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岐黄、青囊、悬壶、杏林……”踏入中医神圣的殿堂,才知道中医作为我国流芳几千年特有的瑰宝,还有着这样挺有意思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感兴趣的友友且随我一同来瞧瞧这些中医别名后面的传奇故事吧!</p><p class="ql-block">一、岐黄</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22世纪,相传黄帝与他的臣子岐伯时常在一起探讨医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一书,便是黄帝与岐伯以及其他医家讨论医学集合的结晶,因而此书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的“岐黄”、“岐黄之术”,正源于此,是对中医生精湛医术的高度称赞。</p><p class="ql-block">二、青囊</p><p class="ql-block">青囊:原意指医书,后来演义为医术。青囊原本为古代医学家藏放书藉的布袋,以便于携带而远游。</p><p class="ql-block">后来,“青囊”一名与三国时期的华陀的故事有关。</p><p class="ql-block">话说华佗途中遇见有人出殡时,看到棺材缝里流着鲜红的血。觉得滴得还像活人的血,于是上前救治,救活了棺材里躺着的假死产妇,顿时名声大震,被人们誉为“再世华佗”。</p><p class="ql-block">然而,树大招风,传说他提出为曹操开头颅治其头风病,惹恼了曹操,招致牢狱之灾。他把自己的行医用药的丰富经验,写成医学著作和医案,藏人青色的布袋,暂名为“青囊”,那些珍贵的医籍在华佗被砍头前赠与了一名狱卒,才得以部分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 后世医家,因“青囊”是华佗所书,代表他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医术,因此,青囊成了医书和医术的代名词,后世之人把青囊喻作为技术高明的中医。</p><p class="ql-block">三、悬壶</p><p class="ql-block">据《后汉书·费长房传》载说,费长房看到街上有位老翁,悬挂一个葫芦在手里的竹竿上卖药,而他的药给人治病,每回都是药到病除,十分有效,集市散了之后,老翁便跳入壶中,旁人人都未注意到,只有费长房在楼上看得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他感到很神奇,便备上好酒好肉侍候老翁,随后,费长房便向老翁拜师学习各种道术和医术,回来后也学着老翁那样,手握竹竿,竹竿上悬挂一葫芦,葫芦里倒出来的药,能医治各种疾病。</p><p class="ql-block">因为古时候的葫芦即“壶”,至此,后世便称行医为悬壶,有悬壶济世,悬壶行医等词,旧时民间的走方医,竹竿上或腰间都会挂一个葫芦,一是表示“悬壶”的遗风,二是葫芦里真的装着药。</p><p class="ql-block">据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腰间就常年挂着一个装药的葫芦,葫芦密封性很好,可以保持药物的干燥不变质,比其他材料装药方便实用。</p><p class="ql-block">古时候有句俗语,叫做 “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句话也来源于此,间接和“悬壶”这个典故相关。</p><p class="ql-block">而古代医药不分家,于是,把“悬壶”作为行医的标志。一些开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功绩为“悬壶济世”。</p><p class="ql-block">四、杏林</p><p class="ql-block">相传三国时的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从来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疗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五株,轻者一株。</p><p class="ql-block">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后来,他还治疗了一只老虎的病,老虎为了报恩,就为董垂守杏林,从而,又有了“虎守杏林”一词,意在褒扬像董奉那样高超的医术。</p><p class="ql-block">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匾额上写“杏林”、“医林”、“誉满杏林”、“杏林春暖”,这些赞美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p><p class="ql-block">逐梦中医,“大医精诚”、“杏林春暖”应该是大部分医者的终极目标吧。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