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自北京718

新客家人

<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前,我家住在北京酒仙桥的718大院家属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有许多大院:部队大院、机关大院、国企大院等等。718大院属于后者。</p><p class="ql-block"> 718这个大院有名是因为它是建国初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是民主德国(东德)援建的,当年是进厂必查三代的神秘单位。它的全名是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由六个分厂一个研究所组成,内部代号718。</p><p class="ql-block"> 我的幼年是在那里度过的,现在我只记得我家楼下路对面有个饭店或食堂,每天里面有穿着白上衣的人们在忙碌,还有就是在俱乐部看电影时吃苹果,苹果掉地下滚跑了,找也找不着。</p><p class="ql-block"> 我对718的了解是来自父母的聊天,以及在四川厂里听从北京来的师傅们的闲聊。再就是有一次看了关于718厂的纪录片,片中有一个建厂细节让我记忆深刻:德国人做事一丝不苟,设计厂房时,连太阳光对人操纵设备的影响这种细节都考虑进去了。在父亲的老相册里,我看见他和厂里的年青人与德国专家工作、联欢、野餐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父亲是厂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团委书记,厂党委书记是一个四川苍溪籍的老红军。因为这种上下级关系,在1968年支援三线建设时,我父亲被党委书记调到了四川。造化弄人,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我父亲当时不担任这职务,也许可能还不会来到川北的山沟里,我也还是北京人。</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个人就像是颗蒲公英的种子,风一吹,就四散开去,飘向命运的远方,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p> <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过去了,从北京来的那群人,有许多已经故去,活着的也已垂暮。九十年代关于三线人,有这么一句顺口溜: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0月,国家颁发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纪念章,好像条件是要满三十年才有,我父母各荣获一枚,这时我母亲已退休三年了,她的证书上写着:从事国防科技事业三十四年。我父亲是三十六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国家对他们一生工作的褒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