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书架》~致敬老一辈革命军人

亚清

<p class="ql-block">图片:亚南</p> <p class="ql-block">父亲陈斐琴,广东兴宁客家人。少小参加梅县革命暴动。青年留学日本。入左联编《东流》。抗战起,投笔从戎。登太行,灭倭贼。八路军中的“秀才郎”。</p> <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跟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立誓编书耀史册。新中国军中文化人,二野战史编写者。干校毕业赋闲人,恰好编书满夙愿。</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河南宝丰参加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团以上干部会议,研究整党和新式整军问题。</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拉萨参与和平解放西藏</p> <p class="ql-block">  斗室秃笔录军史,万元负翁开卷益。十年笔耕千万字,部头满满近四十。</p><p class="ql-block"> 父亲编书传承了二野“瘦狗拉硬屎”的作风:没有经费,没有场所。一个人就是编辑部。在家——打印社——邮局间循环往复;老伴,子女就是帮工(装钉);外孙的小竹车就是运输(装载)工具;补发的工资就是周转资金,往返步行正好构思……他的诚信力很高,向二野的老首长、老战友约稿都获得支持,上海文艺出版社等出版单位也很支持。直到他卧病在床为止,编辑了近四十部书,上千万字。</p> <p class="ql-block">  父亲完成了“一把尖刀插大别”时立下的誓言~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辉煌战史记录下来,把军神刘伯承的指挥艺术流传下去。他病而无悔,死而无怨。他是太行山三名留学日本归来抗日“三鼎甲 ”之一的学者军人。他是两袖清风的真正的共产党员。他是家乡人民子女亲人永远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父亲参与编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p> <p class="ql-block">1981年出版的《刘伯承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刘伯承用兵录》</p> <p class="ql-block">《刘伯承元师大军指挥手记》</p> <p class="ql-block">一系列书……。受到广大官兵欢迎,有的多次再版。</p> <p class="ql-block">父亲干校毕业后重新穿上了军装。第一件事就是到中山公园摄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父亲就是从这个虽然贫穷,但是具有中原文化传承的客家山村~背靠观音山的广东兴宁县石马镇郑塘坑村陈氏围屋(瞻塘围)中走出,投入革命洪流。</p> <p class="ql-block">村庄倚托着青葱苍翠的观音山,常年清泉不竭,滋养着这方水土。传说有开发商欲炸石开矿,頻频点炸药而竞不着,惧,作罢。</p> <p class="ql-block">天然生成一具石马,成为吉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父亲住过的围龙屋。</p> <p class="ql-block">父亲过世后,家乡亲人修的“陈斐琴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我写了一首诗《父亲的书架》,表达对老一辈革命军人的无限敬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太行山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红日照遍了东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慎终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