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忙罢会,只是一听到这名字,大家就会明白,肯定与农业生产有关。在我们这里,无论是农忙之前的聚会,还是已经忙罢之后的欢聚,都称作“过会”,但是相较于仲春时节的“忙前会”。忙罢会的人文色彩更加浓郁,更偏重于情感的联络和加深,强调感恩和回馈,因此更为人们所看重,其隆重和热闹的程度丝毫也不逊色于农历新年。每年农历的六月十五日,是我们村“忙罢会”的正日子。</p> <p class="ql-block">陕西的关中平原地区是中国农耕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包括古会文化在内的传统节日,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当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每年夏收时节,全村上下,男女老少齐动手,就连平日里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的绣女们也上了打麦场!赤日炎炎,龙口夺食,人们汗流浃背,争分夺秒,一忙就是几十天。“收打晾晒”中,一套结实紧凑的“夏收组合拳”终于顺利完成,人们这才有机会喘口气,逗逗趣。眼看着颗粒归仓,秋苗已绿,这时就有人提议,大伙儿能不能凑钱请个戏班子来唱上几天大戏,一来庆祝丰收,二来解解乏气,让辛苦了大半年的乡亲们尽情享受几天快乐时光!其他人立即随声附和,表示赞同。于是,忙罢会的雏形出现了。因为乡间平日几乎没有什么文娱活动,所以每逢此时,主人家都会呼朋唤友,让四邻八乡所有的亲戚来村里赶热闹,久而久之,忙罢古会应运而生,周围的各个村寨也纷纷效仿,积极行动,各自挑选出一个黄道吉日作为本村的会戏日,并且以后年年遵行,从此,关中农村的忙罢会变成了九村十乡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雷打不动,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过会之前,主妇们早早的就为一家老小做好了新衣,接下来就是打扫卫生:擦洗家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修剪花木、裱窗格、贴窗花。等到屋里屋外焕然一新,就到了该用心完成的最繁琐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为宾客准备食品。巧手的媳妇们纷纷拿出了看家本领:酿稠酒、蒸白馍,压面条、蒸穰皮、洗面筋、点豆腐、压饸饹、炸油饼、粇锅盔、烙油暄,还要烧制各种令人垂涎三尺的肉食:条子肉、粉蒸肉、腊汁肉、东坡肉、红烧肉,女人们忙得手脚不得闲,但是人人脸上都透着欢喜。男人们一面抚弄着地里的秧苗儿,一面帮着贤内助割肉买菜,劈柴就火,做一些出力跑腿儿的杂活。</p> <p class="ql-block">到了六月十五这一天,女人们个个都起得很早,一头扎进厨房,熬鸡汤、炖排骨、切肉丁、剖鱼肚、斩鸡翅、剥鹅卵,爁臊子、烫稠酒、拌凉菜、烩臊子,笑盈盈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红通通的指尖跳动着迎客的热情。孩子们眨着亮晶晶的桃花眼,掰着指头熬时间,鸡刚刚叫了头遍,就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早饭都没顾上吃,就跑到村口去等着接亲戚。这一天,村子里的人数骤然增多,达到了平日里的十数倍。家家欢声笑语,人人笑逐颜开。空气中弥漫着米酒的甜香,屋宇间萦绕着酒肉的馥气。对古老的村寨而言,过“忙罢会”比过大年还要热闹得多!因为,整个村庄所有的亲戚都会在这一天里集中来做客,所有出嫁的闺女都会在这一天回到娘家,人们用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习俗,凸显了忙罢节庆的核心——“会”。体现了炎黄子孙心手相连、兼容并蓄、尊老爱幼、血浓于水的骨肉情深。</p> <p class="ql-block">暑天的“忙罢会”和春天的“忙前会”在节礼习俗上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忙罢会”是庆祝丰收、联络感情的“庆功节”,所以过会时所带的节礼也就很有讲究。乡间俗语云:“麦梢黄,女看娘”,忙罢会这一天的重头戏,就是迎接和款待出嫁的姑娘、姑爷以及他们的一双娇儿女。在我的家乡,嫁出去的姑娘,无论年纪多大,哪怕娘家老人已经仙逝,只剩下了平辈兄弟,娘家也永远都是“上行老舵家”。过去,忙罢会这天,女儿为娘家准备的节礼一定得是自己亲手制作的油塔和点心。油塔要准备十个,取“”实心实意、十全十美、民以食为天”之意,每一个重约半斤,用新打下的上等白面,卷上菜油,再佐以花椒叶儿、五香粉、芝麻粒等等配料蒸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到了父母面前,女儿成了“下行”,在舅舅跟前,外甥当然是妥妥的晚辈。如果是父母来女儿家做客,或者舅舅来看外甥,则节礼又有不同。这回要拿的是被乡民们称作“曲莲”的一种花馍,它是农家人用麦笕火烙制的,也叫坨坨馍,夹层里包裹着的馅儿料多种多样:砂糖馅儿、枣泥馅儿、豆沙馅儿、玫瑰芝麻馅儿、花生五仁馅儿、莲蓉蛋黄馅儿……正面有巧妇精雕细刻而成的各种图案,周围一圈捏成花边,烙好的“曲莲”色泽金黄,外酥里嫩,清脆可口,香甜细腻,光是看着都让人忍不住直咽口水。在二十个“曲莲”之外,需再加上些浆果乳品等作为“搭头”,这样才能显示出长辈对儿孙辈的疼惜怜爱。其他亲戚之间所送的节礼基本照此规矩而定,例如:姐姐给妹妹送“曲莲”,妹妹给姐姐送“油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是把精心准备的礼物放在篮笼里面,再盖上一条新毛巾去走亲戚。到了下午回家之时,主人家则会在篮子里回放些许水果点心,以此来体现亲戚之间的深情厚谊,也是“礼尚往来”这种华夏礼仪在民间习俗中的具体展现,老人们把这叫做“回礼”。</p> <p class="ql-block">现如今,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年轻一代再也不用提着自己制作的面糕走亲戚了,取而代之的是时令的水果、牛奶、甚至粮油和各种高档营养品,传统的“油塔”和“曲莲”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很难再觅到踪迹。但是儿时的那一缕麦芽香气却长久地盘恒在心间,袅袅绕绕,久久不散。时光跨越了一百多年,有名的“德懋恭”水晶饼却一直都是家家户户走亲访友时必不可少的必备礼品,毕竟是传承了一个多世纪的陕西名点,难怪它会在老百姓的节礼单子上一直占据着无可撼动的霸主地位。</p> <p class="ql-block">乡间的“忙罢会”是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庆丰盛会”,是增进彼此感情的“民间联谊会”。因而每年的这一天,热情好客的白杨人都会特别开心,人们无一例外,全都拿出了压箱底儿的好东西来款待客人,将满腔盛情融入盘中餐,把诚挚心意寄予杯中酒。关中地区的习俗,待客共吃两顿饭,上午十点左右先吃臊子面,下午三四点钟吃炒菜和蒸馍。说起臊子面,乡亲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露出会心的笑容,它是我们家乡最具特色的待客面食。以碗大、汤宽、菜多、面少为最好。殷勤周到的主人家还会在饭桌上摆一碟油泼辣子、各种调料,由客人根据自己的口味自行调治。家境殷实的人家往往还会在吃面之前,先端上四盘小菜热场,当然,客人们也可以用面就着这些菜肴一起吃。</p> <p class="ql-block">下午的第二顿饭才是这一日的正餐。在过去精打细算的年月里,正餐至少也要做八个菜,有凉有热,荤素搭配。因为人人都期盼日子能过的吉祥如意,年年仓中有余米。所以,这一天的餐桌上,鸡和鱼是一定要有的,用大肉做成的美味佳肴就更多了。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在许多人家的餐桌上,各种海鲜水产早已是常见之物,而且绿色菜蔬反而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了餐桌上的主角!正餐的主食一般为大馒头,白得耀眼的馒头顶上,巧手的妈妈会点上一颗鲜红的梅花瓣,像极了红孩儿脸盘上的朱砂点,看着就让人喜欢!农家人勤地不懒,一滴汗水一碗饭。勤织锦帛千家暖,广栽稻谷万户甜。此时此刻,亲的热的团团坐,骨肉情深话丰年。喝着自家酿制的稠酒,吃着自家炮制的腊肉,宾主之间频频举杯,互致问候,男男女女,老老幼幼,眉眼含笑花带露,甜透心窝糖拌蜜。古老的白杨寨子,沉醉在贮满了幸福和满足的蜜罐儿里……</p> <p class="ql-block">吃罢了正餐,亲友之间就开始谈天说地拉家常。女人们挤在里屋悄声细语,比一比各自的衣服,看看谁的针脚最细密,谁的刺绣最漂亮,再细细地交流一番相夫教子的经验。男人们坐在客厅里,一边悠闲地抽着烟一边开心的谝闲传,互相询问着夏粮的收成和秋苗的长势。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迁,乡亲们的话题也发生了改变,主要集中在危房改造、升学高考,城中村拆迁和医疗政策等关乎民生改善的话题上面。</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更是所有孩子都盼望已久的狂欢节!看哪:小家伙们呼朋唤友,聚在一起恣意玩闹,像极了一群除去了笼套的小马驹。</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家乡的忙罢会,一个从农耕文明的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传统节日。带着泥土的芬芳,擎着芳草的气息,吻着露珠,扯着清风,携着果香,倚着耙犁……咸宁县一带,夏收之后的忙罢会,白杨寨村排在第一,日子就定在农历的6月15日。由此可以明显的感知,在过去相当长的岁月里,这座村落在整个地区的龙首地位。要知道,周边有些小村子的忙罢会已经被排到了初冬时节,人们从忙罢夏收就开始期盼,一直盼到了“棉衣棉裤穿齐备”的农历十月初一。</p> <p class="ql-block">故乡的风,故乡的雨,故乡的忙罢会啊,故乡的槐花蜜!故乡的云,故乡的人,故乡的黄土地啊,故乡的铁耙犁!今生今世,生生世世,我的胞衣都埋藏在您的这片热土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