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公开课

荏苒

<p class="ql-block">《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教学思考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经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的对象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能够用没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状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明白要把一个数等分,能够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明白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状况。</p> <p class="ql-block">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状况能够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明白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透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透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透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用心主动参与学习,透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透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构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正方形,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这节课教学资料过多,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务必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就应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教师在教学时将第60页的“做一做”的圈一圈、填一填这一环节,没有呈现,导致后面列有余数的横式上学生写的有些吃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和读懂教材的设计,把书本上的题目讲透彻才是本堂课的重中之重。</p> <p class="ql-block">总之,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踏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入手,多听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让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p>

余数

除法

学生

教学

除数

透过

草莓

剩余

动手

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