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国文人有许多圈内恭维的词汇,非常隆重,一般脸皮薄的人不敢接纳,比如说一个人“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博览群书”等等,都有夸大其词之嫌,也都是很难做到的事,但爱好学习的人,无论走到哪,随手拈起一本什么书都能看得津津有味,这叫博览杂书,不但容易做到,也会收益匪浅。<br> 不能博览群书则可以博览杂书,博览杂书也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足能说明一个人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有一成语叫“负笈若子”,这个词是专为读书人造的,“笈”就是书箱,借指书,是说读书人喜欢自己的藏书就像背上的儿子一样亲。一个人藏什么书,读什么书,我觉得“杂”好。中国文化号称“博大精深”,如果只有儒家的书,那就索然无味了。除了儒家还有道家,儒家有儒家的道理,道家有道家的趣味。只这两家还不够,还有诸子百家中那些务实的书,法家的有些书简直就是“帝王术”。还要读史,古人写史既做修史的工作又做文学的工作,读史的人兼得两种收获。诗词歌赋,都是古人穷其才华竭尽文采,非常迷人。当然,读这些书还不够,官方修史与文人著作,都讲究正统。正史有正史的长处,野史有野史的魅力,它偏与正史不一个路子,不“统一思想”,你说这人好,它偏要说他坏,有根有据,你有官方的规矩,它却要按民间的路子。但读者会从其中读出真假。正统文人的文章往往不如那些落魄文人的文章好看,读书不能只注重几大家几大派,那些没有地位的人流传下来的文章反而不可不读。《容斋随笔》好,毛泽东爱读,出版商把它印得再多也无用,只有读遍了中国古书的人才会知道它为什么好。我们一般人,读的书太少,根本不是作者的知音。<br> 一说起中国书,好像就是国学部门,好像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如果只读这些书,那就没有什么趣味了。近似于“教科书”类的读物,一般难以产生趣味。古人更注重读史,宋以后的许多读书人,津津乐道的是《史记》、《汉书》,个人阅读趣味超过传统儒家经典。中国自古“圣贤”书多,明代出了一部《金瓶梅》,立刻受到文人们的追捧。过去的小说不登大雅之堂,在正统书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小说笔记野史之类反倒受读者喜欢。读书不怕杂,杂才有味道。你观一个人的藏书,便知一个人读什么书,如果他的书架上的书不杂,不会让人感兴趣。如果你是一个读书的人,就不怕杂。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这才叫读书的意义。哪怕随便读一本“相书”,也会发现其中有那么多的道理,看人相面的背后是形形色色的人。小说人们一般视为闲书,消遣的书,但我觉得一个人不读小说是个损失,小说中的人情世故,家长里短,出世处世,风土人情,倒是最方便的老师。很多人喜欢陆放翁、辛弃疾那般慷慨豪放,我偶然读到一首顺治皇帝的诗:“天下丛林饭似山,钵孟到处任君餐。”尘世中有这么潇洒的人吗?他写的是和尚。有人昼夜奔功名,有人辞官归故里,这叫不同的人生。儒家的书视为正统,道家的书也有人爱;圣人有圣人的道理,山野村夫有山野村夫的道理;官方有官方的道理,民间有民间的道理。这些道理比较着看,定有益处。世界上各种道理,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地位的人,他们阐发的道理大不相同。杂书会让我们认识得更全面些。<br><br> <br> 2008年2月 成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