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老照片引发的遐想

荣军

<p class="ql-block"> 两张老照片引发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有线二班73年兵</p><p class="ql-block"> 刘悦之</p> <p class="ql-block">  近日翻阅影集,两张泛黄的老照片,引发我无限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  这两张照片是1976年在天山修筑独库公路时,战友们的合影。第一张是时任二排长、1968年入伍的杨广增同志和我们有线二班全体上山施工的战友合影:左起,前排依次为73年山东兵,时任班长刘悦之、杨排长、74年陕西兵,时任副班长邓宇良;后排依次为75年四川兵李敢为、74年陕西兵刘生明、76年河北兵温刚山。</p> <p class="ql-block">  第二张照片是不同班排的6名战友的合影:前面半蹲者,左边是时任连部通信员的75年四川兵李东林,右边是通信排73年新疆兵汤洪;后面站立者,左起依次为时任连部文书、75年四川兵李玉明,报话班73年山东兵乔月明,有线二班74年陕西兵刘生明,有线二班副班长、74年陕西兵邓宇良。</p> <p class="ql-block">  凝视着46年前战友们的熟悉面容,思潮翻滚,感慨万千,心中涌现出无限遐想:</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想起了伟人毛主席著名的一句话:“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两张照片的10名战友为5个年度的兵,分别来自6个省份,一个省份的还不一定是同一个县市。是祖国的召唤、保家卫国的共同目标,让我们走进了陆军四师十一团通信连这个温暖的革命大家庭,成了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战友,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这正应了那句“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的老话。</p><p class="ql-block"> 二是,我想起了两年天山筑路的艰苦岁月。独库公路历经数万解放军官兵10年的艰苦奋斗,穿越天山险峰大坂,贯通新疆广袤南北,在我国筑路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168名官兵长眠于乔尔玛烈士陵园,其中包括我的邻村战友陈伯录。</p> <p class="ql-block">  我参加了75、76两年的施工。现在,独库公路以其重要的战备意义、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风光旖旎的特殊魅力红遍全国,扬名世界。至于修路过程的艰难困苦,许多战友已有详细回忆,勿需赘述,从照片中战友们清瘦黝黑的面容也能看出一二。我只是为我和战友们有幸为独库公路的建设出过力,流过汗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并期盼有生之年,重返新疆,走一走,看一看我们曾经亲自参与修建的独库公路。</p> <p class="ql-block">  三是,我想起了照片拍摄的大概情况。上世纪七十年代,拍张照片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在阿克苏营房时,只是刚入伍时需要给家里亲人寄张照片,凑星期天请假到城里的照相馆拍照,平常很少有人无缘无故的拍张照片。全团只有政治处负责新闻报道的人配备使用照相机,令人羡慕不已并感到神秘莫测。上面两张照片,我记得就是李玉明战友邀请政治处的新闻干事给拍摄的,至于什么原因却实在想不起来了。反观现在,人人持有手机,随时随地拍照留念,并可以制作视频,发到网上与亲朋好友进行交流,真是今非昔比,天壤之别。特别是微信技术的普及,缩小了时空和距离的概念,使我们失联多年的首长和战友们又聚在一起,重回连队大家庭,令人感慨,倍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来,我们的祖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民富国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作为年届花甲古稀的退役老兵,一定要铭记军魂,发扬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退伍不褪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余热。同时保重身体,尽情享受新时代,健康快乐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1日</p> <p class="ql-block"> 作者近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