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永生难忘的杨家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家湾公社杨家岭村知青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蔡爱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3年12月12日,高中毕业后正在做代教的我,自愿报名,和15名知青战友一道,在柳林县委欢送的锣鼓声中,离开了县城,奔赴我们的插队地——李家湾公社杨家岭村。当我们坐着县里安排的大卡车,来到了307国道上的下白霜村时,早就等在哪里的杨家岭村干部、社员和小学生们,看到汽车到来,就开始敲锣打鼓迎接我们。他们热情地帮我们从汽车上卸下行礼,然后放在平车上。就这样,我们15名知青,怀着懵懂的心情,随着老乡们步行了五里多路,来到了山高路陡,只有小平车能到的杨家岭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路上,通过和村干部交谈,我们才知道,杨家岭是一个只有27户人家,106口人的小山村。村里不通电,吃水要到3里外的沟里去担,推磨要到10里外的大村推,烧炭靠队里的毛驴车从柳林煤矿往回拉......总之,其生活条件的艰苦,完全出乎我们原先想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好在山里人善良、朴实,不愿意亏待我们这些城里来的“知识青年”。乡亲们做好当时农村最好的油糕、汤菜来招待我们。然后,大队又派人把我们15名知青,安排到早已收拾好的四孔窑洞里。我们12名女知青住两孔,3名男生住一孔,还有一孔小窑洞做厨房。从此,我们正式成为了杨家岭大队的社员,开始了我们艰苦难忘的知青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插队前,县里就指定我为我们点上的知青队长,到村里后,村支书又和我商量,让我担任村里的团支部书记。我愉快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但当时自己也是只有十几岁的小姑娘,毫无一点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和大家并不稳定的心,怎么办?我也没有好办法,只能按照当时大人们常说的“正人先正己,律人先律己”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劳动中,脏活累活自己总是带头抢着干,在生活中有享受就先让着大家。由于村里不通电,每天劳作之余,想听听广播都是一种奢望,我就利用这些业余时间和大家多沟通,有时还凑在一起唱唱歌,或开展一些其他活动,以活跃我们枯燥的生活。不长时间,大家也就随遇而安了,心都稳定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曾经风华正茂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让我们难忘的是村里老百姓对我们的热情。我们这些从县城长大的孩子们,虽然在家里也做一点家务,但从没干过繁重的活,更没有干过农活。是村里的大哥大姐,叔叔伯伯们热情地指导着我们,怎么样才能干好农活,怎么样才能省力又出活。好在年轻人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大家在劳动中互相竞赛,看谁做的快,干的多。不长时间我们大家就都基本学会了全部农活,春种、夏锄、秋收,样样农活都做能拿得起。虽然每天累的腰酸背痛,但大家还是其乐融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知青吃的是集体伙食,每天都是玉米面、高粱面,山药蛋,很少有白面。刚开始大家做不了饭,村里的大嫂们就主动帮助指导我们怎么样才能粗粮细作,做出可口的饭食。到后来,我们几个女知青都成为了做饭的好手。后来,大家又推选做饭最好的杜改婵做起了专职炊事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虽然人都渐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心系第二故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的农村,农业学大寨运动热火朝天,村村社社一年四季都没有息空,除正常的春种、夏锄外,秋收是特别忙的季节。杨家岭人少地多,秋收任务更是比其他地方繁重,每天都是一出勤,两送饭,晚上还得加班干。收秋后接着就是打梯田,筑淤地土坝或搞人造平原,修蓄水池等。1974年农闲时间,我们还在村支书常海亮的领导下,和社员一起出地基,修建了6孔新窑洞,打了一眼旱井。同年8月,我们知青也高高兴兴地搬到新修的窑洞。同时,我们还利用县里给大队奖励的柴油发电机,带动电磨,由知青副队长李爱平负责为村里的老百姓推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经过锻炼,我们的身体耐受力大大增加,但毕竟是年轻人,特别是我作为知青队长,更是要苦活累活带头抢着干,因此,每天下来也就累的浑身散架,倒头就睡。那时我们6个女知青住一眼窑洞,人多炕小,每晚我都是挤在靠窗台哪里睡觉。记得一个夜晚,不知怎么窗台上放着的印油倒了,我的被辱和床上沾满了鲜红的印油,可我却因白天的劳作累的浑然不知,第二天醒来才看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5年秋,由于前一天的抢收劳动后受了风寒,我感冒高烧,迷糊中说着胡话。大队干部见状,担心不已,只能边找医生,边给我家里人捎话。大队派人到李家湾公社医院请医生,不巧医生不在公社,公社武装部长在广播上通知,医生在哪个村子?请他赶快到杨家岭给知青看病。由于通讯闭塞,再加陡峭的山路,天快黑了医生才来,给我打了退烧针,温度才降了下来。第二天村里又派毛驴车把我送回柳林,但病好后的我并没有在家里多待,而是马上返回村又和大家一起劳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尽管年过花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难忘曾经岁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我们15个青年都是壮劳力,给杨家岭村增加了不少劳动力量,1977年4月,县里又安排杨二平、高士林两名知青来杨家岭插队,使我们的力量更加壮大。由于我们的加入和杨家岭村社员的勤劳,使杨家岭村一直成为那个时候少有的人均产量超千斤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大队。1975年,我们所在的杨家岭村团支部被评为吕梁地区农业学大寨先进团支部,我个人被柳林县评为农业学大寨劳动模范。我和李爱平还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爱兰等6名知青先后加入共青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5年11月至1981年,我们17名知青先后招工参加工作,告别了杨家岭村。但杨家岭的老乡们没有忘记我们,每当到县城,总要找我们一起坐坐,到秋天还给我们拿来新鲜的瓜菜让我们品尝。我们大多数知青,也和杨家岭的老百姓关系处的很好,只要村里人有事,就竭尽全力帮忙,就这样,我们和杨家岭的村民成为不是亲戚的亲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至今仍感格外亲</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城后,我们虽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但我们并没有忘记第二故乡。2013年,知青秦金柱重回杨家岭,自费重新整修了当年的知青窑洞,建起了围墙和大门,将我们当年的生活用品摆放在房间,成为我们杨家岭知青的度假村。2010年7月,秦金柱又联系我,提出自己出钱组织17名知青战友回杨家岭聚会,并邀请当年村干部6人和在村的长辈及同辈,共同参加我们的知青联谊会。我们重逢于告别了30多年的杨家岭,叙旧情,游故居,共忆当年,增进友谊,举杯同庆。2018年5月,秦金柱知青又提出组织知青及家属,并邀请现任村干部郝春梅,一起赴延安宝塔山、梁家河、杨家岭、南泥湾、临汾大槐树,王家大院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我们又回村看望了村里的老领导和乡亲们,组织了聚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经过重新整修的知青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知青小屋中的挂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向着幸福出发</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个人于1975年11月被招工到柳林化肥厂,1985年5月调入柳林县铸造焦厂,担任女工主任。负责女工、计生、档案三项工作。由于有插队养成的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愿落后一步。我所负责的工作及其我个人,除获取县里的多项奖励外,还获得了市(地)级以上多项奖励。1989年,我所负责的档案管理工作,获省级先进档案管理合格证,个人获吕梁行政公署档案先进工作者奖;1990年,取得了国家二级企业档案管理合格证,个人获吕梁地区档案先进工作者奖;1991年,组织档案QC小组成果发表,被省地县经委命名为优秀质量小组;1992年,《中国档案》10期“海箭杯”档案知识竞赛三等奖;同年被发展为山西省档案学会会员;1994年,评上中级职称档案馆员;1991年,山西省档案局、人事局评为七五期间全省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1990年至1991年,成为吕梁地区工业局先进工作者;1993年和1994年,所负责的女工普查,获省总工会女工调查报告一等奖、三等奖;1998年,我个人获山西省总工会吕梁办事处先进女职工奖。同时我还多次选为出席县职代会、党代会的代表。作为一个县级企业的普通职工,能多次获得这样高级别的奖励和荣誉,我感到由衷地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曾经获得的部分荣誉</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至苦寒来,每当我取得这些荣誉时,我会就情不自禁地想,自己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那几年难忘的知青岁月。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当年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条件,自己都挺过来了,还能被现在这点苦,这点难击垮自己吗?因此,时至今日,尽管已经退休,但每每想起这段岁月,我依然满怀激情,感谢命运让我拥有这段非比寻常的经历,它所给与我的欢乐、欣喜、激动、振奋是前所未有的,它带给我苦难、艰辛,却又磨砺了我的意志,使我变成了一个更加坚韧不拔、顽强自信的人。知青的一切,早已融入了我的血液,构成我生命的华彩乐章,成为我生活工作中战胜一切困难的杠杆,是我终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而杨家岭,也成为我们大家永生难忘的第二故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仍然激情满怀</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再会于不忘初心的路上</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