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往事之四——雨雪霏霏凉山行

春春

<p class="ql-block">文字:周杰</p><p class="ql-block">编辑:春春</p><p class="ql-block">插图:凉山人 凉山景</p><p class="ql-block">音乐:凉山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1968年下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大学毕业生分配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农村,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指示,毕业分配时,我主动申请支边,被分到了凉山彝族自治州。</b></p> <b>1</b><br><h3><b> 从成都出发去凉山,我们经历了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段路程。<br></b><b> 那是一个初冬的早晨,大雾迷漫,分凉山的同班同学一起去草堂寺汽车站乘车。运输公司运送旅客的班车是一架带蓬的解放牌货车,车厢两边钉着一排坐位,行李堆放中间。同车的除我们学校的几人,还有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共20多人挤在一辆车子里。<br></b><b> 当年成(都)昆(明)铁路正在建设中。在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准备打仗”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渡口(攀枝花)和西昌成为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毛泽东主席一声号令,铁道兵、铁二局、建字601部队,还有民工数万人云集千里成昆线,万众一心打通三线建设的通道。但是,由于派性干扰,除部队外,其余人员修修停停。建设物资的运输独占了108国道。进入凉山只好往东边走,从成都经乐山-峨边-新市镇,再到昭觉。<br></b><b> 凉山州东部称为“小凉山” ,俗话说“大凉山不大,小凉山不小”。小凉山的路最难走,要经过凉山最高的山峰,最深的峡谷和最茂密的原始森林,一路走来,我们方知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绝非无病呻吟。<br></b><b> 从成都到新市镇一路风光明媚。虽然天气渐冷,生产队的社员改田改土,热火朝天,一片忙碌。不时可以看到青年突击队的旗帜迎风飘扬,这种气氛也给我们进凉山支边的青年人增添一股冲动的力量。<br></b><b> 我和同学们齐声朗诵毛主席语录 “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哪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b></h3><br> <h3><b>  我翻出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笔记本有一首《向困难进军》的诗,朗诵道:<br></b><b>“骏马,<br></b><b>在平地如飞地奔驰,<br></b><b>有时却不敢越过湍急的河流。<br></b><b>大雁,<br></b><b>在春天爱唱豪迈的进行曲,<br></b><b>一到严寒的冬天,<br></b><b>歌声里就满含着哀愁。<br></b><b>同学们,<br></b><b>我们在祖国热烘烘的胸脯上长大,<br></b><b>会不会在困难面前低下头呢?<br></b><b>我会回答:<br></b><b>不会的,<br></b><b>我们会迎着困难上,<br></b><b>向—困--难—进—军!”<br></b><b>……<br></b><b> 坐在我前边的四川师范学院两位同学唱起《草原晨曲》。一车人跟着唱,真是一路风尘,一路歌。<br></b><b> 一行人笑声朗朗,歌声阵阵,就这样激情澎湃,信心十足地踏上支边路,表达了我们支援边区建设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党对人民一颗赤子胸怀。我们是毛泽东时代的好青年,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br></b><b> 在晚霞的余辉里,汽车停了,在峨边县城住宿。<br></b><b> 峨边是个山区小县,县城旅馆很少。自从峨边成为进凉山唯一通道之后,每天涌来住宿的旅客数以百计,旅馆铺位十分紧张。大家一下车便去抢辅位。住宿凭介绍信。有介绍信,无铺位也无法住宿。那些未找着铺位的旅客,有关系的或有人帮助的,改成二人合住一铺。或者在过道上搭个临时铺,这还算运气好的。来迟了,又无熟人的,只好在别人床铺边坐一个晚上。山区的冬天寒冷异常,没有棉被是无法熬一夜的。<br></b><b> 幸好我们学校的同学一人登记到一个铺位。</b></h3> <b>2</b><br><h3><b> 第二天,天朦朦亮,我们起来清点行李和生活用具又坐车出发了。汽车开始爬坡,耳边充满马达的轰鸣声,而四周见到的全是迷漫的大雾。路上有积雪,驾驶员下车给车轮胎挂上铁链条。上车时,他叮嘱几个坐在车尾的人要随时留意,观看链条是否脱落,防备汽车打滑出事故。<br></b><b> 过了一段时间,太阳穿过云雾露出笑脸,万丈金光投射在高山峡谷之中,山越来越大。汽车在云雾和山谷里穿行。一车人再没有喧嚷,大家神情紧张。车子转了几个大弯,在悬崖绝壁上行进,往下望,不见谷底。车子一旦抛锚,一车人定然粉身碎骨啊!车上的歌声和谈笑声没有了,只是一片令人心悸的沉寂。大家心悬着盼着早些走出这令人心惊肉跳的山谷。<br></b><b> 下雪了,越下越大,到处是白茫茫的一遍,看不到一点别的颜色,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啊。我们乘坐的汽车在大雪中艰难地爬行。在此之前似乎有车走过,雪地上车轮辗压过的痕迹清晰可见。驾驶员小心翼翼地沿着车轮压过的痕迹,慢慢向前开行,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沟壑,稍有不慎车就有可能掉下悬崖而车毁人亡。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上,谁也不说话,不知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了“一路风尘一路歌”的欢乐情景。车内奇冷,车蓬仅一层帆布,难挡严寒的侵袭,坐后面的人还要不断推开车蓬,看看后轮上的链条掉没有,开车蓬时更加剧了车内的寒冷。好在二十多个年轻身躯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可以互相御寒。</b></h3><br> <h3><b>  车子好不容易开到了五指山,进入原始森林,太阳不见了,天空浓雾夹着雪花,地下是雪水汇着泥浆,坑坑洼洼,车子剧烈的颤动,马达巨大的轰鸣,车轮飞旋,泥浆乱溅,汽车就是不前进。车停了,师傅一摆手道:“你们通通下车,陷车了。”大家下了车,一阵轰鸣之后,车子还是原地打转,爬不出那个坑。司机要大家去推车,可多数人站着不动,怕自己的衣服弄脏了,加上下雨,路又滑,推车也起不了多少作用。司机十分地生气:“你们不推车,大家都休想走,准备在这里过夜吧。”我看了一下周围环境,一边是万丈深渊,另一边是丛山峻岭,巨大的石头像要从头顶上压下来,不时还有散石从崖边掉落,这绝非久留之地,还是大家动手推车吧!与我一起支边的班团支书记、共产党员赵志贤同学带头搬了几块石头投向陷车的那个坑里。于是大家也动手往坑里填石子,路边有些竹枝树条是垫车的好材料。几个男同学每人抱了一大捆,塞在车轮的前边。这很解决问题,车子在轰鸣声中爬出了泥坑,我们又上路了。<br></b><b> 绕过五指山,到了海拔3000多米高的黄茅埂,进入凉山州界。山上一片一片白桦林,树梢上像彩带一样挂满丝棉,在空中随微风飘扬。有人说,这老林中有老虎和金钱豹,还有岩羊和猕猴。也有人说,大熊猫也经常出来觅食。还未爬上山顶,地面已经霜冻结冰,电话线冻成手臂那么粗,所有的桦树都被冰裹雪盖,箭杆竹上覆盖着一尺多厚的冰雪,好一个冰雪世界。汽车像老牛拉破车,喘着粗气慢慢前行。车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旅客仍旧感到十分寒冷,一个个把手套在袖子里,紧紧靠在一起暖和身子。<br></b><b> 汽车往山顶冲刺的时候,吓坏了一车人。车在冰凌的路面向前行驶,路打滑,车身左旋右转,有时还向后滑,司机很难控制住。眼看我们就要堕入深谷,大家吓坏了。还好,司机镇定自若,沉住了气,慢慢地让汽车尾部顶住山岩,稳住了车,最终把车子停了下来。为了安全,师傅叫全车旅客全部下车步行,他把车开到了山顶,停在山那边的雪线以下。这可苦坏了一车人,在这冰天雪地里必须步行才能到达。</b></h3> <h3><b>3<br></b><b> 我们步行了两公里远的山路,冷得发抖,好不容易回到车上。<br></b><b> 翻过黄茅梗,汽车往山下行驶不到几公里,天地就变了。气候来了大的逆转。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我们的心情顿时开朗了起来。我真想高歌一曲当时流行的《白毛女》插曲《太阳出来了》。驾驶员下车取下轮胎上的链条,汽车在黄土路上飞奔,扬起了一股股灰尘,这可苦了车上的人。关上车蓬,又闷,打开后面的车蓬,灰尘卷进车来。只好把车蓬关一下又开一下,开的时候灰尘卷进车里,弄得全身都是灰尘,灰头土脸。车外不时可见一些彝族瓦板房,偶尔也有一些寨子,还可见一些彝民在公路上行走。山坡上都是黄草,看不到其他的颜色,几乎没有一棵树,显得十分荒凉。<br> </b><b> 走不多远就是美姑县的谷堆林场。到达谷堆已经下午两点多钟,肚子早饿了。<br></b><b> 车在一处停下。驾驶员叫下车吃饭。我们下车一看,是个三岔路口,前方是到凉山首府昭觉,向左是到雷波县。路边立了一块牌子,上书“山棱岗”。 据当地人讲这里是这条路上海拔最高的地方,三千多米。我们一个个冷得直打哆嗦,赶紧跑到路边唯一的一个小屋子里去。这是路边小食店,专供过往客人吃饭。<br></b><b> 餐馆三间土屋,瓦板房,土泥地面,在油烟熏烤之下,墙壁变得油黑色。桌上那些碗边有黑圈。没有自来水,食用水从山沟担,洗碗水已成了一盆黄汤。餐馆卖米钣和带猪毛桩的老腊肉。我们虽然很饿,但见这场景许多人没有了味口,只有驾驶员吃。随后我们又上车继续赶路。<br></b><b> 傍晚时分,到达凉山州府昭觉县。汽车直接开到州招待所,我们住下等分配。</b></h3><br> <p class="ql-block"><b>作者:周杰,岳池县人,四川省作协会员。</b></p> <p class="ql-block">编辑附注:</p><p class="ql-block"> 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它是一个概括性的区域概念,属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中的重要一环。狭义上的“凉山”是指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这里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概念是广义上包括大凉山和小凉山在内的。处于青藏高原边缘的横断山脉北段向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它的大致范围是四川西南部及部分川滇接壤区域,西缘为石棉-冕宁-盐源一线,北缘触汉源-金口河-沙湾一线,东缘接犍为-沐川-屏山一线,西南端为云南的宁蒗、永胜和华坪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大凉山</p><p class="ql-block"> 在四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内,是大雪山的支脉。东北-西南走向。海拔2000∼3500公尺,个别高峰近4000公尺。山地西侧美姑、昭觉一带为山原,丘陵起伏,顶部浑圆平坦,林牧业发达。东南侧为金沙江谷地,河谷深切,地面破碎。大风顶一带为大熊猫分布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大凉山为彝族聚居地区。大凉山以东为小凉山,以北为小相岭,以西为安宁河谷地。</p><p class="ql-block"> 小凉山</p><p class="ql-block"> 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它是大雪山的东南分支。西北方为大、小相岭,东南方隔金沙江与五莲峰相望,东北方没入四川盆地。海拔2000~4500米,为金沙江、马边河的分水岭。以黄茅埂为界,东为小凉山,西为大凉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