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遥远记忆中的务农岁月</p><p class="ql-block">出生在农村的我,从不觉得自己现在待在城里,就是一个城里人。因为自己的内心深处仍爱着农村老家那片土地,哪怕村庄已经变了模样,老房子已经不在了,好多熟悉的面孔也已经走远了。但脑海里还是放不下以前的那些旧时光,尤其是到了古稀之年,最难忘的一幕幕场景就会不时的跳跃在眼前,所熟悉的亲切点和身影也会在脑海中再现。</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事情很多,很忙,很累,好像总有干不完的活。那些年我的母亲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不分昼夜的运转着,日复一日在土地和家之间忙碌着。我们的一日三餐,我们穿的鞋是她亲手做的,衣服是她亲手纺线织布缝制的。瘦弱的母亲是家里的支柱,她用并不宽阔的脊背扛起了整个家。由于有母亲的辛勤操劳,再加上已恢复工作的父亲,省吃俭用节约的钱和粮票添补家中,家里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我在农村这广阔的天地里,也开始有所作为了。</p><p class="ql-block">早上屋檐下的小喇叭会准时开播,再也不用靠听鸡叫,看太阳,观星星月亮来确定时间了。听着《东方红》出工,伴着《大海航行靠舵手》振奋人心的歌声收工。那时村里的大喇叭和家里的小喇叭,其作用和地位比今天的电视和网络有过之而无不及。通过它,了解时政要闻,知晓县、公社、大队要抓的中心工作。对我来说,最上瘾的当然是听歌和学唱样板戏了,经常是端着饭碗靠近小喇叭认真听着学着。因为读报学时事,背诵老三篇,教大家唱歌和样板戏已是我的任务了。那个年代小喇叭给我的精神生活可是带来了无限欢乐。</p><p class="ql-block">至于农活不管轻的重的,苦的累的我都早已适应了。</p><p class="ql-block">一年四季,我最喜欢秋阳里那富有层次的色彩和沉甸甸的收获。其中掰玉米的收获更让我难忘。那可不是个简单活。玉米田里密不透风,活像一个大型的闷炉,汗水不停地顺着脸颊流淌,蚊子又多,手臂上被蚊子咬,被粗糙而又锋利的茎和叶划破,再被汗水一浸,那种火辣辣的刺痛能达到疼痛三级的感觉。但是当闻一下玉米的清香,疼痛似乎就减轻了好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息时我领大家学习毛主席语录、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做“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再读读报唱首歌。然后开始享受姑姑和姐姐们为我找来的甜玉米杆,尽情地吸着这一点点甜。我知道甜玉米杆可不易选,因为有的“臊”,有的甜。选择甜杆是要有运气的。在甜杆中,表皮颜色越是青幽的,尤其是那种青中泛紫的,味道才甜。姑姑姐姐们千辛万苦寻找的甜玉米杆,我可是不劳而获了。</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仔细找寻着田埂上的茅草根,连根拔起,用手捋掉表面的泥土,送到姑姑姐姐口中,大家说着、笑着、嚼着疯着,乱成一团,如此美好的画面,我手臂上的疼痛早就忘到九宵云外了。此时几个长辈们会不约而同的说着,洪华这丫头像个假小子,有她在就热闹。</p><p class="ql-block">”假小子”的标签大家早就认可,“假小子”的由来已久了。那是冬天的一个深夜,熟睡中的我被母亲惊惶失措的喊声惊酲,眼前的一幕也把我吓呆了,只见从小体弱多病的二弟全身抽搐,口吐白沫,两眼上翻。曾经历过丧子之痛的母亲,无助地哭喊着……,我毫不犹豫的冲出家门,一头扎进黑夜当中。漆黑的夜,连星星的微光也没有,只有寒风阴冷的嚎叫声,我飞一样在阴森的小路上狂奔着,无有惧,没有怕,只有一个信念,找医生救弟弟!当时尽管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早已下达,农村仍然是缺医少药,我们村没有医生,我只能去北汀水村求医了。依稀记的上次因为二弟腹泻我陪母亲去过的赵医生之家。夜半急促的敲门声,让一位老大爷很快打开房门,”我要找赵医生给弟弟治病”,急忙说出来意,大爷慈祥的看着慌张的我,告诉我敲错门了。然后陪我找到赵医生之家,等叫醒赵医生并答应去给我弟弟看病,老大爷才放心的回家,还没忘记嘱咐我,闺女啊,大晚上的你就不怕吗?以后千万别一人出门了。感谢好心的大爷!赵医生是附近村的老中医,年龄大了,一般是不出诊的,不忍心拒绝,也不放心我一人回家。于是我把赵医生请来了。给弟弟把了脉,吃上药,弟弟很快好了。仅仅是高热惊厥而已,当时我可不懂啊。这件事传出后,我就成了”假小子”了。伙伴们也曾埋怨我应该叫上她们作伴,二叔三叔也再三嘱咐我再不可如此了。</p><p class="ql-block">虽然都叫我”假小子”,我也想学点女红,何况我的伙伴们手都可巧了,绣花描云无所不能。于是我养过蚕,染过七彩线,我当时到底不失天真,从来没有念叨什么“春蚕到死丝方尽”之类,但是,以多少蚕毕生的劳绩为代价,我竟然沒学会绣花等女红,真是愧对春蚕。母亲笑我不带样,伙伴们笑我会拿笔杆不会拿绣花针,我干脆不学了,还是做”假小子”好。 </p><p class="ql-block">不知为什么,现在种花生要用昂贵的专用肥料,用塑料纸盖着保水份保地温,花生的产量却赶不上过去不用化肥不盖塑料纸的年代。</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种花生活儿,是前面有人铲土,我会挎着筐子点花生,每墩花生之间八九寸的距离,然后一脚捱一脚地将土踩平。</p><p class="ql-block">白露前后,开始收花生。沙士地可以直接拔出,有时也用犁。当一行行花生带泥斜躺在地里时,我们蹲着向前进,一手扑打着花生墩上的泥,一手捡拾落下来的花生。然后往场院上搬。场院上很快就垛成了几座花生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生垛在场里,不用人看管,不会少的。那时候人的思想境界高,拿公家的就是偷,小偷多难听啊!</p><p class="ql-block">当时学雷锋,学先进树榜样。感人的事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这代人。一天的劳动已经很累了,摘花生,倒粪等夜间能干的活我们几个都干过,只为了做好事,辛苦也值得。经常是等第二天出工时,队长发现好多活儿已干完,知道又是我们几个干的好事。也是无比心疼我们,囗中嘟囔着,深更半夜的就不怕毛猴子把你们叼了去吗!我们几个相互对视一下,彼此心照不宣,吓唬我们罢了,那有什么毛猴子。</p><p class="ql-block">秋收秋种结束,农闲到来,我可是要大显身手了。夜间忙着排节目迎春节,编舞、导演、演员数职兼,忙的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二叔看我如此忙活,语重心长的告诫我,”忙中不要忘了看点书,从小我就看好你,孩子你应该继续努力,等待时机再上学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告诉二叔,几天前公社召开村干部会议,就住在三中,上课的教室都成了参会人员的宿舍。当时我在场,也好似又听到了那纯真而幼稚的琅琅读书声。对未来曾是满怀憧憬与梦想的我,只是现如今已走出校门奔赴广阔天地,在农村,挥洒着青春的血与汗,细想起来也是感慨万千!继续上学,我又何曾不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