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德沃夏克是捷克作曲家,在西方名气很大,但是在中国名气不是那么大。</p> <p class="ql-block"> 现在夏日炎炎,各地暑热,此起彼伏,35~40来度比比皆是,连春城昆明的大中午都可以一度达到30度,大家纷纷嚷嚷:热、热、热……!</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时刻,我们把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奉上,给大家一丝清凉……</p> <p class="ql-block">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捷克语: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十九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德沃夏克出生于布拉格(现属捷克)内拉霍奇夫斯镇,早年入布拉格音乐学校,毕业后进行音乐创作,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他受到祖国民族复兴、发展民族文化的思潮的影响,接触了西欧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作品;1892-1895年春应邀在美国纽约音乐学院教学并任院长,回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1904年去世。</p><p class="ql-block">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有《第九交响曲》【全名《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为作者受邀到美国期间所作)《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第4交响曲》《第7交响曲》《狂欢节序曲》《奥赛罗序曲》《胡教徒序曲》《随想谐谑曲》《幽默曲》(又称《诙谐曲》)《斯拉夫舞曲》歌剧《水仙女》《阿米达》,以及交响诗《水妖》《午时女妖》《金纺车》《野鸽》等等。</p> <p class="ql-block"> 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和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四小天鹅舞的曲子、中国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快乐的女战士、以及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都是为中国观众所熟知、中国乐迷、甚至不分年龄段的人们所喜爱。这四首曲子不仅大众耳熟能详,脱口就来,甚至有的民乐和弦乐也加以改编,更加普及到大众了。至于〈蓝色的多瑙河〉更成为中国广大舞池必不可少的舞曲之一,一旦旋律响起脚痒者不断的纷纷涌下舞池、男女舞者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 该曲称为交响乐,总谱写的很短,旋律也不复杂,但是你听第一遍的时候就会喜欢她,因为其清新隽永、拨动心弦,印象深刻,就像印第安的老鹰之歌一样,主旋律重复两遍,你就记住了,如果说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奔放热烈、狂野大气;那么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就是清新温柔,在潺潺的流水溪中,不知不觉俘获你的心。</p><p class="ql-block"> 西方音乐中还有歌剧〈猫〉主咏叹调演变的主旋律,可以和德沃夏克的这首主旋律相比,我们中国〈梁祝〉的主旋律也可以和他有一比……。</p> <p class="ql-block"> 德沃夏克是一位勤奋、高产作曲家,在创作旺盛的中年时期在欧洲名声远播,曾九次访问过伦敦。</p> <p class="ql-block">1891年他50岁,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荣誉音乐学博士名衔,他在欧美已经声名鹊起。也是在这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的创始人萨尔伯夫人向德沃夏克发出邀请,诚恳地请他主持音乐学院,聘期是两年。德沃夏克经再三犹豫,最后还是接受了萨尔伯夫人的好意。年薪15000美元的职务是不好轻易拒绝的(当时30美元一盎司黄金),这是他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年俸的25倍。</p> <p class="ql-block"> 1892年9月27日,德沃夏克登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欢迎他的有300人组成的庞大合唱团和多达80人的管弦乐团,这在当时是很大的规模。德沃夏克对主人的热情好客并不感到意外,倒是纽约港口停泊的大轮船给他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的美国工商业已有很大发展,形成了庞大的金融体系,百老汇大街上电话线电报线密布如织,街面上车水马龙,灯光彻夜通明,金融机构鳞次栉比,证卷交易所里不断上演着欲望的悲喜剧。这一切与安然闲适的布拉格形成强烈的反差。德沃夏克到纽约恰好比海顿到伦敦晚一百年,但工业化社会对人的冲击作用大致相当。</p><p class="ql-block">德沃夏克不愧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总是以民族音乐家的角度观察事物。在美国他很快注意到黑人音乐的旋律,并断言在黑人音乐的基础上将产生属于美国的新音乐。他写道:“在美国黑人的曲调中,我发现了一个伟大而高尚的音乐学派所需要的一切。这些美丽而丰富的主旋律是这块土地上的产物,它们是美国式的,是美国的民歌,你们的作曲家必须求助于它们。”在纽约音乐学院的作曲课上,德沃夏克尽力把学生引向民族主义乐派。</p><p class="ql-block">到美国后三个月,德沃夏克开始为一部新的交响曲起稿,在此之前他已经有八部交响曲。美国音乐界的朋友们热切地希望德沃夏克写一部能代表美国精神的作品。历史短浅、缺乏文化根基的美国人急切地需要一部奠基之作,来建立自己的音乐文化。</p><p class="ql-block">1893年5月,交响曲总谱完成,这年的12月,第九交响曲在纽约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闻媒体对演出的盛况作热情的报道,并宣布“属于美国自己的交响曲”诞生了。应萨尔伯夫人的请求,德沃夏克在出版第九交响曲时加上了“来自新世界”的副标题。</p> <p class="ql-block"> 这首曲子总的风格偏向温柔抒情,亦如山间清澈潺潺的小溪流水,假如首演当时是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当然会使勤奋进取,朝气蓬勃的美国人民感到振奋和狂热,当短暂沉默回味过来欣赏音乐的人们,立刻爆发了热烈的掌声——因为不可能一味的奋进进取、心弦总是绷得很紧你们还是需要音乐温柔的抚摩和慰藉,所以这个就是德沃夏克后发制人和令你回味无穷的地方,大家听他个三五遍自然就会有体会,您说是吧……?</p><p class="ql-block">中国古诗曰: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飞不到,时有水禽啼。</p><p class="ql-block"> 说心灵鸡汤好像有些俗气,但正是这种意境。</p> <p class="ql-block"> 第九交响曲介绍到我国的时候,时逢上世纪50年代。为了避免引起联想,甚至把这个来自新世界的副标题,还改成了来自新大陆——所以我们听稚气未脱的幼童介绍第九交响曲的时候就有这个说法,希望大家不要有歧义。</p> <p class="ql-block"> 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实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帕瓦罗蒂在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的胰腺癌以后,在自己的家乡不断邀约世界流行音乐歌手来同台演唱。不仅传承自己的音乐天赋,也是传承人间大爱。所以不仅音乐界、我们也把他看为不朽音乐王子和伟大的音乐大师……</p><p class="ql-block"> 中国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56个民族共同有个家”,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p><p class="ql-block"> 推演到世界其实道理也是一样的,俄乌战事正胶着,西方有识之士比如马克龙提出,俄罗斯是欧洲永远搬不走的邻居——既然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为什么斯拉夫兄弟要打个你死我活呢?</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