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陕北游之三:辗转在秦晋之间。</p><p class="ql-block">由于多条黄河大桥的修建,隔河相望的秦晋两省交通今非昔比。这不,出陕西吴堡县,过黄河大桥,就来到了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疫情期间,工作人员严格防守,凡外地人员入境,除出示绿码和行程卡外,一律做核酸检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和“九曲黄河第一镇”。</p><p class="ql-block">开车穿行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上,一路蜿蜒而上到达山顶,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建筑景观:窑洞。这里是碛口古镇李家山村。</p> <p class="ql-block">窑洞很多是明清和民国时留下来的,已有百余年历史,顺着山势盘旋山间,层叠而上,宏伟壮观,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相传最早是由李姓人家在此开荒落户,故名李家山。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有东、西两大财主。他们有了钱就逐渐大动土木。在经风水先生指认的风水宝地上,暗暗较劲,在几百米约40度的高山坡上,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多达九层,造型不同,风格殊异。共有大小百十来院,400多孔住舍,人多时近千人。这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p> <p class="ql-block">从小路下去,是窑洞中罕见的一家三层大院。</p> <p class="ql-block">原村里还烧制陶器,这些大缸是淘汰的残次品,用在墙体成装饰品,真是废物利用了。</p> <p class="ql-block">风水先生认为两沟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是凤翼,因而在很多房梁上装有凤凰图案。</p> <p class="ql-block">窑洞+四合院的建筑形式,院门、院墙、窑洞、厢房,再加精雕细琢的屋檐翘角,精美的石刻,就象一幅山间壁画挂在黄土高坡上。。</p> <p class="ql-block">如今,因村子封闭,生活不便,大部分人已迁入新居。有游客来,村里婆姨当起了讲解员,甚至还吼上几嗓信天游,韵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1989年10月来此采风时惊呼:“这里从外面看象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象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屋,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如今,仍有不少画画爱好者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之心来此写生。</p> <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位于晋西呂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南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了北方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临河而居,尽情欣赏大河风光。在这里,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形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大雨过后。</p> <p class="ql-block">古镇保留了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建筑和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一下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和厚重。</p> <p class="ql-block">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如今的它,在黄河水岸静静沉淀,历史的辉煌,在古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沿着绿道,我们来到了当年毛主席东渡黄河渡口。</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碛口是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东渡黄河,夜宿于碛口,后转到西柏坡,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直至解放全中国。</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渡口。对面是陕西吴堡县渡口。</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东渡3号。</p> <p class="ql-block">由于长期受黄河风、水侵蚀,岸边的岩石形成了不同的形状,被誉为黄河画廊。</p> <p class="ql-block">黄河儿女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志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p> <p class="ql-block">(2)神奇的香炉寺</p><p class="ql-block">从山西省呂梁市临县,经过佳临黄河大桥,我们又回到了陕北。这里是陕西省榆林市佳县。</p> <p class="ql-block">佳临黄河大桥纪念碑及船夫广场。</p> <p class="ql-block">佳县位于榆林市东南部,黄河中游西岸。古称为葭州,1964年9月改称佳县。它是建在山顶上的城市,高低不平很有层次感,非常有特色。盛产红枣。</p> <p class="ql-block">香炉寺位于佳县县城东200米的香炉峰峰顶,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径与县城古城门相通。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一巨石耸立,与主峰间隔2米,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香炉寺建于明万历年间, 有正殿、配殿、山门、石牌坊等,主体为三合院式的明代建筑。寺庙占地仅一亩有余,但建筑精美,古朴典雅,清幽静盈,别具情致。1947年10月18日,毛主席转战陕北时曾在这浏览。</p> <p class="ql-block">站在香炉寺中,可俯瞰黄河,其势壮观雄浑。尤其每到黄昏时分,夕阳西下将寺院倒映在黄河水中,景色绮丽迷人,是佳县的八景之一“香炉晚照”,有陕北“小蓬莱”之美誉。遗憾的是我们只看到了香炉午照。</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如在云中,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拄地撑天孤石炉景外,悬崖峭壁佛殿画图中。”</p> <p class="ql-block">(3)塞上碑林</p><p class="ql-block">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的红山脚下,原为宋元古刹“红山寺”。明成化年间修复后改称“雄山寺”。因夕阳西下,红石耀目,称作红石峡。</p> <p class="ql-block">在峡谷中东西数百米的悬崖峭壁上,建有层层叠叠座落有致的石窟庙殿40余处。最负盛名的是,崖壁上凿刻有琳琅满目的摩崖题刻大小160多幅,诸家书体荟萃,字大者丈余,字小者及寸,是全国少有的书法宝库,被誉为“塞上碑林”。</p> <p class="ql-block">三教殿在明代时内供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教归一,体现了民族融合。</p> <p class="ql-block">1939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在红石峡天门洞里,召开了第二次扩大会议,着重讨论了加强武装斗争的问题,并选举刘志丹同志担任特委军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广泽渠取“泽被苍生”之意。为解决军民用水及灌溉困难,明成化八年延绥巡府率将士历经数月开凿而成,后世不断拓展维修,现有效灌溉面积达一万余亩。</p> <p class="ql-block">普渡桥是连接红石峡东西石壁间的桥梁,始建于清雍正二年,因被水冲垮,1963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红石峡东西两壁对峙,峭拔如削;一水中流,榆柳荫映,是集奇山秀水,石窟古刹,摩崖石刻,水利枢纽,军事要塞于一体的游览胜地,是体验大漠风情、边塞文化、蒙汉民俗及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