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故居参观记

好梦成真

<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24日上午和夫人前往李鸿章故居游览。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当时李宅有“李府半条街”之称,可惜现在仅存寥寥几间屋子。</p> <p class="ql-block">  进入李府,我们夫妇跟随讲解员,一路听她娓娓道来:晚晴重臣李鸿章,本应姓许,明朝时先祖由江西迁到庐州合肥县,许氏后人将次子慎所过继给李家,改名李慎所。合肥从此便有‘’李许是一家,两姓百世不通婚‘’的说法。1823年,李鸿章出生于合肥,1847年中进士,后组建淮军,镇压农民起义;在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期间,主办洋务,兴办近代企业,创立北洋海军,力图富国强兵,被誉为“中国对外开放第一人”;对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卒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  来到前厅。厅正中是座屏风,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钧衡笃祜”四个大字,讲解员说“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官显福厚。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 过厅过去为来客稍候、待佣人通报后再入中厅与主人会面之处。现作为展厅,布置了“李鸿章生平展”,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即“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与外交以及毁誉参半的一生”等五个部分。 </p> <p class="ql-block">  中厅福寿堂,福字宽,寿字长,寓意福大寿长。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钉子。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象)。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东西两厢是李氏后人的书房,清雅疏阔,青砖漫地。 中厅上方的长几上,摆有一只古钟,右边一面花瓶,左边一面镜子,寓意这具家宅“终(钟)生平(瓶)静(镜)”。</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告诉大家,中厅的这堵墙也叫“女儿墙”。古人讲究大家闺秀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指的就是这个门。过去男客绝对不许跨过这个门槛,女眷也不可向外张望。 走进二门,就是小姐楼,也叫绣楼,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小姐楼造型独特,为一封闭回廊式木楼,楼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合阴阳调合之风水学。楼上的回廊由于比较宽,容得下马匹行走,所以又叫“走马楼”。 楼上摆放着古老的绣床、雕花的梳妆台、大理石面的圆凳,床、台、凳都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红木家具。屋内一个漂亮的粉彩瓷礅,放在红木梳妆台前,古色古香。楼上东首第一间据说是李鸿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所住,正中则是老夫人所居。</p> <p class="ql-block">  跟随讲解员 走进李府的第四进“过厅”, 这里展出了李鸿章的家族史和李鸿章的墨迹。李工于诗文,从政之余,留下大量匾额、对联及信札等珍贵墨迹,不过,只有四幅真迹,其余均为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东厢房为“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展示了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整个展览分为前言、淮系阵容、洋务新政、西学东渐、抵御外侮五个部分,涵盖了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跋涉过程中,淮系集团成员所做的艰难探索和尝试。 李鸿章中进士后以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李鸿章注重实业,创办了第一个招商局。 他倡导推动洋务运动,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 汉阳铁厂 、轮船招商局 、上海洋炮局 、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被视为中国开放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早年家境贫寒,当官后其兄弟也受其庇佑,在当时颇有建树,例如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就是从事地产买卖,是李氏家族中的首富,还捐资筹建了合肥的城隍庙和包公祠。李鸿章的子女也很能干,著名的小说家张爱玲就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p> <p class="ql-block">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过是非,一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李鸿章的‘’和戎‘’外交,试图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实现自强所需的安定环境,取得了一定的外交成效。他向西方学习,主张开放,兴办洋务,做了一些“富国强兵”的实事,为国家留下了一份遗产。但他始终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他受制于各种局限,代表清政府签定了众多不平等条约。李鸿章作为清王朝的“文忠公”,殚精竭虑地维持清王朝的统治。然而甲午战争的峰火使他一生事业扫地无余,他没想也不可能去改变腐朽的封建体制,可见,李鸿章是一个可敬、可惜而又可悲的历史人物。这是大清帝国的悲剧,更是李鸿章个人的悲剧。李鸿章曾形象地将清王朝比作“破屋”,将自己比作‘’裱糊匠‘’,他又有何能力去改造在暴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破屋‘’呢。弱国无外交,从李鸿章临死前口述,由其子代笔的遗诗仍可看出他忧国忧民与无奈的一面。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呼吁“请君莫作等闲看”。</p> <p class="ql-block">展室内其子代书遗诗</p> <p class="ql-block">好梦成真:2022年7月9日根据2018年旅皖游记文档整理,极个别图片源于网络,在此鞠躬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