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盛夏酷暑,连续多天来的高温极端天气使人们热的喘不过气来。周日,巧遇天气多云,让人一下愉悦了许多,这一天更让我难以推却的是相识恨晚的年轻文友陈琪盛情邀请去他的老家清水沟一游。</p> 清水沟地处礼县石桥镇刘杨村,距离县城15公里,村子依山傍水,背靠岗坪大山,前临西汉水,因自古有一清泉而得名“清水沟”。 经过一条乡间小道,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是横跨西汉水河东西两岸的清水沟吊桥,这是该村的地标性建筑。这条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吊桥,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里是进入江口松林子峡的始端,也是西汉水河最狭窄之处,河流湍激,沟壑对峙。站在吊桥上,向正南方向远望,光晕里浓浓的绿色淹没了巍巍铁笼山的一切,唯见漫山遍野的绿,层层叠叠起伏着,葳蕤出一种磅礴的神韵。<br> 在这高温少雨的季节,清水沟却绿植蔓延,油松、侧柏、柳树、槐树等等长得葱葱茏茏。沟岸上起伏的田地、花椒树、野杏树、丰美的水草,为绵绵不断缓缓流淌的河水染上了深深浅浅的绿色,一层一层静静地与吊桥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天然的山光水色立体图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接着,小陈又带着我们向清水沟独有的清幽之地“清水泉”源头进发。路过崖边不时看到几处百年前当地先民们烧瓦窑的遗址、窑洞。在清水沟村的东南处,一年四季流淌着一股清澈的泉水,从沟口到泉水源头深处,在绿树掩映中,隐约看到澄澈、静谧的汩汩流水。听着文友介绍当年村民们在这里挑水时的情景,我的思绪不由而生,看今天,村民们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再也不为挑水而愁苦了。 <p class="ql-block"> 村里有几处百年前当地先民们烧瓦窑的遗址、窑洞。</p> 在小陈家里,热情好客的小陈母亲招呼着我们,在聊谈中,得知她是一名退休几年了的老教师,我暗暗地想,小陈较高的诗词创作水平肯定与母亲多年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稍歇息后,小陈带领我们前往清水沟村头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江庙”参观。 清旧县志记载的历史典故王仁裕“西江浣肠”便出于此。据了解,王仁裕(公元880年至956年)字德辇,今礼县石桥镇斩龙村人。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卒于周世宗显德三年,享年77岁。少孤,不知书,以狗马弹射为荣。25岁时,王仁裕尝梦剖其肠胃,以西江水涤之,由是文思益进,乃集其生平所作诗万余首,号西江集,凡百卷。著述之多,流传之广,唐以来少有其比,被时人誉为“诗窖子”。王仁裕26岁为李茂贞属下秦州节度使李继祟幕僚秦州节度判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在前蜀、后唐、后晋、后汉为官,官及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的仕宦生涯。他勤勉治学、赋诗作文,“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旧五代史·王仁裕传》)。<br> 西江庙修建于何时无从可考,庙内现有碑记载重修于大元,历来香火旺盛,“破四旧”时被严重损毁。庙内仅存的“炉鼎、石刻”,现为县级保护文物,县志也有记载。县档案馆,文物局考古拍照并撰文留存,石刻上几条雕刻的石龙缠绕炉身,活灵活现,经历数百年依然清晰可见,让人无不为古人鬼斧神工般的雕刻技艺而赞叹。庙门外一棵至少也在500年左右的古柏树长势旺盛,它像一把巨伞看护着西江神祠,保佑着这里的子民吉祥安康! <p class="ql-block"> 返回时,我想,清水沟,是一条沟,但清水沟不仅仅是一条沟。这里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生态景观,是一处集秦人风情、农耕民俗、宗教文化、人文景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佳地。你瞧,西汉水两岸,花红柳绿,远处铁笼山其山势形若游龙,蜿蜒险峻,层峦叠嶂,山间梁坡林茂草密,绿荫郁郁葱葱,四季景色各异,地势钟灵毓秀,风光引人入胜,是游客垂钓、休闲、娱乐、生态观光的绝佳地点,也是西汉水中游区域较为典型的天然旅游避暑胜地,把清水沟打造成为礼县农耕民俗历史文化旅游村,未来可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