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许诺》:爱之颂歌

刘伟馨

<p class="ql-block">《童年的许诺》改编自法国作家罗曼·加里的同名自传体小说。他一共写过34部小说,以本名和笔名,两次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堪称法国文学第一人。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法国外交家,战斗英雄。二战中,他参加“自由法国”空军,荣获解放勋章。</p> <p class="ql-block">电影以闪回讲述故事,开场,当罗曼的妻子看到这部小说手稿并开始阅读,画面便来到了1924年的波兰维尔纳,皑皑白雪中,是童年的罗曼;然后,是法国尼斯,地中海美丽的风景,陪伴罗曼度过一段宁静的青春岁月;再然后,战争爆发,巴黎、伦敦,还有非洲,留下罗曼战斗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在罗曼成长史中,不能不提到他母亲。正如罗曼所说:“我对其他人的爱,都比不上我对母亲的爱。”这部电影,与其说是罗曼的自叙传,不如说是爱的颂歌——母亲对儿子强劲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爱的回报。自始至终,画面里的爱是热烈的、紧张的,又不失温柔、持久。</p> <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波兰维尔纳,由于邻居诬告做女帽生意的母亲走私,小屋遭警察查封,母亲直面大家,宣告:“你们看好,他是我儿子,将来会当法国大使、作家、荣誉军团骑士,甚至是一名将军。”引来一阵哄笑。幼小的罗曼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刻,是他最大的屈辱,他逃走、摔东西、躲进黑屋、用头撞墙……如果罗曼以为这哄笑是对他的嘲讽,但母亲却真的以此为目标,培养他,学礼仪、学跳舞、学射击,在放弃音乐和绘画之后,专攻文学,“你一定会成为另一个托尔斯泰,另一个雨果。”“我希望你在世时就名声响亮。”尽管“母亲对我的期待,开始让我感到颤栗”,但在母亲因为时装店破产而沮丧之际,“我发誓要用自己的力量,赢得世界的掌声,我要让她的牺牲有所回报,我的一生都为此目标而奋斗”。这是童年时代罗曼对母亲发出的许诺。</p> <p class="ql-block">母亲由获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夏洛特·甘斯布扮演,这是一个强大的人物,坚强、勇敢、自尊、执著,她引领着儿子,顽强地通向目标。母亲教导儿子“士可杀不可辱”;认为世上只有三样东西值得为之打架——女人、荣耀和法国;如果在女人面前脱鞋,记得动作要优雅一点;儿子在报纸发表了短篇故事,母亲让全镇的人都知晓;在战斗中,告诫儿子“一定要继续写作,这样你会更容易找到心灵的慰藉”。母亲还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想让儿子去刺杀希特勒;在法国被德国占领后,鼓励儿子去英国,参加反抗军。</p> <p class="ql-block">而儿子罗曼,尽管对母亲也产生过不满,比如,他曾咆哮:“你能不能离我远一点,别管我的事,我快窒息了。”母亲来军营探望他,士兵嘲笑,他内心愤懑:“应该没人会像我一样,这么讨厌自己的母亲。”但兑现童年的许诺,是他生命的强劲推动力。在松懈的时候,脑海里会出现母亲的身影,督促他写作,小说《欧洲教育》就是在战争间隙写成,并最终出版;在非洲战役中,当飞行员被炸弹击中而失明,作为导航员,他临危不惧,带伤引导飞机炸毁敌人目标,并使其安全降落。“我终于可以头抬得高高地回到家乡,我的新书为母亲带来荣耀,自己也立下了卓著的军功。”</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部感人的电影,也有点感伤。当罗曼携着成功,回到家乡,没想到母亲已于三年前去世。怪不得他写信告知母亲小说出版的消息,母亲回信竟然没提到一句。原来母亲去世前,日以继夜地写了250封信,托朋友等她去世后,每周一两封,定期寄给罗曼。后来罗曼说:“她要求的事,我都做到了,但有什么意义呢?她永远也不会知道我兑现了我的诺言。”不错,母亲没有看到罗曼的成功,但罗曼写成了《童年的许诺》,正如他妻子所说:“这本书,是你唯一能为她做的事。”这就是意义之所在。虽然,那个把罗曼抱在怀里、放在心里的女人,已成为记忆,但这个记忆会伴随着罗曼创造的小说,永远长生不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