行各业不断输送人才,也就开始我民兵专业队三年的人生旅途,在专业队杜文会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劳动,晚上组织学习,要求人人写笔记,谈体会,写心得,发言表态踊跃参加。</p><p class="ql-block"> 在工作中我亲身体会到杜文会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扑下身子忘我工作,他30来岁正是年轻气盛,精力充沛,干起活来真是不要命。我记得有一次在排涝泄洪时,正是七月份,恰遇暴雨来临,有一段长16米,宽4米的河渠没有挖通,如不及时开通将会淹没长街村40多亩农田,他连夜组织20多名民兵骨干,带着铁锹迅速进行冒雨施工。在哪个年代都没有雨衣,每人只戴顶草帽,上面印有农业学大寨的字样,在紧急关头他不顾个人安危挽起裤腿拿着铁锹,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赤脚走向渠道冒着危险及时打开出口,通过40多分钟的紧张施工,使洪水顺利归向主河道,避免了农田淹没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在一次改河时,北头至羌营有高15米,宽6米,长60米的山丘必须开通,这样能够腾出20多亩盐碱地,还能利用土进行人工造地,当时任务是一个星期必须完成,哪时候没有机械设备,全靠铁锹和镢头,平车进行拉运,土方量大,同志们十天上也没完工。所以必须晚上进行加班,杜文会和我们一样吃了晚饭排着队打着红旗进入工地,我们正热火朝天紧张施工时,忽然有公社交通员骑着自行车气喘吁吁告知:说是老杜的妻子在医院临产叫赶紧回城,可他说还得有1个小时的加班,当时有和他年龄相仿的队员硬把他从工地连拉带拖带走,都是骑着自行连夜护送进城,后来才知道家里人早在6点就给松村机站打了手摇电话,一直到晚上九点半才有人接通,当时没有手机,通讯又不畅通所以在晚上十点半才接到消息。他走后我们又坚持了工作了一个小时,全体队员回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都为我们有这样一个好部长舍小家为大家而感到自豪,有的队员彻夜未眠,都为他的妻子能够顺利生产而默默祈祷。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司号员的号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和往常一样我组织全体队员进行了早操军训,吃了早饭又排着整齐的队伍到达工地,我们正在加紧工作时,老杜又拿着铁锹出现在工作现场,大家又长吁了一口气,告诉大家他的妻子顺利生产,还是个大胖小子,全体队员放下手中的劳动工具含着眼泪跑到老杜跟前,激动的一起唱起了《打靶归来》!歌声响彻云霄!鼓足了全体队员的冲天干劲,第二天准予把北头至羌营的河道开通,顺利完成了公社党委交给的光荣任务。</p><p class="ql-block"> 在哪火红的年代,杜文会的感人事迹枚不胜举,全体专业队员无不为他敬佩。在松村公社任武装部长八年期间,和民兵专业队的这所大学校熏陶下,通过他的精心培养和忠忠教诲,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都大有提高,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涌现出了不少动人事迹,有的入团,有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的光荣参军。七年征兵期间八次为部队选送120名优秀青年,有的在部队立功授奖,有的为国捐躯,他多次深入烈士家属安抚慰问,心里永远装的是老百姓。在民兵专业队里有的推荐上了大学,有的成为人民教师,有的当上了乡镇干部,甚至成为领导骨干。我就是其中一员,通过这所专业队大学校的淬炼,在加上杜文会的人生指点,使我从一个贫苦的家庭走向社会,成为一名优秀农电工,后来不断进步,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任松村电管站站长,供电所所长等职。不管我们走到那里,无论干什么工作,对于这难忘的岁月,使我终身难忘,深刻认识到民兵专业队是一所大学堂,是革命的大熔炉,锻造了我们的工作能力,增长了我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对今后的成长和进步、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每个人走向社会都深有体会。 </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的武装部长杜文会和我们青涩少年,一样也已步入老年,但他已经全身心地溶入了这片良田,把一生都献给了这块厚厚的黄土地。凡是从杜文会身边走出去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了社会有用人才。历史的长河向前流逝了40余载,可那段火红的年代将永载史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