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增大,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心源性猝死的新闻越来越常见,发生的年龄段也在不断扩大,如何有效预防猝死?7月6日,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心内科蒋凌云教授、潘闽主任团队为一名患有冠心病的中老年男性成功安置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仪(ICD),用新技术护佑生命,这是三亚乃至琼南地区该类型器械的首次植入。<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蒋凌云教授(中)与医护人员术前交流</b></h5> 患者盘先生,今年60岁,为三亚本地居民。此前1年多,曾因活动后反复出现心累气促、胸闷等症状前往医院就诊,确诊为冠心病,当时的检查记录提示为左心增大,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重度狭窄。随后经过长期的规范治疗,但仍没有明显好转。<br><br> 今年6月底,患者经门诊入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发现在冠心病基础上合并存在非缺血性心肌病,有较大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经全科讨论,以及华西常驻专家、心内科副主任陈石教授邀请华西医院心内科陈晓平主任、刘兴斌教授、蒋凌云教授共同参与远程会诊后,一致认为患者符合安置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仪(ICD)的手术指征。<br> 据了解,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仪,简称ICD,主要用于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治疗持续性心律失常的重要仪器,虽然仪器与传统的体外除颤器功能相似,但是体积却小了很多,并且可以植入体内,通过仪器的电极,感知心脏跳动,从而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br><br> 据蒋凌云教授介绍,当心脏跳动正常的时候,该器械处于持续检测状态,但是一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时候,比如室速、室颤等情况,器械会马上通过导线感知到,立即放电治疗,救助病人的生命。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仪除了具有体积小、转复心率安全可靠的特点以外,植入过程还采用了微创的方式,仅需局部麻醉,让患者在术后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同时能让患者在安置ICD后仍然能接受核磁共振检查。<br><br> 本次ICD埋植术的实施,是琼南地区该类型器械的首次植入,标志着三亚市人民医院丨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心内科在华西医院业务团队的领办下,心律失常以及心衰器械植入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心内科现可常规开展双腔起搏器植入、左束支起搏、ICD植入等手术,后续还将开展心脏再同步(CRT)治疗、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及全皮下ICD等器械植入,并完善各类器械植入患者的随访、更换等全流程管理。<br><br> 院长项舟表示,从华西医院深度领办三亚市人民医院以来,常驻的心内科、普外科等10多位专家都在各个不同的领域给医院带来了全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注重培养本地医疗技术团队,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真正做到让三亚及岛内居民、游客,不出远门就能得到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为自贸港的建设保驾护航!<br><div> (文/心内科 陈石 图、编辑/王妹琴 审核/蔡元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