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家乡风味 弥久醇香

妙姐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家乡的习俗</b></p><p class="ql-block"> 沸水浇著入杯,搅动十次有余,,倒水入碗,杯口浸于水中,转动、提怀、轻抖二三下,倒水。全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内行人自己熟捻于心,外地人早已瞪目结舌-----啷碗,</p><p class="ql-block">即烫碗,广东人在饭桌上向外递出的一张锃亮名片,一种独特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在夜市大排档还是街边快餐厅,茶楼或是茶餐厅,都能见到一批广东人,怀着近乎虔诚的心情,细致认真地完成这套仪式,像玛雅人种地前的祭祀、基督徒用餐前的祷告。</p><p class="ql-block"> 这套操作,自我记事起,每每外出用餐,必将出现一番。最热闹的莫过于节假日聚餐,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啷碗啷筷-------听瓷杯瓷碗相撞的欢歌、水由低沉转向高亢的呼告、筷子察察切切的絮语,声声交织,宣告筵席开始。只有受洗的餐具,才有资格盛放菜肴,这是这片土地上用餐的基本法则。餐厅会给食客们准备好滚烫的茶水和盛水的玻璃碗,且人人都如此做,故也不觉得奇怪,倒感谐趣良多。</p><p class="ql-block">啷碗,啷的不仅仅是灰尘污渍,啷的更是一种传承,一份关怀。碗筷相撞的叮当声里,我已不再是坐在桌边翘首等待长辈们烫碗烫筷的稚子、端水壶都颤颤巍巍的幼儿,而成了烫碗技艺炉火纯青的一把好手:帮弟弟妹妹、姨姑舅权们烫好碗筷,看到外婆的嫣然笑颜在开水冒出的袭袅白烟里模糊、瑶曳、聚形,听她赞我一句:“大个仔了,,能帮手啦!</p><p class="ql-block">听隔壁食客分享:“我们部门聚餐,基本都是广东同事帮所有人都烫好了碗筷。”是的,当广东人的热情与善意幻化成形,那只捧在手上还带着滚水余温的啷过的碗便是最好明证。</p><p class="ql-block"> 或许若干年后,当我走进异乡的饭店,听到碗筷相撞的叮当声响起,像是名片上的黑自文字跃动着向我介绍自己,我是否会有他于遇故知般的亲切感:“喲,你也是广东仔啊。”(9班 李旻轩)</p><p class="ql-block">(依然是构思巧妙,选取广东人特有的一种餐桌习惯----啷碗,材料新颖独特,富有生活气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爱和自豪之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看</b></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小时候,家乡的村里常有人请来戏班子,在那村口的老榕树下边搭起戏台子,咿咿呀呀地唱个两三天。没等到戏开场,就已经有老人和其他大人抱着小孩,或坐或站来到台下等待,乌压压的一片人群,溢满了期待的欢声笑语。连两侧楼房的窗户里,也会探出大大小小的脑袋,齐刷刷望向戏台。彼时锣鼓声震天,哪怕是隔着几里也能感受到这一处的热闹与喧腾。</p><p class="ql-block"> 这般盛景,如今已难以再现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尚小,对于台上的戏,自然是看不大懂的。只是觉得台上的一切都十分新奇,不论是演员的行当或是装扮,还是那悠长的唱腔,都吸引着我的目光。这其中,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便是那一出《三打白骨精》了。那天未到傍晚,爷爷奶奶便带着我提早来到了戏台下。二三十年前,他们也看过这么一出《三打白骨精》。戏中孙悟空的精彩表演他们二三十年来仍念念不忘。如今这愿班人马再度回归,大家自然是增添了几分期许。</p><p class="ql-block"> 终于等到了戏开场。孙悟空既出,全场便是一片掌声。如今已五十多岁的老先生稳当地站在了台上,仍不失当年的水准。打戏精彩,念词清晰,全戏高潮迭起。戏中演到唐僧要把</p><p class="ql-block">孙悟空逐出师门这一整出戏的高潮时,孙悟空双膝下跪,眼睛似鹰一般直勾勾盯着唐僧。只见唐僧别过脸去,一言不发。这时孙悟空跪着直接个后空翻,以膝盖着,又连着做了三次。铁打似的膝盖撞击着台面,沉闷的一呼声“师父”在舞台上发出回音,整个戏台都为之震颤。</p><p class="ql-block">观众的魂儿像是被勾了去,无数双眼紧盯着这孙悟空。在几秒的沉寂后,人群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震天动地。此刻,时间仿佛静止了。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又回来了。我望着戏台出神,仿佛回到了当年:同样的演员,同一出戏,同样的掌声...... 五十多岁的老先生如当年般唱念做打,似乎仍是那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戏曲文化的氛围渐渐谈了。台下的观众一拨又是一拨,台上的场景也不断地</p><p class="ql-block">变幻,唯有台上的人唱着不变的戏,传承着这古老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这如此盛景难以再现之时,我十分庆幸这番热闹的看戏场景能永远留存于记忆中。我仍盼望着未来------这出戏我还能看下去。</p><p class="ql-block">(9班 尹嘉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样的春节</b></p><p class="ql-block"> 又一年春节将至。在繁忙的一学期结束后,寒假生活开始,我便和父母一起驾车回了老家。</p><p class="ql-block"> 在春节临进的几天前,妈妈带我去买年货,那条小巷子还是那样繁忙。春联、红包之类一事还是照常交给妈妈,货比三家,我就在旁边闲得不停踱步。回眸一望,这条街比平时多了一份红火,多了些许年味,的确令人心旷神怡。正当我出神时,妈妈的声音响起:"好了,去超市吧,去买你们最想要的东西!”一听这话,我哪还坐得住,几乎是拽着妈妈去了超市。超市人更多,更热闹。妈妈就这么吟吟浅笑地看着我在人群里窜来窜去,挑了很多糖、饼干和一大堆不知所云的零食,因为我们年年这样。</p><p class="ql-block"> 终于到初一了,我们全家人去姥爷家拜年。一来到容厅,我就找了个最角落的位置坐下,</p><p class="ql-block">因为要来的亲戚非常多,屁股还没坐热,我就在想等会应说的话。不曾想一个身影赫然在我</p><p class="ql-block">身后出现:"哟,阳阳啊,一年不见又长高了呢。”阳阳是我的小名。我吓了一大跳,是表姐,但她的出现便意味着之后我消停不下来了。之后来到的各种亲朋好友见了我,都纷纷围扰过来。"阳阳啊?怎么这么高了!”"哟,好久不见,好想你呢。”"我就说嘛,这脸是他妈妈的,你看,越长越像!”……我就这么错愕地淹没在大家的各种亲切的问候声中,甚是欣慰。到最后姥爷发红包时,他还不忘再叮修嘱一句:"今年继续努力哦!”我拿着厚重的红包笑笑地点点头。</p><p class="ql-block"> 几日后的一个晚上,我们一家四口去公园里放烟花。还是那四种:拿手上发光的,放地上喷火的,扔地上打旋儿的,摔到地上爆炸的。即便已经玩过千次万次,但每一次点燃,都能激动我们欢愉的心。最后去放孔明灯,已经放过圆的、方的、甚至心形的,不知道这次……居然是虎头!上面的五官惟妙惟肖,一双虎眼炯炯有神,白色的蜡块上还刻着"虎年大吉”的字样。我们满怀期许,点燃了它,看着它向月明的天边飞去,心中祈盼,年年都这般幸福。</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春节年年都这样,平凡、朴素,但这样的春节,我很喜欢,而且,会一直喜欢下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9班 刘谦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煲仔饭——我的家乡风味</b></p><p class="ql-block">提起家乡风味,每个人心中都似乎有一个自己的答案:杭州西湖醋鱼、北京烤鸭、上海红烧肉、成都回锅肉、西双版纳糯米饭……而我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自有令我魂牵梦萦的家乡风味——煲仔饭。</p><p class="ql-block">广州的煲仔饭口味很多,但最受欢迎的是最传统的几种:腊味煲仔饭、排骨煲仔饭、滑蛋牛肉煲仔饭、滑鸡煲仔饭,黄鳝煲仔饭——无他,广州人所钟爱的,是煲仔饭的古味。</p><p class="ql-block">其中,我最喜欢的,当属腊味煲仔饭。一锅热气腾腾的煲仔饭被端上桌,揭开锅盖,腊味的咸香扑面而来,勾得人垂涎三寸。鲜红的腊肠被切成薄薄一片,均匀地铺在米饭上,上面的油脂在灯光的照射下,映着柔暖的光。在沙锅的边缘,包裹着一层厚厚的锅巴。淋上少许特调的微甜酱油,经过充分的搅拌,锅巴纷纷掉落,构成一幅诱人的画面。浅尝一口,米饭的可口,锅巴的焦香酥脆与腊肠的咸香在嘴里蔓延开来,家乡风味,不过是如此幸福吧!</p><p class="ql-block">我独爱这令人着迷的广州古味。可是前几天路过一家煲仔饭专门店,进店品尝,却大有惊喜。菜单上除了有传统煲仔饭,竟还有许多创新品种。</p><p class="ql-block">咖哩椰汁煲仔饭,免治牛肉煲仔饭,田鸡花胶煲仔饭、卤肉煲仔饭……一看便是融合了外地风味。我随便点了一煲煲仔饭,一尝,便万分欣喜。这种融合与创新非但没有打破煲仔饭原有的风味,还增添了几分惊艳。</p><p class="ql-block">我环顾四周,人们用不同的方言谈论着吃到的创新煲仔饭,脸上尽是惊喜与享受。</p><p class="ql-block">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煲仔饭,广州人的家乡风味,在新时代中不断融合与创新,映射出包罗万象的世界;也映射出包容世界的新广州。</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家乡风味中,我看到了传统、创新与包容。</p><p class="ql-block"> (9班 梁芷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样的春节</b></p><p class="ql-block">有很多时候,春节对我而言,是一场平淡而无味的忙碌。我总是忙于与家长一同外出、探亲、聚餐,忙于在连名也叫不上的长辈面前语无伦次地背诵新春祝福。长辈们常说,春节是一年的开端,是人们与亲属团聚的珍贵而又美好的时刻,可我所看到的,不过是吵闹的餐馆、震耳的谈笑声、繁琐尴尬的应酬和低头看着手机、不理不睬的同辈人罢了。他们描述的美好氛围究竟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今年春节,也许是因为疫情的持续,一切聚餐、活动都取消了。我们与两位前来小住的亲戚一同留在奶奶家过年。我首次察觉到这个春节的不同,是在大家磨制米浆的那天。</p><p class="ql-block">当时阳台上很空旷,我卖力地推着石磨,风从我两臂间的空隙之间吹过,又轻拂每个人的头发和双颊,带来一阵阵生米的气味。我的耳际有谈笑声传来,却并不吵闹,而是如同这幅略显冷清的春节画卷上“年味”的一丝点缀。我忽然想到,无论现在还是之后,都不会再有围满的人群了,于是心里也变得愈发轻松,更加专心地感受起石磨的重量和米浆的清香。磨米浆忽然成为了一种享受。我喜欢这样的春节。</p><p class="ql-block">夜晚,远处的住户放起了烟花。在清静中,烟火洪亮却又温和的爆炸声格外清晰。我们都并肩倚在阳台上,欣赏着远处夜空中绚烂的闪光。附近不见灯火通明的花市,也没有女高音演唱的喜庆歌曲,只是一片平淡却温馨的宁静祥和。在我身边,长辈们聊着一些日常的琐事,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可我并不感到嘈杂。我认真聆听他们的对话,在那平静的语调中了解了许多未曾听说的趣闻,比如爷爷的妹妹总是偷骑他的自行车,再擦干净放回去;奶奶学生时代常在学校后的小山坡上挖坑当灶台来煮午饭……平日里无比沉稳的长辈们原来都曾是活泼的孩童。没有难辨的言语,没有繁复的客套话,更没有隔着屏幕的冷漠……我从未觉得自己离老一辈的家眷们如此之近。不管怎样,我喜欢这样的春节。</p><p class="ql-block">蒸米糕、吃晚饭、煮糖水……这个春节,无论进行着什么活动,在一起的始终只有几个人。也许这是个不够热闹、不够传统的“冷清的春节”,但是,在这种“冷清”中,我们才没有以往的忙碌,才能慢下来、静下来,去欣赏和体味那些曾不被注意的美好。对我而言,这样的春节是最愉快、最让人难忘的。</p><p class="ql-block">宁静、温情、平淡,我喜欢这样的春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9班 江予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乡的春节</b></p><p class="ql-block">今年春节,依然是回老家过的。老家在广东一座海滨小城市。祖宅在村子里,离城市不算很远,顶多也就十分钟左右的车程。我们是除夕当天回村子里的。整个村子不是很大,但是特别多几乎一样的小巷子,外人走进去,若是没有当地人,怕是很难找到出路。</p><p class="ql-block">去到祖宅,里面已经聚了很多人了。把自己所带的书包放在房里,然后下楼,走到后院,人们正在贴对联。后院有两间小屋子,一间摆着灶神的像,另一间摆的不知道是哪尊神像。人们分别在两尊神像前面摆上几张桌子,并把烧鸡、酒杯摆于桌上,拿出白酒,然后往一个个酒杯里倒。至于烧的香就插在位于最前面的香炉上。最后再在地上铺上草垫。这时人们在门口排成一条长队,一个接一个进去拜神祈福。(事情1:拜神)</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是我曾经最期待的一个环节了:放鞭炮。从小到大——也许是我的问题,也可能是其他人的问题——我一点也不感觉那鞭炮声响。在我耳中,那“噼里啪啦”的“响声”,一点也不大声。我们在一旁看着其他人拆一大串的鞭炮,再绑到树上,一直烧下来。“噼里啪啦”的声音大概持续了二十多秒才停下。在这期间,有的小孩子比较兴奋,激动地在旁边“跳来跳去”,幸亏旁边有家长在旁边拦着;有的小孩死死捂住耳朵,一副很害怕的样子,却又目不转睛地盯着人们放鞭炮……(事情2:放鞭炮)</p><p class="ql-block">看春晚也是故乡除夕的一项节目。按一般的习惯来说,是先洗漱完毕,再坐在床上收看“春晚”。我个人认为——只有“小品”,才是整个“春晚”中最有趣的一个节目,这也许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向窗外望去,只见村里万家灯火,广场上很人聚在一起聊天,玩耍。</p><p class="ql-block">还有50秒就迎来我们中国最有传统意义的一天———春节。</p><p class="ql-block">村头想放烟花的小孩已经按捺不住那躁动的心,把烟花摆好,就等着身边的家长过来放烟花了。有的迫不及待,用一种仿佛很可怜的眼神向大人们撒娇,“乞求”着能提前放烟花,可大人们似乎毫不领情,所以孩子们得到的答复都是:“再等等,很快就能放了。”那些孩子只能在旁边乖乖坐着。</p><p class="ql-block">电视上主持人刚念完新年祝福,屏幕上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时钟,随着指针的转动,隐隐约约能听到在现场的观众们的倒数声:“十、九……”我也跟着在心中默念。那一串数字,可能毫无意义,却又有太多的意义——也许是远方游子对家的种种牵挂、种种思恋;也许是人们团聚在一起的种种快乐、种种温暖;也许是对过去的告别,并期望着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摆放在路边的烟花即将在那些孩子们迫不及待的目光中绽放,他们期待着。</p><p class="ql-block">大路边的烟花即将被点燃。我坐在床上,紧攥着那洁白的床单,看着那些指针即将指向12,也就是0,一切新生的起点——这一秒过得不快也不慢,也许在一瞬间过去了,也许需要“漫长”的时间去等待……等待已久的烟花徐徐升起。(事情3:倒计时)</p><p class="ql-block">窗外的烟花如约在夜空中绽放,这绚烂的烟花点亮了夜空,照亮了整座村庄。五彩斑斓的烟花不停地在夜空中绽放,接连不断的烟花“炸响”的声音充斥于耳旁,像是在宣示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而现在迎接的将是更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窗外的烟花明显比刚才少了许多。许多户的灯已熄灭,渐渐的,一切逐渐回到最初的沉寂;路上只剩零零散散几个个散步聊天的老朋友……(事情4:放烟花)</p><p class="ql-block">整个村庄整座城市再次沉睡于夜幕之中,一切回归寂静。但不同于以前的寒冷,而是温暖洋溢在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过去的已经过去,而更美好的未来,等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将其唤醒。 </p><p class="ql-block"> (9班 杨雪滢)</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