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歌声里的行中

如禾

<h3>作者:如禾</h3> <p class="ql-block">【题记】有人说,记忆是行进中的脚印,是成长里的年轮;是家门口的嘱咐,是教室内的叮咛;是痴梦中的苦乐,是魂灵里的歌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 行中,是我高中三年学习生活的母校——河北行唐中学。弹指一挥间,从毕业走出校门已历38年!期间回去不多,但见变化实在很大。现已迁址北外环蝶变成美观、大气、整洁、漂亮、功能完备、师资雄厚、业绩突出的行唐县第一中学。老校址今已改建成实验中学,虽然教学办公宿舍实验室都已变成绿树红花环绕中的现代化美丽楼群,但围墙、操场、教职工用房、文庙大成殿、面向原人民礼堂的西北老校门砖券门楼等历史模样和布局肌理还依稀可辨。有好多回,当年同窗们聚谈起她,大家都有说不尽的记忆故事,都说有那么多难以忘怀的东西真该写下来,但感慨归感慨,往往也都在这许多次的感慨之后又淡化成了无言的叹息。</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这怨不得岁月无情,怨不得谁人无意。也许是母校本身的承载太多太重,也许是我们自己的承受太弱太脆;一边是沧桑久远不忍启封,一边是怅惘萦怀不敢触摸。我曾想通过去翻老照片寻觅她尘封的样貌,但冰凉的档案和寂寥的影像逐渐冷却了我的天真和冲动。还有什么办法去排遣这种怀恋呢?可惜可恨自己手拙,又无法用画笔或诗赋描绘出她曾经的风姿,烙印下她温情的影子。莫名的惆怅中,忽如一夜春风来,看见电视节目《歌声飘过四十年》,一下子驱散了我久郁心中沉冗的块垒!一首歌就是一段岁月记忆的音符,一支曲就是一段人生过往的旋律。自己何不循着这一首首熟悉动人的往日歌声的节律,重新捧拾起心灵深处对母校、对高中岁月最纯真的记忆……</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行唐中学校歌</h1>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一年,绝对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重要年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拉开大幕,粮食开始丰产,人民开始富裕,国家开始富强。这一年,我升入行唐中学高一五班,步入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一段青春岁月。说起来还有点不顺,我比同班同学晚入学了一周多。原因是填写《录取通知书》的那人一不小心填错了我的村名地址,被邮递员“查无此人退回”。我当时在离县城六十里外的小山村每天赶着四五十头青山羊到山头上放牧,眼见比我分数低的同学都开学上了别的高中,这才着了急询问,说让去行唐中学找。我忘了当时是怎么找到教导处的,但肯定忘不了的是,那位个子不高、红脸膛、大热天戴一顶绿军帽的教导干事,拉开古铜色木抽屉,拿出写有我姓名、已在里面沉睡多日的《录取通知书》,慢条斯理地说:你再不来找就算没事儿了。因为填错村名这一“美丽错误”,让我多当了一周多羊倌,倒不算什么,但落下了好多节功课实为遗憾。我进班不久就赶上学唱行唐中学校歌,所以至今印象十分深刻。</p><p class="ql-block"> 我挺喜欢这校歌,铿锵有力,昂扬激越,教室里四五十号人大声齐唱起来尤为壮观,令人直感我的学校历史光荣,在此就学使命神圣,浑身顿添向上的力量。<font color="#333333">行中前身是诞生于1945年抗日战争硝烟中的冀晋中学,</font>首任校长周学鳌(后任河北大学校长),原为培养抗日军政干部,后为国家输送建设栋梁。先天的红色血脉激励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走出行中母校,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担当责任,在多个行业领域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应有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糗事】<i><font color="#b06fbb">“老实”与“不老实”</font></i>。一次,语文老师让背诵朱自清名篇《荷塘月色》里的片段,谁背不过须罚站立,我心想自己准能背得过,但一扭头瞅见男生女生高的矮的一个个都站了起来,低着头,怪好笑,自己也怯然随了大溜儿连忙往起站,不料凳子腿划地弄出响声引来老师老花镜框上方犀利的目光,劈头盖脸一顿数落,还被斥责不老实,令我几天抬不起头来。老实说当时完全背得过,挨着训口中还得说背不过,这“不老实”也不算冤枉。戏剧性的是,出师不利遭受“沉重打击”的我后来经严格选抜当上了班里的语文课代表,且慈师待我厚爱有加,谆谆授我作文做人,或激或励,受益一生。也因此,至今对《荷塘月色》的经典记忆,我不敢说倒背如流,至少也是滚瓜烂熟。</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自己还“研究发现”,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我们学的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还真不能算朱自清先生的原著!删减了内容自然不是原汁原味了。揣想应该是怕有伤“风化”,唯恐有“小资产阶级的低级趣味”侵蚀了作为革命接班人的一代纯洁少年。比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最后一句“刚出浴的美人”在当时恐怕是不敢放心让正是豆蔻年华的我们去想象的。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如鬼一般”这词儿,显然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无神论”冲突厉害,是断不能用的。原著中“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font color="#9b9b9b">《采莲赋》</font>里说得好:</p><p class="ql-block"> <font color="#9b9b9b">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9b9b9b">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font></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自然更不敢要,什么“艳歌”、“风流”、“妖童媛女”、“纤腰束素”、“荡舟心许”、“无福消受”云云,那可了不得,这不是赤裸裸的“精神污染”吗?比“靡靡之音”还厉害,弄不好会治你个“流氓成性诲淫诲盗”之罪!时移事易,此情彼景,浮想联翩,百感交集。现在这样想来,会不会让当年的你我,泪目里哭笑出涩涩的酸楚……</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h1> <p class="ql-block"> 对这首歌的评价有个词叫很“燃",是说它燃起了一代人发自内心要努力学习、奋力拼搏、自觉献身建设祖国、实现四化的炽热情怀和昂扬斗志,唤起惊蛰之后的中华大地上新一辈人热血沸腾自强奉献的澎湃激情,其纯真、明快、抒情、活泼、优美、流畅的旋律,振荡了所有国人的心!大同煤矿词作者张枚同用身边真实生活写照凝结成歌词《八十年代新一辈》,经谷建芬老师妙手谱曲后一夜唱响神州大地。第一句“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分明是时代的召唤,后来成为歌名更为妥帖。我记得班里女文艺委员把歌词曲谱写在黑板上,手拿一截竹扫帚枝儿作教鞭,一字一句认真教唱,男生女生扯着粗嗓子和细嗓子跟学,有时碰上谁跟不对节奏,或声音忽高忽低了,引来个别人捂嘴偷笑,教唱者虽略显羞涩,但还算镇定,落落大方地把错的地方领唱纠正到位,教者一丝不苟,学者心无旁骛。那时的环境,那时的风气,那时的纯真,恍如昨日,令人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当初我们满怀豪情所憧憬的“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这愿景全部变成了现实。说来蹊跷,二十年后的世纪之交,我在海滨港城邂逅了当年教唱我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老同学,共叹时光荏苒,平添无限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糗事】<i><font color="#b06fbb">浇在脖子里的疙瘩汤</font></i>。日复一日的苦读学习,或为崇高理想,或为跳出龙门,大家都很努力,至于早操晚课,劳动锻炼,倒也乏善可陈。刻在心里忘不掉的有一样,那就是一日三餐排队打饭。</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八零年代的行中大餐厅一定会珍藏在不少人的记忆里。那可是文革时期全县五七干校培训县乡村各级干部及集中用餐最大的室内接待场所,对比一下它的老照片,简直可以和延安时期杨家岭七大礼堂相媲美。它南北长东西宽,起脊歇山,木质架构,仿西式教堂风格玻璃门窗,通透大气,恢宏轩昂。大厅里靠西一侧摆了乒乓球案,常常成为高手们竞技、粉丝们围观的热闹处。厅内北头建有半圆型小舞台,召开会议时作主席台用,北墙璧上开设十几个售饭窗口,直通食堂后厨及仓储间。平时区分高初中和女生饭口,周日或节假日则可混合使用。这样一来可苦了个子矮身体弱力不从心的低年级生。要说情节刺激、震人心魄的,当属靠拼搏争抢去打二两一份的疙瘩汤,既需胆魄,又需力气,还要不惧被挤倒踩坏的危险。那时春冬季能打上一碗看得见油滴儿的白莱梆疙瘩汤堪称美味。小米粥、棒子面粥、玉米窝头或饼子用粗粮票,常有;馒头、饸饹、大米、疙瘩汤得用细粮票,不常有。当然比例是粗粮占六七成。偶尔,中午放学路过大槐树旁的教工食堂,闻到从里面飘出一阵阵猪肉冬瓜粉条炖菜的香味儿,实在是一件美事,那香气儿,几乎能深呼吸进胸肺里,馋羡到心腑中。节假日如果运气好能吃到一两顿剩烙饼或肉包子,更算是黄金级的奢侈享受了,可以令你感动到默诵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自己斗胆和高年级的同学一块儿挤抢打疙瘩汤,眼看快轮到自己了,平白无故就冒出几个彪形大汉来,先俩人故意超头儿加塞儿的,再涌现几个路见不平横膀相撞的,其惯用动作是把碗夹死在左胳肢窝下,铆足了劲身子贴住打饭口用右膀奋力一抗,把正攒挤在饭口好不容易轮到打饭的人一下子顶撞出队列几步开外,其战术操作之熟练令小男生们叹为观止,吓得小女生们抱头捂眼连连后退。最倒霉的是,我刚接过大师傅递出的一饭盆疙瘩汤,半秒的高兴还未产生,就被突如其来的这种人为暴力游戏挤倒在地,半盆疙瘩汤洒在砖地上,半盆浇在我的脖子里和脊背上,光顾紧爬慢躲竟然没觉到烫,只好忍气吞声,拣起掉在地上已沾了土的两个饼子,敢怒不敢言地悻悻而去。这在当时也算常态,司空见惯,没有谁觉得大惊小怪。后来,我不止一次地想过,当年上中学时有这种经历的,也许不止我一个人吧。</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八零年代礼貌歌</h1> <p class="ql-block"> 大约是上高二时,全国上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群众运动。据说是团中央发起的,倡导人们摒弃旧的保守僵化封闲的生活方式,改变脏乱差的生活环境,营造一种文明礼貌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加快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五讲是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是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是指“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学校同全国形势一样迅速如火如荼地展开活动,大喇叭里早中晚和课间操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反复播放《礼貌歌》,老师领了我们在校内外用白灰水涮墙涂树划红印写板报挂标语,每天下午都要大扫卫生翻床铺叠被褥,整理无处安放的旧鞋烂袜破帽子。最难过关的是男生宿舍卫生整治,邋遢惯了的毛愣小子们打完球,一身臭汗无地儿洗澡晾衣服,懒得刷鞋换内裤,经常充斥浓烈臭脚丫味的宿舍内那种复合气息是无法用准确语言描述的。更有甚者,卫生联查来了,慌不择路竟把刚换下的内衣裤顺手塞进宿舍里土煤火台炉口里,被老师用棍子挑出来骂个狗血淋头。现在回过头看简直不敢想象,旧平房宿舍十几个人白天吃喝洗漱,晚上挤睡一间木板通铺,褥子根本铺展不开,就3铺2或5铺3,各人从家中带来的薄厚不同五花八门的被子居然折叠得成行成线,也真难为了人!后来,一听到那首手风琴伴奏的《礼貌歌》,我就下意识地心里一紧,眼前一下子涌现出当年中学宿舍里的凌乱场景和尴尬氛围来。参加工作后,县里还专门设有一个机构就叫“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简称“543办”,后规范称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硬、同发展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初为拨乱反正治理整顿而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切合实际,立意深远。直到如今,仍是我们建设现代美丽城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平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糗事】<font color="#b06fbb"><i>偷看电影《少林寺》</i>。</font> 每次和高中时同学聚会,总要提到当年那次晚自习旷课偷看《少林寺》的往事。当我们正一寸光阴一寸金地埋头读书、汲取知识营养、蓄积建设祖国的本领时,一场红遍全球席卷中国的香港武打电影《少林寺》观影热潮,铺天盖地冲击到行唐。行中校园和正热播《少林寺》的县人民礼堂只有一路之隔,天天循环场观众络绎不绝,早已馋得同学们够呛。最可恼的是礼堂楼顶几个高音大喇叭同步播放电影录音,助兴造势,不断传入耳膜的“哈—嚯—哈哈—嚯嚯”武打声和“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耕田放牧打豺狼,风雨一肩挑”的娇美歌声,诱惑着我们几乎崩溃的心理承受。平时循规蹈矩的我们,到底还是被“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的诱人呼唤击败了。这天晚自习,不知谁摸准了信儿说班主任不来查了,五六个人一嘀咕溜出教室,豁出去冒把险偷看一回票价一毛钱的电影!快出校门时,恰巧碰到家人来给我送衣服和烙饼,我返回宿舍放下后匆匆急奔礼堂,忘乎所以地享受了一场武打片观赏盛宴。不料因当晚班主任偏偏去查岗而事发。次日早自习时,我等旷课者被罚站教室外花池边,取消当月1.5元的助学金!逐一过审时,我前边的人都“供认不讳”,但在互证环节,均一口咬定没见我去看电影,只说见家人来送东西我回宿舍了。于是我被侥幸“赦免”回教室。惴惴不安的我边偷观窗外罚站的“难友们”边背书,上帝作证,那天早上一个词儿我也没有记住。从此,我倒“背”上了同学们这份“舍己救人”的“人情债”。此去经年,多次试图去还,至今也无法清偿,可想而知多么值得珍重。</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一支难忘的歌</h1> <p class="ql-block"> 高中三年,响彻在行中校园,深嵌进我们心底,陪伴我们一起忧一起喜一起悲一起欢一起哭一起笑一起作息一起成长的歌声,除了上文所提还有许多铭记心田,如<font color="#9b9b9b">蒋大为《牡丹之歌》《北国之春》,董振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李谷一《知音》《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彭li媛《在希望的田野上》,于淑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朱明瑛《回娘家》《大海啊故乡》,郑绪岚《牧羊曲》《太阳岛上》,殷秀梅《幸福在哪里》,吴增华《驼铃》,张明敏《我的中国心》、叶振棠《万里长城永不倒》</font><font color="#333333">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时代经典歌曲</font>,承载着我们这些八十年代新一辈多少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还记得那时更多的流行或不流行的歌曲,如<font color="#9b9b9b">《血染的风采》《军港之夜》《妹妹找哥泪花流》《心中的玫瑰》《童年》《校园的早晨》《外婆的澎湖湾》《小城故事》《龙的传人》</font>等等,有因政治形势因素迟延公开的,也有随逐渐解冻思想禁锢而缓慢放开才风行或时髦起来的。而今随便拎出一首来听都耳熟能详,都一定会瞬间把我们带回那个风里雨里曾一起唱过跳过玩过闹过哭过笑过痛过乐过痴过疯过却不能够真的放下过忘记过的青葱岁月。</p><p class="ql-block"> 给我<font color="#9b9b9b">烙印尤深</font>的还有一支歌,就是<font color="#9b9b9b">《一支难忘的歌》</font>。那是电视剧《蹉跎岁月》主题歌,被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真情抒唱演绎到了极致,每一次听到关牧村饱含深情,用真挚、清醇、宽厚、深沉,略带沧桑辽远又不失激奋昂扬的独特嗓音唱出“青春的岁月象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汇成歌…”,立马就有一种被穿透脑海直击灵魂打通任督二脉,浑身上下热血奔涌的感觉!特别是那一唱三叹的吟咏,最扣动人心扉。高三时我曾把这首歌词曲一笔一划抄录到日记本上,多年来我不知多少遍聆听怀想,只要这熟悉的音乐响起,《蹉跎岁月》里的知青人物柯碧舟、杜见春、邵玉蓉仿佛跃然眼前,便会油然浮想起自己梦牵魂萦的高中生活点点滴滴汇成的青春印记。</p><p class="ql-block">记得谁说过,生于六零年代,长于八零年代的人是幸运的幸福的。我们有童年时“革命阶级”打底,有少年时“红色思想”浸润,在红旗下茁壮成长,我们没有谁不感恩与生俱来的幸福生活。又欣逢改革初尝甜头,虽处摸石过河阶段,但人人心中充满对未来无限憧憬和期许。教室里墙上黄纸黑字极其醒目的“发愤读书,振兴中华”标语,决不只是口号,而就是誓言,学校老师的言行教导就是我们不二的人生取向。记得看了中国女排为国争光的报道,自己便激动到热泪盈眶,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写出一篇不一定声情并茂但必然慷慨激昂的热血文字来,那情形是过来人都知道的。记得春天某个课外活动时,我们几个同学坐在操场东南角的半截砖墙上,迎着新鲜碧绿的杨树枝叶哗啦啦摇送过来的徐徐清风,畅谈考上大学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大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之快意。尽管我们那时都正处在“激荡而浮躁的春春岁月”,但人与人之间,心里很净很纯很坦然,无论男生女生,虽有拘谨封闭甚至封建,但正字当头,雷池不越,绝大多数鲜有私心杂念。现在看那似乎有点食古不化压抑人性孰不可忍,但放在当时特定生态下,也算得上“空前绝后”弥足珍贵的一股清流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糗事】<i><font color="#b06fbb">一言难尽文科班</font></i>。高二后分文理科冲刺高考,自己选择进文科班,不是因为文史成绩特长,而是数理短板突出,老师同学也曾善意提醒,文科大学少考者众,“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等于超前蒙上了心理压力和惧怯阴影。五十多张新面孔来自不同的班,被安置在校东北角菜地边一排旧教室里,该届只此一个文科毕业班,形单影只,相对于人强马壮的理科队伍,被人戏称“杂牌军”。那时上下学需从几排女生宿舍门前穿行。当时宿舍门前坑坑洼洼常年积有涮碗洗衣服剩水,象“地雷阵”,院内树上或木桩上拴了铁丝晾晒被褥,似“万国旗”,有几个岁数大点“懂事”早的家伙,看到晒在外边女生用品还鬼鬼祟祟指指点点。遇上月黑风高灯光惨淡的雨雪天气,经过这里常有一脚不慎陷入泥水或滑倒冰上的“事故”。以至于形势所迫一帮小子居然摸索出了防踩水口诀,曰“明水、暗道、紫花泥”,晚自习后一群男生齐声叨念而过,引来女生们莫名其妙的诧异和猜疑。</p><p class="ql-block"> <font color="#b06fbb"> <i>少见多怪的文班人</i></font>。当时的一位四川籍任课老师常说“咱们文班里人是多才多艺的嘛”,说来倒还真有几个文艺范儿的,有位瘦瘦的说话柔声细气的笛子“演奏家”,有位方脸浓眉带黑框近视镜的“男高音”,还有位身在文科心在体育的“运动健将”,客观说这几位同学平时成绩略差些,但总能在饭余课后为大家带来快乐,可从老师和同学们侧目而视的余光里,他们也似乎读到了什么,因而有了自卑甚至自弃的倾向,后来索性晚自习也不上了,躲在宿舍练声习艺,成为人后非议的典型。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三百六十行,术业各专长,为什么不各尽其才呢?听说毕业后,“演奏家”果真组了个民间鼓乐班,兼主持婚丧礼仪,收益不错;“男高音”和“运动健将”分别在北京和深圳开了文化和服装公司,不亦成功乎?</p><p class="ql-block"> <font color="#b06fbb"> <i> 耿耿于怀说“预选”</i></font>。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当年实行的高考“预选”绝非良策,硬生生把一些冷桌子凉板凳十年苦读的学子堵在高考场外。自己虽不是这一制度的“受害者”,可我始终不敢恭维它的合理性。当时和我同宿舍的两个同学家境贫寒,平时省吃俭用,连一份课外试卷都不舍得多订,综合成绩也一直不错,但偏偏就栽在预选上,我老想是他们心里太想考好精神太过紧张了!我清楚地记得,预选揭晓那天,好多同学因害怕结果“惨酷”,望着近在咫尺的行中西门,在县城十字街口一带逡巡不前;有的闻知落选,怕遇熟人竟无勇气再进校门怅然而归。我还记得,在送别落选舍友那天,因“无言话衷肠”,不通音律的我,用口琴吹奏了一曲《驼铃》,抒发“默默无语两眼泪,一样分别两样情”。另一同学满怀悲怆诵读了《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彼时彼刻,真是便纵有干言万语,更与何人说?</p><p class="ql-block"> <i> <font color="#b06fbb"> 熄灯后的“嗄咕话”</font></i>。熄灯钟响过,宿舍内必须静声敛气尽早入睡,任何说话运动都属违规。可十七八的小伙子们哪能都憋得住,总想趁机放松心情胡说八道些什么。免不了总得品评一番班里班外的哪个女生三长六短的,打浑起哄,乐此不疲。一次,睡在背对门口上铺的某同学大哥唾沫星乱飞讲得正兴,全然不知班主任已闪身入室,正对门下铺的我们看见老师进来赶紧闭口,谁也不敢声张,短暂的沉寂中那位大哥大嗓门又冒了句:“班里某某女生那脸蛋儿真红,屁股真大……” 话音没落,“叭 、叭叭”三声脆响,老师手里卷起的纸本敲在那位仁兄头上。第二天,站在课堂上,那老兄脸脖子真红,丢面子真大……数十年后我们一起小酌,把酒叙旧,不知谁起头儿,忽就想起当年事儿,一齐笑喊:看这脸儿喝得那是真红,真大……于是几个鬓霜之人,微醺之中,不约而同,手拉手肩并肩,唱起了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新友与故交,青山在,人未老,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p> <h3><br></h3> 【如禾 202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