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钟家庄刘书记退下来后,一直在为搜集整理村志资料忙碌。</p><p class="ql-block"> 见到老书记家摆放的大陶罐,我以为是为了丰富筹建的村史展而搜集的老物件,便问到:</p><p class="ql-block"> “这罐子是你从高东街文玩市场淘来的?”</p><p class="ql-block"> 老书记说道:</p><p class="ql-block"> “唉!这就是我们钟家庄盆窑烧的,你看上边刻着字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凑近一看,陶罐上清楚刻有“石家庄市郊区钟家庄盆窑出品”字样。拿盒尺一量,是个直径50厘米的大家伙。</p><p class="ql-block"> 这可是纯手工制作而成,器物上的纹路,都是制陶人指纹摩挲而出。</p> 陶罐侧面刻有兰花,或是窑工们用刀、竹木一类工具,在坯体上刻画,笔法简练,线条流畅,飘逸生动。 <p class="ql-block"> 猜猜看,这又是何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它不属仰韶文化的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 它也不是现代的下水井盖。</p><p class="ql-block"> 它到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它残缺不全,但它是那个物质匮乏、经济落后、艰苦年代的证物,它生产并使用的年代并不遥远,也就半个世纪左右。</p><p class="ql-block"> 它是直径33厘米蒸干粮的篦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列位看官,恐怕你脑洞大开,也难想到篦子还可以用泥烧制出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距我第一次到钟家庄已有三十二年,前前后后在周边一带居住、工作过几年,可从未听说村里还有个烧盆、烧瓦 、烧罐子的窑厂,倒是打小就知道北焦附近有个著名的砖厂。</p><p class="ql-block"> 那个砖厂是市劳教所办的,那时候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送进劳教所进行劳动教养,家长教育孩子常常会说:千万别干坏事,不然公安会把你送到北焦背砖去。“到北焦背砖去”一度成了庄里被劳教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劳教制度在2013年废除,大家要看当年劳动教养人员背砖的地方,就是现在水上公园西南角这一带,如今这里“赵州桥”一桥飞架东西。白天,阳光普照,水面上轻舟荡起一圈圈涟漪;夜晚,暮色深沉,伫立桥边,凭栏空吊,随景听风,谁又会想到脚下这片土地当年是对违法人员劳动教养之地呢!</p><p class="ql-block"> </p> 老书记见我对盆盆罐罐兴致挺浓,说道:<div> “我73年高中毕业,还在盆窑干过一个月,就是和泥,但盆窑的历史和主要工艺还真说不清楚,你要是感兴趣,回头给你找几个人聊聊。”</div> <p class="ql-block"> 我对陶器、瓷器的兴致还真是高,我的历史知识启蒙于中国猿人(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发展于博物馆见到的出土文物各类陶器、青铜器,虽然他们的名字既难认又难记,诸如甑、釜、鬲、鬶、鼎、爵、觯、觚、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眼跟前的钟家庄在不久前的年代,同样也演绎着与几千年古人几乎同样操作着火与土的艺术,这样一种古老与神秘的留存,一种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我必须搞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p><p class="ql-block"><br></p> <b>访谈人:段振林</b><div><div> 段振林,男,1947年出生,1963年-1974年在钟家庄大队工作,历任会计、支部副书记、民兵连长、大队长(相当于村委会主任),1974年招工到市建材一厂工作至退休。</div></div> 振林1963年中学毕业回村工作,1966年初任村大队长,当年7月入团,8月入党,年底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div> 这张照片1966年拍于庄里著名的新中国照相馆,虽然是手工着色,也看出青年时期的段振林踌躇满志、意气风发。</div> 振林说:<div> “ 盆窑是村里瓦盆窑厂的俗称,就像我们习惯称自己是钟(中)庄的,而不是说钟家庄的。”</div><div> “盆窑大概建于五几年,盆窑生产灰瓦、琉璃瓦、红砖、青砖、陶盆、陶罐等多种,在周围十里八乡那是赫赫有名。当年每家每户分得一套四盆,到现在有两个还在用。”</div> 从振林的眼神中,仿佛看到熄灭四十年的窑火重新燃起,一代人的记忆闸门同时打开,随之喷涌而出的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年代…… 采访结束,振林端起四十多年前,分给每户(每套四盆,价值3.53元)中最大的一个盆,让我拍照。这个和面盆几十年来家里和面、发面一直使用中。 <p class="ql-block"> 当年窑厂的公章保存完好,红章盖在纸上,字迹清晰可见。</p> <b> 访谈人:杜爱友</b><div> 杜爱友,男,1939年生,1963.8-1965.1任盆窑厂副厂长,1974年招工到市建材一厂工作至退休。<b><br></b></div> <p class="ql-block"> 八十多岁的杜老精神饱满,过去六十年的事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杜老见我第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了解我们村盆窑,找我算是找对人了。”</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杜老把盆窑的前前后后介绍一番。</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确切时间是56年,有一个叫杜二的武安人,和钟家庄人段布成合伙建了盆窑,地点就在北焦道的西边,也就是现在钟秀花园东南一带,后来又有几个武安人加入。他们应属于合伙企业,租用村里地,生产经营和村集体并无关系。后来这批人到如今钟秀花园西边,那里还有个市属大集体的陶瓷厂干活去了。”</p><p class="ql-block"> “62年盆窑归了大队管理,由武安人韩增金(雅号:韩自由)做把式(技术负责人),还有他弟弟韩增银、韩增宝参加,我们村的靳立冬负责全面。”</p><p class="ql-block"> “63年8月石家庄发大水把窑冲了。我那时候到的窑厂任副厂长,主管业务,窑厂经过重建恢复了生产。在此基础上,当年10月份与西焦村合作建立砖瓦厂,西焦村以出资金技术为主占55%,我村出厂房场地占45%,西焦村宋建业任厂长。那时候我们生产的青砖很畅销,1000块砖卖到38块钱,我们生产的瓦因为质量好,售价也高于其它厂,厂子职工最多的时候超过百人。”</p><p class="ql-block"> 我说:</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过百人的村办企业可是大企业了。”</p><p class="ql-block"> 杜老说道:</p><p class="ql-block"> “那是。可与西焦的合作时间不长,64年‘四清’开始,65年1月停止和西焦村合作,我也因说清说不清的离开砖瓦厂了。”</p><p class="ql-block"> "我离开之后,大队副业摊点下放各生产队。通过抓阄方式,一队抓到了砖瓦厂,二队抓到了盆窑,由于两个企业都在二队的地块上,长期生产会有生产用土毁地方面的问题,于是两年后(1967年),第一生产队在村西所辖地面上建了新砖窑。”</p><p class="ql-block"> 与杜老先生访谈之后,我通过友人联系到西焦村(现东方公司)宋建业之子(84岁),他回忆当年是由他父亲在西焦三队和钟家庄村之间穿针引线,最终双方达成合作建砖瓦厂,他父亲也由联络人成了负责人。</p> <b> 访谈人:王莲英</b><div><b> </b>王莲英,女,1971年出生于石家庄市钟家庄,祖籍河北武安,在村闭路电视站(台)工作多年,曾任钟家庄村(英华公司)计生办主任,2021年退休。</div> 莲英是我访谈对象中,唯一早就认识的。我初次认识莲英时,她刚二十岁,在村闭路电视站(台)集线路维修、摄像、编辑、播音主持于一身,后来电视站停办,她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多年。<div> 有十几年不见了,再次见面她已白发染头,说自己刚办退休手续。让我没想到,莲英竟是武安制陶人的后代。她的父亲就是执掌钟家庄盆窑技术多年,俗称“窑把式”的王文庆。<div> </div></div> 莲英拿出厚厚的相册,指着照片说:<br> “这是我父亲,他是1934年出生,1985年5月病逝。我们老家是武安上焦寺北山底村,现在属武安矿山镇管辖。”<br> “老家地方穷,老爸小时候学的锔盆锔碗锔缸,挑着担子闯世界,十几岁就从老家出来了,22岁和人合伙开窑。”<br> 我开玩笑说道:<br> “你们老家武安、磁县、峰峰矿区那一带是古代著名的磁州窑区域,考古发现那里的先民七八千年前就开始烧陶制瓷了,可以说你们基因里藏着烧陶瓷技术。”<br> 莲英说:<br> “ 我是71年出生在钟家庄,自打记事起就住在盆窑,小时候也没什么可玩的,放学写完作业,还帮着往晾晒好的花盆沿上用齿梳画几道像草一样的花纹。那时候经常站在边上看父亲捏盆,有时趁没人时在轮上用泥巴捏个物件,最终也没学成。” 王莲英的父亲王文庆,从67年开始执掌盆窑技术工作近十五年。 王莲英的父亲王文庆 拉坯(也叫走泥)是制陶的基础和灵魂,这种手工成型法,也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成型法,“手随泥走,泥随手变”。 莲英相册中的一张当年盆窑部分职工合影。<div> 前排左起:段香兰、段二年、段秀娥<div> 后排左起:杜文彦、王文庆、靳生印、段太和、靳发海</div></div> 老书记刘建民同志和王莲英到原窑厂地块实地调查。 如今的钟秀花园,西边就是原窑址所在,东边就是取土的大坑,坑的南边就是生产加工区,又分制陶、阴干、雕刻等区域。 <b> 访谈人:段树江</b> 段树江,男,1952年生,十七岁到村盆窑厂工作,几年之后成了窑上“二把式”。 <p class="ql-block"> 段树江开口一说,差点让我笑翻。</p><p class="ql-block"> “我是钟家庄人,十七岁到盆窑干活,后来成了窑上‘二把式’,但我这个‘二把式’是个‘二把刀二把式’。盆窑看似是个粗活,实际技术含量很高。到83年盆窑停办,很多关键环节技术也没搞明白。”</p><p class="ql-block"> 树江说的大实话,烧瓦盆不仅是个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儿,还是个有技术含量的事儿,要想烧出来质量上乘的瓦盆得经过好几道工序,淋泥-板泥-拉坯-修型-雕刻-阴干-烧制等步骤,其中哪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形成残次品。 </p><p class="ql-block"> 《小村大事之二》主人公杜金中,入伍前曾在盆窑干过一年 ,他干的活就是取土、淋泥,他描述当年取土的大坑70X50米,十几米深,小推车需要前边一个人拉,后边一个人推,才能从坑里上来。坑里的土是上好的胶泥,细腻无砂,黏度很大,适合做陶。挖上来的土需要过筛,加水淋上多次,然后焖泥、踩泥、揉泥、拆泥备用,真是又脏又累。</p><p class="ql-block"> 我问树江:</p><p class="ql-block"> “你这二把式也是把式,咋修炼成的?”</p><p class="ql-block"> 树江噗嗤一笑,说:</p><p class="ql-block"> “说来话长,简要的说,一是学艺,二是偷艺。”</p><p class="ql-block"> “我到盆窑干的时候,王文庆是把式,就是莲英他爸。他爸最初到窑上干的时候,也是从徒工开始。但他心灵手巧,干活积极,跟着武安老乡韩自由学到真东西,后来就成了把式。”</p><p class="ql-block"> “王师傅当年来钟家庄,曾借住在我家,莲英就出生在我家厢房。你想想王师傅不得好好教教我。”</p><p class="ql-block"> “王师傅也留着几手,你像烧琉璃,是烧绿釉还是烧黄釉,材料配比大不一样。等配上釉材料时,王师傅就把我支应开,我隔着门缝偷偷看。王师傅刷釉一绝,给盆刷釉既薄又匀实,我就刷不好,终究是个二把刀二把式。”</p><p class="ql-block"> 坐在旁边的老书记说道:<br></p><p class="ql-block"> “王文庆师傅在扩大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求上下了不少工夫。到1976年,产品形成花盆、瓦罐、鱼缸、和面盆等十几个品种。1982年取消生产队,合并为大队一级核算,盆窑归大队管理。1983年王师傅生病不能上班,到6月底盆窑停止生产。”</p><p class="ql-block"> “瓦盆是钟家庄经济发展历史上第一个工副业产品,在计划经济时代收入是可观的。那时候,我村盆窑加工生产的产品要交给市土产公司,然后在全市土产商店调拨销售,由于我们产品质量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钟家庄瓦盆窑生产销售达到高峰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制陶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这种传承了几千年的手艺,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渐渐远去。</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河东,</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河西。</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钟家庄盆窑就已踪迹难觅。</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后,钟家庄老一辈人盆窑记忆依然无法抹去......</p><p class="ql-block"> 这种回忆想起来有些苦涩,让人压抑沉重,令人窘迫无奈,扼腕长叹一声,又无法忘却。</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情怀如一。</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或许难以理解保存大半块泥篦子到底有啥意义。</p><p class="ql-block"> 只期望你从这些泥土烧制的盆盆罐罐去触摸历史,读懂生活,弄清方向......</p><p class="ql-block"> 因为行走于人世间,往往要通过经历才能换取懂得,才能嗅出大地芬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本文基于钟家庄老书记刘建民同志所搜集整理材料而成,采访中还得到郭兰锁、段风水、段富香等老同志帮助,特此鸣谢!<br></p><p class="ql-block"> 盆窑历史久远,文章所述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村大事之六》拟反映钟家庄文艺宣传队,现征集有关史料,详情可与老书记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往期回顾 :</p><p class="ql-block"> 《小村大事之一:志愿军中有我村一分子》</p><p class="ql-block"> 《小村大事之二:当兵咱是好兵 回村咱做好人》</p><p class="ql-block"> 《小村大事之三:南疆侦察兵段振山》</p><p class="ql-block"> 《小村大事之四:我愿是唐古拉山一棵树》</p><p class="ql-block"> 点击下边作品集<font color="#167efb">《小村大事》</font><font color="#333333">可阅览其它文章。</font></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