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海口市委主要领导关于创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方法,以及市委宣传部关于创新办报形式、提高办报质量的改版要求,7月8日,海口日报社记者部第17期读书会在演丰镇枷椗山居红榄李书苑举行。活动开始前,首先对8名新入职人员进行了入职再培训。 <div> 会上,大家认真学习了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通讯名作100篇》中的名作《访厕所》,此外,重点学习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通讯《脚步到了,百姓心中的烦恼事就少了:一个驻村指导员的“跑”,一个村庄的“旺”》(以下简称“《脚步》”),并结合日常采访工作实践谈体会。</div><div> 大家纷纷表示,要多学习这些优秀作品的写法,善于从“大主题”中寻找“小切口”,让“短实新”之风劲吹。用真实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丰富饱满的细节、细腻鲜活的表达方式,唱响主旋律,展现“大主题”。结合报社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实际,以及海口日报改版工作需要,进一步提升新闻宣传报道写作能力和水平,提升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新闻传播能力。<br> 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丁宁参加记者部当天的读书会,并在会上朗诵《访厕所》全文,深入分析该文的写作手法。<br></div><div><br></div> <b>从“大主题”中寻找“小切口”</b> 记者部负责人光明和大家一起认真学习了《脚步》的写法。他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如何将这一重大主题讲述好?这篇通讯作品从“大主题”中寻找“小切口”,将创造力和深刻性融入讲故事的技巧中。全文从驻村指导员钱少华帮助周家港村解决公交通行问题,建设该镇首个美丽乡村研学基地、沿江草坪项目,把村委会改成直播间、村干部变成新主播等小切口、小故事着手,鲜活记录了该村村民生活、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反映了新时代驻村指导员的引领作用、担当作为。<br> 结合本报今年新开设的《看海口》《看看我们身边的变化》等专栏,光明与部门同事一起交流了写作方法,要求大家 “眼睛向下”,聚焦基层和百姓生活闪光点,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小视角折射大时代,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br> 记者部副主任黎光谈到,《访厕所》一文采访深入,写作平白朴实、用事实说话,不堆砌绚丽词藻,读来恍如回到上个世纪曾经见过的场面。即便是新世纪的年轻人读来,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家应学习作者深入基层、扎实采访,仔细观察,捕捉能反映采访主题的小切口、小窗口,以群众容易接受的切入角度、易读易懂的写作语言,短段、短句、多“动”少“形”,写出贴近群众、散发着泥土芳香的佳作来。 记者部主任助理谢大强说,稿件《脚步》中,记者以一个驻村指导员为小切口,反映了乡村振兴这个时代大主题。他希望通过学习,大家能深刻认识到,基层一线、项目工地、社区农村等,始终是新闻的富矿,只有真正践行“走、转、改”的要求,深入到基层群众中间去,感受群众的冷暖喜忧,感知他们的所盼所愿,耐心倾听,多挖掘故事,才能写出接地气又有灵魂的好作品来。 受邀参加读书会的摄影部主任黄一冰也发表了自己对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见解。他认为,记者对待新闻事业应怀有敬畏之心,要带着情怀开展采访与写作。在报纸版面上,优质的新闻稿件和吸睛的新闻图片相辅相成,在日常工作中,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应加强交流,形成默契,让新闻更出彩。<div><br></div> <b>用小故事折射大时代</b> “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一样,都是表现新闻主题的写作方法。“大题小做“的新闻可以避免贪“大”求“全”的说教,让报道更贴近受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围绕“大题小做”,大家各抒己见。 记者史瑞丽认为,“大文章”须从“小切口”入手、从细微处抓起。当前的新闻宣传报道,要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需要我们俯下身,接地气。要从小细节、小切口入手,呈现大主题,用小故事折射大时代。<br> 记者祝勇谈到,新闻稿以鲜活的小场景为引子,更容易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感情波澜和心理共鸣。小场景采访和描述要打动人、感染人,要求记者在采访阶段应深入了解事实、采访对象的心理,同时应该饱含热情,应当尽量进入角色,才能达到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div> 见习记者雷蕾认为,对新闻素材、采访资料、背景调查等材料掌握的丰富程度,决定着一篇文章是否详实、准确、耐人寻味、引人思考。有了大量的素材,写作时方能运筹帷幄、如鱼得水。<br> 记者高潮说,新闻报道中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是对记者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首先,记者个人要有一定的积累,包括对时事的关注,对政策的掌握理解等;其次,记者个人要有敏锐的新闻敏感,善于从细节中挖掘,讲好故事。<br> 记者李银认为,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应该以基层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为切入点,深入基层实地探访,挖掘小人物的故事。在稿件创作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报道。<br><div><br></div></div> 记者张熙宇认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大主题”中寻找“小切口”,将创造力和深刻性融入稿件,用真实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丰富饱满的细节、细腻鲜活的表达方式,唱响主旋律,展现“大主题”。<br> 见习记者李欣说,新闻报道要一定要走到现场去,用鲜活的事例和人物去展现新闻事实,揭示规律,引发思考。去发现普通人生活最接近的知微见著的“小”,可能往往能起到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br> 见习记者王子豪认为,从“大主题”中寻找“小切口”,是每位记者必须掌握的写作技巧,一个合适的“小切口”,能为宏大叙事开好篇。 <b>抓住细节讲好新闻故事</b> 对新闻作品而言,细节往往起到了塑造典型、强化和提升主题的作用,而细节往往藏在不经意的对话中,因此,大量、全面的采访显得尤为重要。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能否抓住细节,以小见大,对稿件的质量、宣传的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iv> 记者陈晓洁结合《脚步》一文谈了自己的心得。她说,稿件通过周家港村如何变好具体事例的小切口,反映出上海选派优秀干部支持经济相对薄弱村发展的大主题。此外,文章还运用了大量的具体数字,引人入胜。<br></div><div> 记者陈钰婷认为,《脚步》一稿从细节体现了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电商直播为村庄带来的变化,这一写作手法不仅从实处突显了主题,更增强了稿件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值得借鉴和学习。</div><div> 见习记者刘晓婵认为,记者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因此要注重事实的讲述、角度的选取,力求思想深刻,用言简意赅的话语展现出新闻现场的各个细节。<br> 见习记者何欢说,新闻不是空中楼阁,要贴近生活,要用朴实生动的报道,引起读者共鸣,要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折射大道理,让宏大的理论有深度。<br><div><br></div></div> 记者周慧说,“小切口”可反映“大主题”,“家常话”亦能讲清“大道理”。新闻写作除了要注重事实新鲜角度新颖以外,新闻时还要做到形象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br> 见习记者黎越认为,新闻蕴藏在大事小事中,有时群众的一句话背后就是一个新闻。在采访中,大量累积采访资料尤为重要,记者应用心观察、记录,从小细节着手报道。<br> 见习记者袁语悦认为,从小细节入手,可让新闻作品更具可读性。对新闻事件需要进行详尽的调查,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上丰富材料,深化思想内涵。 记者梁冰认为,一个“接地气”的切口,可以快速吸引读者,提升读者的阅读欲望,以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在新闻采访中,要注意观察细节,积累细微素材,以星星点点点缀新闻稿件,可让稿件更具趣味性、可读性。<br> 记者曾昭娴认为,“小切口,大主题”的形式是用微观细节来表达宏观主题,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琐碎小事来展现文章立意,故事化的表达手法不但能让人产生阅读兴趣,还能引起情感共鸣。<div> 见习记者王舒仪说,要学会从重大题材中寻找新闻角度,以小见大。在采访过程中,多感受和观察细节,用行动把新闻工作的“四力”落实到位。在写稿过程中,多用短句、注意打磨,用生活化的语言传递立意深远的故事。<br><div><div><div><br></div></div></div></div> <b>白描也能写出优秀新闻作品</b> 丁宁认为,一件新闻作品就如同一棵大树,光有树干的新闻是枯燥的、无味的,大量细致的采访、真实生动的故事作为补充,才能让大树枝繁叶茂,更具趣味性、可读性。<br> 丁宁同大家交流《访厕所》一文的写法。她说,该文作者罗祥兴在接到采访任务前,没有做过一天新闻工作,接到任务后,其走街串巷、进商场、入机关、看公园、跑饭店……完成了稿件的采写,其对待采访的态度令人敬佩。稿件于1984年4月1日刊发后,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一场覆盖全国多省市的“公厕革命”。<br> “新闻作品不一定是易碎品。”丁宁说,尽管该文发表多年,但细细品读,仍有大量值得学习之处。“白描写法也能成就一件好的新闻作品。”她表示,《访厕所》全文没有一句口号、空话,也没有华丽的词藻,而是利用大量真实数据,以及多处细致入微的描写,大大提升了稿件的生动性、趣味性,营造了极强的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br> 谈及调查稿件的写作,丁宁说,一篇优秀的调查稿件,应具备发现问题、调查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的内容,实实在在面对问题,通过报道最终实现解决问题。她还鼓励大家在保证新闻作品质量的基础上,树立自己的写作风格。<div> 据了解,自2020年8月10日开展首期读书会活动以来,海口日报记者部结合读书会活动,组织新闻业务培训,进一步加强新闻采编知识学习,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理解,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时加强经典名著阅读,把读书活动与部门业务培训相结合,激发团队阅读兴趣,形成读书热潮,创建学习型团队。目前读书会已开展17期,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到学习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报社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现场指导,特邀专家讲座等形式,提升了活动效果。</div>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读书会在拥有海南最美书店、美丽书屋荣誉称号的红榄李书苑举行。书苑坐落于演丰镇红树林景区枷椗山居,是一家集图书阅读、文创展示、阅读分享、聚会休闲为一体的开放性乡村公共阅读空间。 图/黄一冰 杨鹤 苏弼坤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div>文/梁冰</div>