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国际编号10388的这颗天上的小行星,于2004年12月26日被命名为“朱光亚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沧海桑田,岁月更迭,只有宇宙是永恒世界。从此,人类举目苍穹,会念及这颗小行星是中国国防科技战线杰出的领导者,被称为中国科技“众帅之帅”的朱光亚的“化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而今,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仰望长天之上“朱光亚星”运行的轨迹,去探知这位“两弹元勋”所走过的一路“星光大道”一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物理魅力启动学子心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朱光亚虽算不上出身于“书香门第”,他少年时,望子成龙的父亲仍设法将他送进了武汉市的一流小学,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14岁初中刚毕业后,又随两个哥哥辗转到重庆求学。在重庆南开中学读高中时,朱光亚对物理学展现出的奇妙世界产生了极大兴趣,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大学物理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42年,朱光亚应试投奔荟萃了周培源吴大猷等一代物理学宗师的昆明西南联大深造。莘莘学子,光亚自强,他脱颖而出,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进入了美国密执安大学攻读核物理。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喜讯传来,已获博士学位的朱光亚激动万分,更加思念祖国。他给留美中国学生写了一封联名公开信:“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周总理请他到前排就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50年,归心似箭的朱光亚回到祖国立刻投入到新中国创业的热潮中。1960年,正在我国加强国防新技术的关键时刻,原来曾扬言“无私援助”的一个国家突然撤走了全部专家。时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的朱光亚和邓稼先等科学家一起组织队伍实施研制核武器计划(即“两年规划”)。朱光亚起草了有关原子弹科研、设计、制造及爆炸方面的两份纲领性文件,毛主席审阅后,高兴地批示:“同意,很好。要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2月4日,周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中央专委会议审议“两年规划”。当朱光亚回报实现原子弹研究“两年规划”的两份纲领性文件的具体情况时,周总理亲切招呼坐在后排的朱光亚说:“请坐到前边来!”朱光亚激动地坐到周总理对面,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在当时科学和工业基础薄弱条件下研制原子弹的可行条件,以及先以塔爆方式,再以空投方式“两步走”的运作方案。周总理听得津津有味,连说:“讲得很好,很好!”并赞赏地对朱光亚说:“核武器研究所的同志们做了艰苦的努力,党和人民是清楚的。”中央专委当即批准实施“两年规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党和国家领导人能与科研人员同心同德,息息相通,还有什么难关冲不过去?朱光亚对未来充满信心。1964年10月16日,经过不到两年的拼搏努力,“两年规划”在千古大漠起爆的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证明了它的成功实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领军越过“三级跳”之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扬国威,振民心。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拉开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序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65年1月,毛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朱光亚一鼓作气,又组织科研队伍实施研制原子弹、核导弹弹头和氢弹弹头的“三级跳”计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尽管这个“三级跳”难关更多,且有前车之鉴:美国用7年3个月、英国用4年7个月、法国用8年6个月、苏联用6年3个月。有专家评论概括说:“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的研制,从组建队伍到创造条件,从选定攻关方案到科学试验,环环相扣,没有一环不浸透着朱光亚的心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99年国庆前夕,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奖章。当记者们争相拍摄红领巾向元勋们献花这一历史镜头的时刻,朱光亚却悄悄地退后一步,把最佳的位置让给了尚不为人们熟悉的科学家。以至于在这张记录元勋们的照片上,人们只能依稀分辨出他那被遮挡的面部侧影。望着这张与众不同的照片,深知朱光亚风格的科学家们感叹道:“这就是我们的朱光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百万奖金捐助科学研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朱光亚热爱生活。但他生活简朴又是出了名的。1998年,朱光亚离开工程院时,他的办公室里用公费购买的书籍、资料一件也不让带走,都让工作人员整理好之后移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96年10月,“何梁何利杰出成就奖”奖励朱光亚100万元港币,当天他就全部捐助给一个基金会,并再三叮嘱该基金会秘书长“这件事情不要宣传”。直到1998年春,这个基金会秘书长感到反腐倡廉的榜样作用太重要了,才把这件事情在党组民主生活会上讲出来。朱光亚把巨款捐国家,可家里看的还是那台多年前买的21英寸电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晚年的朱光亚精神饱满,仍为国家科学大业操劳。有人问他精、气、神十足有何健身法?他笑着戏称自己的健身法是“喝酒、吸烟、不锻炼”。但他自创的“避开交通阻塞法”,却颇有见地。即:赶在早上7时30分之前走进办公室,从而避开交通高峰的经验,已被许多人欣然效仿。家中的书房也是他探索科学尖端之地,那里同样印证了他为国家科学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故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