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p><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p> 一.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吴敬梓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后看破官场黑暗,弃科举而去。其父曾为其留下两万两银钱,却因族人争夺,加之不习治生,性情豪迈,不过数年,便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后因醉酒,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长篇讽刺白话小说《儒林外史》。</p> 二.写作背景 <p class="ql-block">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宦之家,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家境由富变贫。他一生的大半时间都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对当时社会上官僚徇私舞弊,豪绅武断乡曲,膏粱子弟平庸昏聩,举业中人利欲熏心,名士附庸风雅,清客招摇撞骗比比皆是的现象,感到十分愤懑。因看透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科考,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虚伪的假名士,也塑造了自己理想中高洁端正的人物形象。小说虽假托明代,却是一幅清朝封建社会的真实生活画卷。</p><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用时近20年,在吴敬梓49岁时才得以完成。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彰显出一种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发展基石,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p> 三.主要内容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i>周进当官</i></b></p><p class="ql-block"> 周进原是钦点的头名童生,可如今年过六十,却仍未高中,只在乡里教书为生。一日,周进随姊丈进城卖货,闲走间看见贡院(乡试或会试的考场),便入内参观。念起一生科考,不由哀从中来,竟长叹一声,撞上桌板不省人事。众人将其救醒,谁料周讲看见桌板又一头撞上去,这回倒是未昏,又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他不住,只道看见贡院便发起疯来,由着他一号,二号,三号,满地打滚,直到哭到口吐鲜血,众人心里惨凄起来,才被劝住,仍是抽抽噎噎。几个商人叹周进可怜,凑了二百两银子给他捐了个监生(获监生资格,虽非秀才也可参加乡试)。眨眼到八月初乡试,周进竟一举中了举人,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土,殿在三甲(殿试取在三甲)。周进被授了部署,三年后升做御史,皇帝钦点其为广东学道。</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i>范进中举</i></b></p><p class="ql-block"> 范进考了二十余次不中,面黄肌瘦,胡须花白,考官见他可怜,钦点为第一。范进欲参加乡试,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丈人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只道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到了出榜日,报录人送报至家中,竟中了举人。范进进屋见报贴,激动得径直往后栽倒晕了过去,醒来后就发起了疯。胡屠夫看他高中格外巴结,见女婿风癫不成人样,就颤颤巍巍地打了范进一巴掌,范进被这一巴掌打醒,胡屠夫连忙上前嘘寒问暖,全不见从前凶煞模样。众人欢欢喜喜拥着范进回家去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i>严监生去世</i></b></p><p class="ql-block"> 妻子病逝后,严监生偶然发现她藏于床顶的五百两银子,猜是留给自己应急用的,又难过起来,日日哭泣,神情恍惚,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竟是一病不起。临终时,眼见不行,却从被子里伸出手来,两个指头直直竖着,不肯放下,众人猜他心思不得,唯有赵氏上前泣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i>汤知县判案</i></b></p><p class="ql-block"> 范进与乡绅张静斋一同拜见汤知县。恰逢朝廷下令禁止宰杀耕牛,几个回族人送了五十斤牛肉与汤知县,求他不要断尽,汤知县甚是愁苦。张静斋为知县出了个主意,叫他把那送肉人用枷锁枷了,把牛肉堆在枷上,再贴一榜文昭告罪行,上司访知,定觉知县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汤知县欣喜。次日早堂,遇一偷鸡案,汤知县取过朱笔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再取一面枷,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头上。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便抛出一包屎来,从额颅淌到鼻子上,胡子黏成一片,叫人发笑。又叫那送肉人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大枷,把五十斤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的紧紧的,只剩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回人聚众闹起来,围了县衙,要把出主意的张静斋揪出打死。知县大惊,先把张、范二人送走,又禀了按察司缘由,将为首闹事的五个回人发落了。</p> 四.主要人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i>周进</i></b></p><p class="ql-block"> 腐儒的典型,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家境困窘,受尽别人的嘲讽和白眼。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桌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出于怜悯,他们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i>范进</i></b></p><p class="ql-block"> 腐儒的典型,连考二十余次不中的老童生。范进五十余岁,却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常年穷困不堪,全靠媳妇老娘操持生计,平日受尽岳父和邻里的白眼与嘲讽。周进见到范进,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惺惺相惜之下,将其录取为秀才,范进后又借此考中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中举发疯”的癫狂闹剧。</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i>汤奉(汤知县)</i></b></p><p class="ql-block"> 贪官污吏的典型,曾是可怜的寒门学子,一朝中举便成贪官污吏。汤知县为人酸腐狠厉、常草营人命,又攀权富贵,奴颜媚骨,是官场的毒瘤,时代的蛀虫。小说中与他相似的还有贪婪无耻的南昌太守王惠,昏庸糊涂的周进和范进。严致和严致和即严监生,他胆小又有钱,外柔内奸,本性薄凉,其性格中尤以吝啬最为突出,临终前,严监生伸着两个人手指就是不肯咽气,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他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i>严致中</i></b></p><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欺压百姓、寡廉鲜耻、六亲不认、横暴贪婪。他明明扣住了人家的猪,非但不还,还在人家来讨猪时,“拿拴门的问,赶面的杖”,打折了人家的腿;他明明没有借钱给人家,却偏要人家还利息,中人求情也不肯,硬是把人家的“驴和米同梢袋都叫人端了家去”;他明明是不想给人家船钱,却故意用几片云片糕设下圈套,装模作样地说船艄公吃的是他的名贵的药物,价值“几百两银子”,并发怒要把船家送到汤老爷衙里问罪,赖了船钱才扬长而去了;他想要侵吞同胞兄弟的家产,便硬不承认赵氏已经扶正的事实,把赵氏赶到厢房去住,仍以妾相待,并说什么“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都是差错不得的”。作者通过对严贡生种种行径的描写,揭露罪恶的社会根源。</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i>匡超人</i></b></p><p class="ql-block"> 年少时,他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聪明能干,待人谦恭有礼,刻苦上进,尤以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令人感动。后来他流落杭州,遇到了马二先生,受其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上秀才后,匡超人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整日以名士自居,并将其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遇上潘三,在他的教唆下彻底沉沦。社会给了医超人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问堕落。最后的匡超人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彻底沦为一个衣冠含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i>杜少卿</i></b></p><p class="ql-block"> 作者本人的化身,正面人物典型。他仗义疏财,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和纳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敢于怀疑权威,向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他不热衷功名,蔑视科举,反对八股,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人物的化身。</p> 五.鉴赏品评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i>作品主题</i></b></p><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i>结构</i></b></p><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是一部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虽然它一般被归类为长篇小说,但它的结构却与人们平常所说长篇小说的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小说全书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番以后,就不再出现,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本上只是陪衬性的了。但全书也不只是若干短篇的集合,它以明代为背景,揭露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也有大致清楚的时间线整部小说有着统一的情节线索:第一回以王冕的故事喻示全书的主旨;第二至三十二回分写各地和各种类型的儒林人物;第三十三回以后,随着杜少卿从天长迁居南京,全书的中心便转移到南京士林的活动,并以祭泰伯祠为主要事件;最后以“市井四大奇人”收结全书,与第一回遥相呼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i>艺术特色</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i>1.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的完美</i></b></p><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一般被归类为长篇小说,但它的结构有自己的特点,小说全书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番以后,就不再出现,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本上只是陪衬性的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i>2.杰出的讽刺艺术</i></b></p><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i>3.人物塑造典型</i></b></p><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创作主要运用了纪实、剪辑、集中、综介、变形、理想化等方法,并呈现出整体性的特点。吴敬梓以生活中的人物原型为基础,运用这六种创作方法,创作出了高士王冕、名士杜少卿、真儒虞育德等富有光彩的艺术形象,就是反面人物也常有可取之处,而不是脸谱式描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i>4.讽刺艺术</i></b></p><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i>5.人物塑造</i></b></p><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原型,加以艺术的锤炼,使之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在此时,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形象已经不等同于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而是成为了一个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创作主要运用了纪实、剪辑、集中、综介、变形、理想化等方法,并呈现出整体性的特点。吴敬梓以生活中的人物原型为基础,运用这六种创作方法,创作出了高士王冕、名士杜少卿、真儒虞育德等富有光彩的艺术形象。然而在吴敬梓将生活中的人物采撷到作品中,将生活原型创作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是对真儒虞育德、庄绍光等理想人物的塑造上,表现出不重才学重品德的倾向。 </p><p class="ql-block"> 在人物塑造上,《儒林外史》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即按照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写得符合真情实理。就是反面人物也常有可取之处,而不是脸谱式描绘。小说中许多人物性格处于流动发展状态,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如范进、荀玫因地位升迁而变异,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环境污染而变色。吴敬梓笔下的人不是定型的,也不是单色的,而是杂色的。 </p> 六.作品评价 <p class="ql-block">1.清代文艺评论家张文虎:《外史》用笔,实不离《水浒》《金瓶梅》,魄力则远不及。然描写世事,实情实理,不必确指其人;而遗貌取神,皆酬接中所频见。可以镜人,可以自镜。 </p><p class="ql-block">2.近代文学家鲁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 “是后亦少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更》者。” </p><p class="ql-block">3.近代文学家胡适《吴敬梓评传》:该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p><p class="ql-block">4.近代文学家茅盾: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轻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