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刘姓二老师毕业不同院校,先后分在同一学校同一组室任教不同班级语文课。二人相处甚密,性格人品相近,志同道合,步调一致,即使小有差异,也默契互补,活脱某人说的“一对鼓槌”。</p><p class="ql-block"> 他俩是学校教学骨干,所任学科教学质量高,深受学生尊敬爱戴。甲老师平时说话诙谐幽默,讲课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年级和校际竟考中每获嘉奖;乙老师常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在校组织写作兴趣小组,深受学生欢迎。他的一位后来作过《园林青年》主编、某官方杂志签约作家的学生说:“是乙老师的引领,我才有写编兴趣的。”甲老师擅长歌咏,在县级机关歌咏比赛中,他是校队领唱,也是站队最靠近话筒的主唱。使校咏队荣获一等奖;乙老师的歌喉不敢恭维,可兴致来了,还写点词曲硬要甲唱,因作曲太业余,唱得二人都一阵好笑;甲老师虽然不是高个头,却是篮球场上的高手,县上和学生球赛的常务裁判;而往往此时,乙老师却指导学生写作或带着他的写作组采风去了…… </p> <p class="ql-block"> 他俩做人真诚热情,处事正直公道,讲究方法,还常常珠联璧合。 每逢学校预备铃响,一位工友出于好心,总爱迫不及待的挥舞竹竿吆喝着追逐学生进教室,撵得校园一片鸡飞狗跳。久之,大家都觉得不像个事儿。乙老师知他之前虽然摸过面上的事务,可搞教育教学却毕竟不业内,没讥笑他,而是背地里提醒他,学校也加强了对他的指导和对学生的教育,这乱象渐少了。有一天,这工友出于利益,对一位老师家属的行为态度非常恶劣,在场师生都看不过眼,言辞抱打不平。甲老师耐着性子相劝,下来又给工友做了工作,工友向那老师和家属道了歉。他对甲老师说:“你和乙老师象一对鼓槌。”</p><p class="ql-block"> 时过数年后,已调任县文联主席的乙老师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纪录了甲老师一起惊心动魄、光耀一方的感人事件。大意是,甲老师调县府办工作时,本县和省外邻县为保护矿产权益问题发生纠纷,甲老师同本县几干部来到位于本县地界的矿山,在与对方互有摩擦情况下,对方用枪指点本方一干部头部,几欲扣动扳机。千钧一发,甲老师飞身上前,向上架住对方手腕,“砰!”子弹出膛飞向高空。接着,甲老师义正辞严,用党纪国法,厉声地把他们狠狠教训了一顿,对方人众见事闹大了,便提着虚劲儿溜了。此事惊动了上级,对方被问责受到处罚,本县依旧维持了对此处国有矿产的保护权。甲老师的壮举和乙老师的文章轰动全县,原二人所在学校有的班级还召开班会,请他两位老师来校座谈介绍此事。当初的同仁老友也沿用了那工友的话调侃,声称他俩是一对鼓槌。</p> <p class="ql-block"> 也许,说“鼓槌”的工友当初不一定能想得很多,可对甲乙二老师来说,这比喻却很贴切。鼓槌,素有掌控节奏,协调各方和谐,压轴强阵之功,而衙门擂鼓之槌,还彰显光明正大,伸张正义之能。甲乙两位老师,正是这样的人。出自那工友之口的“一对鼓槌”,实至名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