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家教群聊天整理

燕赤侠

<p class="ql-block">  一名小学生家长疑问:暑假期间,学校安排了多个手机打卡,有读书、口算、练习广播操、练字等。家长觉得不服从学校的安排是不好的,但是,又总感觉哪里不太对。想问问各位家长怎么看。</p><p class="ql-block"> 家长们讨论之后有以下几种观点:</p><p class="ql-block"> 1.按老师的要求来做。因为打卡可以帮助孩子培养习惯,老师不要求打卡的,孩子不会认真做,家长也容易懈怠。不要把打卡看成压力,反正这些作业是不打卡也要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2.打卡的目的是为了养成习惯,如果自己可以掌控自己,坚持做,就不需要打卡。不想打卡其实是自己懒惰不能坚持,不要给懒惰找理由。</p><p class="ql-block"> 3.自己作为家长,是一个成人,已经有了很严重的手机依赖,一旦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来,东看看西看看,不知不觉时间溜走,什么事情都没有做,看手机的时间长了,头晕目眩,感觉整个人都很低落。可是,手机却好像有一种魔力,就是吸引着我。所以,就不想让孩子过早依赖手机来写作业,想要隔断孩子与手机的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 6.我的直觉是有点抵触手机打卡,因为我感觉手机在掌控我的生活,我的生活被手机绑架了。</p><p class="ql-block"> 珊珊老师的观点: 打卡的意义在于养成习惯,但是,不要让孩子自己打卡,家长来打卡。为什么呢?辩证来看,如果不打卡可能会得罪老师,带来更多的人际上的时间付出。如果打卡,的确会养成手机依赖,因为手机打卡,在培养某些习惯的时候,也顺带培养了我们定时看手机的习惯,这将我们和手机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p><p class="ql-block"> 打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巴普洛夫做的狗的实验。(补充:感兴趣的可以去网络上搜索一下这个实验。实验的原理就是,每次狗做出相应的行动时,都会获得一个反馈——有一块肉可以吃。比如,狗按一下按钮,就有吃的,它再按,又有吃的。长此以往,狗学会了不停地去按那个按钮。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中叫“强化”。“强化物”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不仅实物可以做强化物,还有“反馈”也可以作为强化物。比如打游戏时,通关后会闪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恭喜你过关了!这一个画面就是一种反馈,也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强化物”,大脑会在这个“强化物”的刺激下,不停地想要获得通关体验,打游戏也就停不下来。相同的,打卡的时候,“打卡成功”的反馈、老师的奖励或者肯定,都是“强化物”,会激励我们继续重复相同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珊珊老师还认为,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是否打卡,而是孩子和家长要有“主心骨”,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哪块料”,要往哪里发展?国家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家长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符合国家筛选人才的标准?正式因为这样,我们要集中力量培养好孩子,按照孩子的特质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集中精力精准培养。很多事情是分散我们精力的,他们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好我们的孩子,是为了商业价值或者其他。作为家长,我们要看清楚这一点,并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第五位家长的直觉是对的,手机的设计原理就是很精准地根据心理学原理,巧妙而紧密地控制了我们大脑中的那只“狗”,不停地被刺激被吸引,因为对多巴胺的渴望,人们总是被手机吸引从而分散了注意力。家长,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对于手机上的作业,有些可做可不做的,可以不做。</p><p class="ql-block"> 人的时间是很宝贵的,要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把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跟国家啥你选指标息息相关的事情上。比如中考,中考的趋势可能呈现两极分化:1.数理化难题会越来越难,拉开分数。2.简单的部分会越来越简单,给孩子赋能。结合“双减”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发展需要的是天然大脑发育成熟的孩子,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建构能力、发散能力很强的孩子。所以会通过很难的题目、融合学科的题目来筛选出这部分的孩子。保证这类孩子进入最顶尖的高等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国家服务。这类孩子是否情商很高、是否多才多艺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是社会和国家极度需要的。</p><p class="ql-block"> 本群是小学及以下的孩子,我一直让大家在生活中带孩子多玩玩,多训练孩子的大脑。人类有一个生活的本能,就是寻找规律的能力,不管是考试还是我们的生活,大家其实都逃脱不了这个寻找规律的本能。让大家带低龄孩子去玩,是为了让孩子的大脑学会在自然世界中寻找规律。这样的脑袋,在进入小学中高年级(文献资料:10岁后),在经过学习方法训练后,就能够具备在书本的文字世界里寻找规律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考试的筛选指标,他要筛选出这样的孩子来,让这类孩子为现实世界的改变,贡献孩子的智慧力量!教育是一场长跑,需要遵循自然法则。我们家长要“知法、守法、遵法、用法”。在我们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就发现家长因为自己的焦虑而卷坏了孩子,从而导致需要心理咨询的孩子越来越多。无论心理咨询师怎样加快脚步帮助孩子,都赶不上学校和家长制造问题的速度。看到咨询室里原本应该很聪明,却变得无能、衰弱的孩子,我都特别心疼。</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一位家长,在孩子在2—3岁的时候,发现孩子有很明显的自闭表现。这不是天生的,是因为养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因为忙于工作孩子完全丢给了老人,孩子出门少,老人内向也不和孩子交流。加上一个焦虑暴躁的妈妈,对孩子缺乏耐心,最后孩子出了问题。 </p><p class="ql-block"> 在小班和中班期间,幼儿园老师很郑重地和家长提出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时候家长才真的害怕了。后来,除了自己接受心理咨询和学习,还按照珊珊老师的建议,尽量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在泥土中、草地上、树林里“野玩”,两个假期下来,孩子就有明显的改变。现在,这家长不给孩子手机打卡,也不介意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只想寻找她自己的天赋,按照她本身的“材料属性”,在不打破她的内在秩序的前提下,发现并发掘她的天赋大脑。</p><p class="ql-block"> 尽量多玩耍。如果她天生脑力一般,那也就甘于平凡,不必为此丧失宝贵的童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